“五节育人系统”: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4-04-04 13:26傅骞田润平陈家位尹然张小勇谭曦于河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节育文化节中医药

傅骞 田润平 陈家位 尹然 张小勇 谭曦 于河 谷晓红

·中医文化·

“五节育人系统”: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傅骞 田润平 陈家位 尹然 张小勇 谭曦 于河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多年的人文教育实践中,打破了原有以第一课堂为主的人文教育形式,总结形成了以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生活节、学术节为主体的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探讨及对制约因素的分析,创造性提出了针对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五节育人系统”。并从教育目标与中医五行思维的角度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介绍了学校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情况。该人文教育模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医药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五节育人系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素质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人文教育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改革创新,探索一条人文教育的新途径,这对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人文”理解为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等各种学问的总和,即被称作为“化成天下”的学问,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与结晶[2]。人文素质教育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的重视。哈佛大学提出的五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几乎全部与人文素质有关。剑桥大学则以古老建筑的历史性和厚重性、剑桥文化的传承性和浓郁性使青年学者浸染在历史和文化的染缸之中,形成特有的人文情怀。总体来看,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对生命本身的深切思考以及个体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气质、社会修养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平和文化品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哪些特点呢?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学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代医学大家的论述“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大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大医精诚”等都是很好的体现。这是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石和瑰宝。

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医学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一切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3]。中医教育应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实现中医学生的“全人发展”,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让中医药大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规划、学会担当责任”,考量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内心中正平和,做有“大气、文气、才气、硬气、灵气”的中医学子,把自己发展成为适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具有精湛医术、崇高医德和良好医风的合格人才。

2 知行矛盾与教育形式单一限制人文教育发展

2.1追求短期效应使得知行难一

有了良好的学科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教育便在中医药高校一帆风顺吗?回顾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史,存在着一个以人文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4]。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传统教育的内容偏多一些,但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把短期成效或技术满足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忽略长期而精神上的追求。大多数人知道人文精神于为医者之重要性,但少有人再去花更多时间关注医学理论源于古典人文精神和宗教的博爱精神,对人文知识的求知欲有所降低。同时注意到,中医药院校招收的主要是理科学生,他们的人文基础不能说根基扎实。

2.2治人者不善自治

在教育中常出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有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亦勤勉于教室与诊室,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一般应用文、病历书写乃至论文,内容杂乱无章、文句不通、缺乏规范;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的虽勤于医术,自身却孱弱多病;更有甚者不会洗衣做饭,连床铺也整理不好。试问不能自治何以治人?

2.3人文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高校相继开设了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但是,人文教育课程还不够完善,目前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少,作为选修课的多,学科设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很少兼顾学生的求知需求。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小,学时分配少,与其它类型高校无异。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仍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人文传统教育被削弱。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目前零敲碎打多,顶层设计少,对第二课堂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效能尚认识不足。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多年的人文教育实践中,打破了原有以第一课堂为主的人文教育形式,总结形成了以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生活节、学术节为主体的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师生中影响广泛,成效显著。

3 五节育人系统在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中的构建

3.1五节育人系统的理论基础

五节育人系统是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目标和中医五行思想共同演化形成的。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聚焦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延展于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管理能力,是全面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

高等中医药院校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学科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5]。对其本末源流、发展演变的了解,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经典著作的基础。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着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检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而在当下,艺术教育对于培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的作用已得到普遍重视。同时,根据学生生活管理能力下降的现状,学校将生活能力纳入提高人文素质范畴。

“五节育人系统”是指以文化人为主线,“五节”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特色、厚基础”的学校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怡情易性,提高文化修养。“五节”是十余年来形成的具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五节系统”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五行思想。

“五节”的各自特点与中医理论“五行”的特性不谋而合。“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凡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在季节中,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是春、夏、长夏、秋、冬。在本校“五节”自然形成的过程中,艺术节在春季举行,体育节在初夏举行,生活节贯穿于全年侧重于夏秋之间,学术节在深秋举行,文化节在初冬举行,可以看出,“五节”的艺术节、体育节、生活节、学术节、文化节通过季节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不仅如此,“五节”中艺术的陶冶情操、体育的健康向上、生活的承载容纳、学术的创新沉淀、传统文化的包容含蓄等内涵亦是与“五行”的特性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活动与中医专业特色的密切结合,有助于提高活动效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2“五节育人系统”的育人实践

艺术节提升人文修养。艺术节有三大特色:主题紧贴时代旋律,如抓住当年重大历史事件,以艺术为形式,以育人为目标;形式多样,尊重艺术自由。搭舞台不占舞台,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侧重传统艺术及高雅艺术,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理事潘明、青年作曲家指挥家韩学周、曲艺表演艺术家张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帆等艺术家作为评委,开展民乐专场、曲艺专场等艺术表演活动。

学术节营造尚学创新氛围。学术节紧紧把握学术前沿,开展了高水平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生学术报告、大学生科研课题招标等活动。在学术节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年学生学术活动的格局,以自然年为周期,举办创业方案大赛、学生科研课题招标和结题、学生论文大赛以及贯穿全年的系列学术讲座等活动,最后以学术节作为全年学术活动的高潮。

文化节纂刻人文烙印,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节以“大医国风”为主题,以展示传统文化为主要形式,使同学们重温国学经典,体验华夏文明的精髓,感受大医大家的品格操守,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文化节精巧构思,设计新颖, “传统文化体验馆”、“传统文化知识状元榜”、“经典誊写大赛”、“中医药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反响热烈。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繁体字和古文古诗,更是身为一个中医人应承担的传承的使命与责任。

生活节修养生活情节。生活文化节由饮食文化节、寝室文化节、教室文化节、生活大讲堂、生活实验室、生活小剧场等活动组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当下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体育节磨砺强健体志。体育节有两大特色,一是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号召力和感染力等特点,并将体育与文化,运动与精神,人格与团队紧密结合。二是注重挖掘传统体育精髓,增加太极拳、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并开展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设计推广的“中华健身操”训练活动,倡导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健身、健心、强志。

4 从两个关系的处理看发展趋势

五节育人系统作为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具有中医思维的连贯性及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有条件继续深入研究和坚持下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两个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五节育人系统与第一课堂教育的关系。五节育人系统的主阵地在第二课堂,但不能因此忽视第一课堂教育。两者应相互渗透。五节系统的设计应与第一课堂人文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甚至将其中一部分纳入到第一课堂教育中。避免两个课堂相互剥离,过度牵扯学生精力,甚至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是处理好高水平与参与率的关系。教育工作者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学校重要的活动总是某一小部分人参与,也只有富有经验的这一小部分人参与,才能保证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五节育人系统设计的全面性,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让有不同特点与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多样的活动中。同时,五节育人系统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既不能作秀,也不是表演,理应面向最广大的学生群体,贴近于最基层的文化水平,在确保参与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整体质量。

当然,五节育人系统只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尤其在创新形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价上需要下大力气,提高该模式的确定性和可控性。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06-13.

[2]曾钊新,胡粥成,曾崟. 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识的大智慧[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1(3):4-6.

[3]郭宏伟,李宝琴,白昱,等.关于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4):1-3.

[4]王可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J].山东师大学报,2000,45(4):103-105.

[5]李丽,申琪.试论传统文化在中医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63-164.

(本文编辑:秦楠)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傅骞、陈家位、张小勇、尹然),研究生院(田润平、谭曦),基础医学院(于河、谷晓红)

傅骞(1984-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E-mail: fq712@sohu.com

谷晓红(1962- ),女,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温病学。E-mail:guxh1003@126.com

G64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3.014

2013-10-15)

基金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0100603015)

猜你喜欢
节育文化节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医院门诊581名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民国时期关于“生育节制”的四大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