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花 李宝金 李曰庆 祝东升 赵立娜 钟馨 张董晓 李巍 王志坚 李以良
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古代中医文献初考
李桃花 李宝金 李曰庆 祝东升 赵立娜 钟馨 张董晓 李巍 王志坚 李以良
目前中医对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认识以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等为主。本文对中医古籍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梳理,发现从晋代至唐代的病因病机为乳汁不得泄、与血气蓄结于内生热而发痈,与足阳明经脉相关;宋代首次提出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侵袭、气逆、寒热相乘,荣卫缝结或营卫凝滞致乳汁蓄结;元代首次提出该病与足厥阴肝经亦关系紧密,并与妇人郁怒情绪、饮食厚味相关;明清医籍集录前人之言,认为乳儿鼻风、乳子凉气袭乳,或乳子热气吹乳,使气逆乳凝亦是病因。
外吹乳痈; 中医文献; 病因病机; 考证
外吹乳痈,又名妒乳、吹乳、产后吹奶、产后妒乳、产后乳结痈、外吹等,是哺乳期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与之相区别的是妊娠期发生的内吹乳痈,和既非哺乳期也非妊娠期发生的不乳儿乳痈。目前中医有关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认识以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等为主[1-3]。本文拟对中医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外吹乳痈病因病机内容进行初步的探索梳理,以期为当前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参考。
1.1乳汁不泄,蓄血生热
“乳痈”一词首次出现于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约成书于256~259年)一书,记载于《卷之九·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下“胸胁榰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淅恶寒,神封主之”一条中,说明当时医学家认为乳痈的病因病机为肝受病、卫气留积而发于胸胁。“妒乳”一词亦首见于该书,但未述及病因病机。晋·葛洪《肘后备急方》[5](约成书于341年)《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中所载妒乳可明确定义为外吹乳痈,根据原文“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可知道“妒乳”为现代所谓的哺乳期外吹乳痈,其病因病机为乳汁不得泄,结于内而成妒乳之病。这是中医古代文献中第一次明确阐述妒乳的病因病机。
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6](约成书于483年)为中国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该书卷三虽记载了妒乳的主治方剂为辛夷汤方,但未阐述妒乳的病因病机,只提到乳痈的病因病机为“妇人客热乳结肿”。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7](约成书于610年)在《卷之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一百二十八、妒乳候》中记述“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汁法不尽,皆令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认为妒乳病因有两种情形:一为妇人新产后,婴儿未能吸乳,或虽吸乳而乳汁排泄不畅;一为小儿断乳后,手捻乳汁而未排尽。这两种病因均造成乳汁蓄结,使乳汁与血气相搏,形成了壮热、大渴等实热证候。此外,在《一百二十九、乳痈候》中“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亦有因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蕴积生热,结聚而成乳痈”,该段文字亦认为外吹乳痈是由于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蕴积生热而成,与足阳明经脉相关。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8](成书于652年)《卷二十三痔漏方 肠痈第二》中论述“产后不自饮儿,并失儿无儿饮乳,乳蓄结痈,不饮儿令乳上肿者”,亦认为妇人产后不自喂儿乳或因失儿而无法喂乳,导致乳汁蓄积结而成痈是妒乳的病因病机。唐·王焘《外台秘要》[9](成书于752年)《卷第三十四 妒乳疮痛方一十四首》所载“集验论疗妇人妒乳,乳痈,诸产生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不去,便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记述妒乳的病因病机亦为产后乳汁蓄积不去不出,引发实热证候,其后复引《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又产后不自饮儿,及失儿无儿饮乳,乳蓄喜结痈,不饮儿令乳上肿者方”。 宋代《圣济总录》[10](约成书于1111~1117年)《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 乳痈》下论述“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蕴积,即为乳痈”,认为吹奶的病因病机为新产妇人不自乳儿导致乳汁蓄结,气血蕴积而成。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11](成书于1237年)也认为产后吹奶、妒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乳汁蓄积,壅闭乳道,津液不通而成病。如《产后妒乳方论第十四》引录《诸病源候论》“妒乳候”原文;《乳痈方论第十五》引录“《产宝》论曰:产后宜勤去乳汁,不宜蓄积。不出恶汁,内引于热,则结硬坚肿,牵急疼痛或渴思饮,其奶手近不得。若成脓者,名妒乳……若产后不曾乳儿,蓄积乳汁,亦结成痈”。
明·朱棣《普济方》[12](成书于1406年)是中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该书汇集前人之言,记载了大量医书内容,如引《备急千金要方》“产后不自饮儿,并失儿无儿饮乳,乳蓄结痈,不饮儿令乳上肿者”内容,并对《妇人大全良方》上述部分亦有引录。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3](成书于1602年)《女科卷之五 产后门 妒乳》中记有“夫妒乳者,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乳不泄,或乳胀捏其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初觉便知以手捋捏去汁,更令旁人助吮引之,不尔,或作疮有脓,其热势盛,必成痈也。轻则为吹乳、妒乳,重则为痈。虽有专门,不可不知”,该部分内容与《普济方》相同。
1.2冲任不和,风邪侵袭
宋代《圣济总录》[10](约成书于1111~1117年)《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 乳痈》下论述“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盖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然风多则肿硬色白,热多则肿焮色赤”,认为乳痈之起病与足阳明经脉、冲脉关系密切,因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侵袭则易发乳痈。该段文字后进一步论述“又有因乳子,汗出露风,邪气外客,入于乳内,气留不行,传而为热,则乳脉壅滞,气不疏通,蓄结成脓,疼痛不可忍,世谓之吹奶”,即认为吹奶的病因病机为因喂养母乳时汗出而受风邪侵袭,使气留不行,传变为热,乳脉壅滞成脓。该书首次提出吹奶病因与冲任二脉、风邪相关。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14](成书于1264年)《卷之二十二 乳痈 乳痈方论》认为妇人“坐草以后,风邪袭虚,营卫为之凝滞,与夫婴幼未能吮乳,或乳为儿辈所吹,饮而不泄,或断乳之时捻出不尽,皆令乳汁停蓄其间,与血气搏,始而肿痛,继而结硬,至于手不能近,则乳痈之患成矣。乳痈一名妒乳”。即妇人生育后风邪乘虚侵袭,使营卫凝滞,又兼乳汁结蓄,是妒乳乳痈的主要病因病机。明·朱棣《普济方》[12]除引录此部分记述外,在《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产后乳结痈 (附论)》中还记载有“产后冲任不足。气血俱虚。潜行入于足阳明之脉。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冲中。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其经为邪热冲则血为之击搏。气为之留滞。击搏则痛作。留滞则肿生。内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此疾者。乳汁蕴积。与气相搏故也”。即认为乳痈、妒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产后冲任不足、气血俱虚而邪热客于足阳明胃经脉致气滞血瘀而发病。
1.3郁怒伤肝,饮食厚味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15](成书于1347年)记载“乳痈,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合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即认为吹奶形成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乳母之怒忿、郁闷情绪使气机或逆或滞,再兼饮食厚味生热,使足厥阴肝经气机不畅、足阳明胃经血热化脓从而形成外吹乳痈。其后明·汪机《外科理例》[16](成书于1531年)、明·楼英《医学纲目》[17](成书于1565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3]亦引录此文。明·陈实功《外科正宗》[18](成书于1617年)认为哺乳期乳痈与乳母饮食厚味胃汁浊滞、忧郁或暴怒伤肝有关,“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壅滞为脓。又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浓味饮食,暴怒肝火妄动结肿者”。清·祁坤《外科大成》[19](成书于1665年)为辑录前人文献,认为哺乳期乳痈为肝气滞引起。
1.4乳儿呵吹,气逆乳凝
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20](成书于 1170年)《卷下 乳痈》认为该病“皆由气逆,寒热相乘,荣卫缝结,乳汁不行”是哺乳期乳痈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11]也认为产后吹奶、妒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乳儿呵吹,乳汁蓄积,壅闭乳道,津液不通而成病。如《卷之二十三 产后吹奶方论第十三》“夫产后吹奶者,因儿吃奶之次,儿忽自睡,呼气不通,乳不时泄,蓄积在内,遂成肿硬。壅闭乳道,津液不通,腐结疼痛;亦有不痒不痛,肿硬如石,名曰吹奶”。明·朱棣《普济方》[12](成书于1406年)《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吹乳(附论)》引录《妇人大全良方》原文。明·朱棣《普济方》[12]亦认为气逆、小儿呵吹、乳汁蓄积为乳痈、吹奶病因病机之一,如《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乳痈(附论)》记载“又有产后发乳痈者。此乳道蓄积不去。因气逆而结成也……又有产后为小儿口中呵吹。以致肿结而痛。名曰吹奶”。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1](成书于1624年)引录前人文献认为产后吹乳为乳儿口气所吹致令乳汁不通,产后妒乳为无儿饮乳,或儿未能饮使乳汁蓄积所致。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22](成书于1740年)认为外吹乳痈的病因病机为“妇人被儿鼻风吹入乳孔,以致闭结”。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3](成书于1742年)《卷六 胸乳部 内外吹乳》认为与妇人肝胃气浊、乳子凉气袭乳有关,“外吹者,由乳母肝、胃气浊,更兼子吮乳睡熟,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肿痛”。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24](成书于1760年)、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25](成书于1809年)二书在辑录前人文献基础上加入个人临床经验所得,对外吹乳痈主要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前人相同。清·许克昌、毕法所著《外科证治全书》[26](成书于1831年)认为吹乳是乳子热气吹乳,气逆乳凝所致,且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密切相关。
晋代至唐代对乳痈的病因病机认识可概括为产后小儿不饮乳、母不喂乳、小儿断乳等原因导致乳汁不得泄、与血气蓄结于内生热而发为外吹乳痈,与足阳明经脉相关。宋代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侵袭、气逆、寒热相乘,荣卫缝结或营卫凝滞亦可导致乳汁蓄结,气血蕴积而发为外吹乳痈。元代朱丹溪认识到吹奶的形成不但与足阳明胃经相关,而且与足厥阴肝经亦关系紧密,并首次提到妇人郁怒情绪、饮食厚味亦是致病之因,其后的明代医家汪机、楼英等亦引录了丹溪之言。明清医籍集录前人之言,认为外吹乳痈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产后冲任不足、气血俱虚而邪热客于足阳明胃经脉致气滞血瘀或气逆、小儿呵吹、乳汁蓄积而发病,或乳母饮食厚味胃汁浊滞、忧郁或暴怒伤肝或肝气滞引起,或乳儿鼻风、乳子凉气袭乳,或乳子热气吹乳,气逆乳凝所致,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密切相关。可见,古代医家对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认识从病变局部的乳汁蓄结生热化痈逐渐丰富到情绪上的郁怒伤肝气滞,或饮食上的厚味生胃热、或阳明经热,或产后冲任不足、气血虚弱而感受风邪、寒邪,或荣卫缝结或营卫凝滞,或乳儿凉气或热气等外邪使乳汁蓄结生痈,对七情致病、饮食致病、产后气血虚弱致病、外感致病、乳儿致病等各种相关因素逐一收录,无有遗漏,古人临床观察之细微于此可见一斑。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关若丹.乳痈的中医古籍综述[C]//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352-354.
[3]秦楠.关于乳痈的中医文献综述[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甲乙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5]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唐·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0]宋代.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11]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2]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13]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4]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5]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6]明·汪机.外科理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7]明·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8]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9]清·祁坤.外科大成[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20]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2]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23]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24]清·顾世澄.疡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5]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6]清·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本文编辑:蒲晓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2011-X-032)
10007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李桃花、祝东升、赵立娜 、钟馨、张董晓、李巍 、王志坚、李以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李宝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曰庆)
李桃花(1982- ),女,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E-mail:taohuali@126.com
R271.44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3.012
201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