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帅 综述 杨世昌 审校
儿童受虐指儿童期遭受的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的伤害行为, 该行为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以及自尊心等方面造成实际或潜在的危害[1]。鉴于对儿童受虐采用的可操作性定义不同使得儿童受虐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生率不一致,研究显示,儿童期虐待发生率高达94.6%,其中88.0%发生过躯体虐待[2]。近期一项关于我国儿童受虐率的meta分析显示,我国儿童受虐率为54% (95%CI:42%~67%)[3]。受虐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受虐儿童的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研究,就其研究范式、情绪面孔注意偏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 技术的研究等予以综述。
情绪面孔识别属于情商的一个重要成分,能否从他人的情绪面孔,识别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个体的社会沟通交往能力,会直接决定个体社交的成败[4]。对情绪面孔的研究发现,情绪面孔识别存在性别和跨文化的差异[5-6]。受虐儿童和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成人,均表现出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 倾向于将模糊表情解释为愤怒[7]。研究情绪面孔识别,对儿童受虐个体的情绪面孔注意偏向及认知控制加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儿童期受虐者情绪面孔识别特点常用的实验范式有两种。
2.1 点探测范式 首先在屏幕中央作一注视点,随即消失。继而屏幕左右两边分别呈现一个面孔,根据面孔的性质可分为负性、中性、正性。面孔图片呈现一定时间,然后消失,在相关图片消失后在两个面孔的位置之一出现探测目标,当被试发现该目标后即予以应答。反应时为判断指标。注意偏向分数等于从探测点出现中性面孔反应时减去情绪面孔(正性、负性)的反应时间。正值为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负值反映对情绪面孔存在注意逃避[8]。
2.2 线索-靶范式 首先,屏幕上左右视野各有一矩形框,被试注视其间的一个“+”。然后在左侧矩形框内出现愤怒或高兴面孔图片为提示线索。间隔一段时间后呈现靶刺激,被试要尽快判断靶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有效提示条件下,若线索为某类情绪面孔时被试对靶刺激的反应时间快,则存在注意偏向[9]。
国外研究以成年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对被试进行回顾性评估,并将其分为有受虐史和无受虐史两类,同时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焦虑和抑郁在同一水平上,从而消除对注意偏向的影响。运用点探测范式进行实验,被试按照实验要求顺利完成任务。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差异显著,悲伤和高兴面孔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出,有儿童期受虐经历的被试与无受虐经历者相比, 对负性情绪面孔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12]。这可能是导致临床上有儿童期受虐史的成人抑郁症患者有较高的自杀倾向,并有较高的敌对性、抑郁、焦虑症状特点的原因[10]。
而上述实验结果在国内并未得到验证。国内研究同样以成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虐待史问卷,根据问卷得分将被试分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和无童年期受虐经历两组,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作的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运用点探测任务进行实验,被试按照实验要求顺利完成任务。结果显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成人不存在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11]。
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绝大多数成年大学生并不认为童年期挨打是痛苦的回忆,甚至认为是一种必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打是亲,骂是爱,尤其在我国的养育过程中,当儿童挨打后父母常让其说其挨打的理由,继而可能采用其他的归因方式来减少负面情绪影响,从而使得儿童在内心中对挨打等受虐行为给予合理化的解释,减少负性刺激对心理的影响程度。因此,儿童期受虐对个体正常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个性亦可产生重要的影响。
情绪面孔识别的注意偏向研究在行为研究上存在争议,行为数据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数据的相互运用,对受虐儿童个体的注意偏向深入到了注意系统的机制研究上。国内外相关ERP研究,运用线索-靶范式从更为敏感的生理指标上,证实了注意系统的机制和注意偏向差异的存在。
Pollak等[12]将儿童被试分为实验组 (儿童受虐)和控制组(非儿童受虐),以高兴和愤怒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线索-靶范式, 运用ERP技术,探讨躯体受虐儿童对愤怒面孔是否存在注意脱离困难。结果发现,当愤怒面孔为无效提示线索时躯体实验组P430波幅显著大于对照组,反映了从愤怒提示线索转移注意力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但在反应时间这一行为数据上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结合行为数据,确定了愤怒面孔有效提示条件下存在注意偏向。
5.1 中介因素的研究 受虐儿童会对经历虐待相关的一些负性信息(比如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研究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评估被试的注意偏向水平,并在结束后采集DNA化验,结果表明,受虐经历和对负性相关信息(愤怒面孔)注意偏向两者之间可能存在5-HTTLPR基因类型这一中介因素。另外,是否还存在受虐时间,社会支持等其他相关的调节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13]。
5.2 纵向研究的缺失 目前关于受虐儿童的情绪面孔偏向的行为学研究和ERP研究多是横断面的,只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受虐或有受虐经历的个体中进行,较少进行纵向的追踪研究,对某些受虐个体的行为学数据和ERP数据进行连续跟踪观察,从而获得同一个体的行为和脑电演变数据,通过更多的纵向研究,了解受虐个体在行为学和脑电活动数据上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对于精确掌握受虐儿童的行为和ERP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
5.3 研究技术的相对单一 国内对受虐儿童情绪面孔偏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行为学上的研究,ERP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因为其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采用的方法。这从一定程度解决了一些单纯运用行为学手段研究上的争议,同时弥补了行为学研究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不足。
因此,今后在受虐儿童情绪面孔偏向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考虑将行为学研究与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相结合,同时获得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并将行为研究,电生理研究与毕生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促使研究者更好地对受虐儿童的行为学研究结果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14]。
[1] 杨世昌,张亚林.国外儿童虐待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57-258.
[2] 赵丹,李丽萍.某医科院校485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2):154-156.
[3] 杨世昌,张迎黎,张东军,等.中国儿童虐待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46-1348.
[4] De Wit TCJ,Falck-Ytter T,Von Hofsten C.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look differently at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emotional faces[J].Res Aytism Spect Dis,2008,2(4):651-659.
[5] 王艳梅,张宇君.分视野范式呈现的情绪性面孔的加工[J].心理科学,2010,33(3):573-575.
[6] 汤艳清,欧凤荣,吴枫.中美两国6种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5):422-427.
[7] Gibb BE,Schofield CA,Coles ME.Reported history of childhood abuse and young adults' information-processing biases for facial displays of emotion[J].Child Maltreatment,2009,14(2):148-156.
[8] Fani N,Bradley-Davino B,Ressler KJ,et al.Attention bias in adult survivor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with and without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Cognitive Ther Res,2010,34(1):57-67.
[9] 高红丽,孙丽君,杨世昌.国外儿童期受虐与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研究新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3):2064-2065.
[10] 李鹤展,张亚林,吴建玲,等.210例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史调查及临床特征[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167-168.
[11] 高红丽,杨世昌,闫春平,等.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54-156.
[12] Pollak SD,Tolley-Schell SA.Selective attention to facial emotion in physically abused children[J].J Abnorm Psychol,2003,112(3):323-338.
[13] Gibb BE, Johnson AL, Benas JS, et al.Children's 5-HTTLPR genotype moderates the link between maternal criticism and attentional biases specifically for facial displays of anger [J].Cogn Emot, 2011,25(6):1104-1120.
[14] 朱艳新,董光恒,张可,等.应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情绪调节:现状及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5):7077-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