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研究:现状、局限及超越

2014-04-04 12:05才凤伟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业者环境研究

才凤伟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2)

创业研究:现状、局限及超越

才凤伟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2)

创业研究是针对创业实践开展的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活动。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的创业研究,发现目前的创业研究存在理论适用受限、制度变迁被忽视以及微观层次缺位三方面的局限。今后应在微观上关注创业者的生命历程、创业社会网络的研究;在宏观上回归对创业制度环境,尤其是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这些工作将会为超越现有研究提供可能。

创业;创业研究;生命历程;制度环境;社会网络

创业是经济革新的手段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创业可以激活社会潜能,提供就业岗位,最大程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职业角度来看,创业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选择,意味着个体的工作意向逐渐向自我依赖和自我导向转变[1]。从创业者角度来说,创业行为本质上是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2]。如果从企业管理层面界定创业,创业是企业管理过程中高风险的创新活动[3]。创业表现为一个主动的目标实现过程,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不是随机的过程,而是企业家理性决策的结果。从创业行为过程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理性的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选择创业资源获取方式[4]。无论何种概念下的创业,人们对创业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创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创业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现。创业研究是针对创业实践开展的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活动。我们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总结创业研究的现状,分析其局限,并提出超越的设想。

一、国外创业研究现状

国外对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环境与创业的关系是国外学者首要关注的问题。在环境的作用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一种称之为环境决定论,即环境是外在的约束条件,组织必须努力采取各种战略去适应环境[5];另一种被称之为战略选择论,认为环境是被感知的客体,组织中的权力决定了战略行动选择的过程,它不但包括组织结构的建立,还包括对环境特征的操控和对相关表现标准的选择[6]。Kostova提出了一种三维度的“国家制度框架”(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来阐释创业的制度环境,其中包括政府的政策、广泛共享的社会知识和影响一个国家商业行为的价值系统[7]。规范的制度反映社会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尊敬程度,与文化、社会规范有关;认知的制度与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获取有关;而规制的制度则包括法律、规定和政府政策等促进和限制行为的方面。Lim等人的研究表明,包括法律、金融等在内的制度环境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安排和创业意愿认知,反过来创业安排和创业意愿认知会对他们的创业决策产生重大影响[8]。社区环境对创业的影响也常被提及,有学者研究了创业中的生存创业现象,生存创业企业家将重点放在社区层面的交换系统,通过和社区穷困人群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所谓的“非正规经济”[9]。

在创业过程上,国外创业过程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从原子研究范式到哈佛研究范式,再到现在嵌入性研究范式的变迁,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具备人格化特征,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在嵌入性研究范式中被突显。其中,中国关系网络对创业的重要性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网络资本主义(network capitalism),其发展通过隐含的和不固定的动态关系网络来实现。网络为生产和传递新的信息提供了巨大能力(因为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低,不适于市场传递),当他们被基于信任的关系所维持,他们就可以抵御和不确定相伴随的失败的可能。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它可以传播信息,掌控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信任和替代的强制机制(如声望、规范等)减少设计复杂合同而带来的交易成本。转型经济的不确定特征加强了社会关系网络的生产。在经济行动者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的地方,即使控制了合同特有的因素,合同关系仍会随着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而系统变化[10]。

随着创业阶段的不同,创业者构建的网络也会发生变化,创业者一方面致力于从现有社会网络关系中寻求创业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着手建立新的关系来获取创业必需的信息和资源[11]。在机会识别阶段,创业者在空间内存在的弱联系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强信息[12]和更多的资源[13]。创业融资阶段能够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强关系;在企业发展阶段,弱关系和无连带关系则显得更有优势。多种多样的网络(取决于个人平时的接触结构),高水平的网络活动以及网络成员间更多的个人交流都会对新企业的成长发挥积极影响[14]。

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在这方面的国外研究中,Bird最早提出“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创业的意图以及创业者的心理状态在初始阶段会对创业的形式和组织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在随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也会发挥作用[15]。研究认为,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个体特质水平和个体资源水平)、六个维度(成就动机、风险承担、自主性、创业回馈、资源获得和未来就业)。个人特质水平因素和个人资源水平因素在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种族等个人背景因素都会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同时,个性特质、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教育等也会对创业意向发挥作用。个体的创业意向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效力,创业意向越强,创业行为越有可能发生,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Bird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16]。Jennifer则构建了创业初始行为形成模型,受自我效能感和人口学因素的共同驱使,在社会网络的支持下,个体萌发了最初的创业意向,并最终促成了创业行为[17]。

除此之外,Gartner认为创业者的成就需要,自我控制能力、风险承担倾向、工作满意度、先前的工作经验、创业的父母、年龄和教育等各项个人特征都会对创业结果产生影响[18]。创业者的自我认知因素,包括是否对创业有内在的、稳固的、深思熟虑的计划和强烈的自我控制维度等都会影响到是否能够成功创业。创业精神是促进发展的手段,Gough等人基于乌干达的经验,分析了低收入阶层中运用参与式方法的优势,并指出一系列参与式方法都有利于创造更吸引人的研究关系,并获得对创业更深入,更语境化的理解[19]。

能力、需求和机会是影响创业的三个维度,其中需求的作用要大于能力和机会,这也可以解释很多小企业停止成长的原因。同时,创业不同水平的研究,如起始、成长和革新的研究比单纯的特征比较研究会更富有成果[20]。Bruno和Tyebjee则从环境出发分析了包括创业投资的可用性、供应商的可获得性、政府的影响、土地或工具的可用性、区域人口的态度以及生存环境等12种刺激创业因素,在不同形势下他们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21]。

是什么特征导致了最初创业的选择,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如何利用机遇和突破限制的?Begley认为以往类似的经验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和联系,敢于风险承担的意识(顾客定位、运营模式和收入与红利的历史),成长导向的,也即预期到所创企业能够带来足够的收益等都会影响到创业的选择及其结果[22]。创业选择是由各类晋升机会实现率差异所驱动的形式化模型,创业是引起工人和雇主,以及机会结构有偿就业特点之间匹配过程的结果,丹麦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提供了经验支持,但缺乏形塑创业机会的整体理解[23]。同时,区域的不同也会对创业产生影响。与城市创业不同,农村为创业行为定义了独特的物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位置、自然资源、土地、设计资本、农村管理、信息和通讯技术,都对农村的创业行为发挥动态而复杂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创业机会与限制条件最终会影响农村社会成员的创业过程及其结果[24]。

在创业环境这部分研究中,研究者多从创业的外围环境入手,将环境看作对创业施压的客体而存在,并未考虑创业者主体自身对制度的建构和改造。Kostova等人注意到了价值系统以及共享知识对创业的影响,但也没有深入探讨影响主体以及影响机制等问题。国外研究中对创业过程和创业网络的关注,和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网络近年来在学术界的流行密切相关,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一再被突显。研究者用社会科学中经常提到的“强关系”和“弱关系”来描述不同创业阶段社会网络在其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但左右强弱关系发挥作用的是何种因素,尚待进一步的解释。在创业意向和创业的影响因素部分,无论是Bird等人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是Jennifer构建的创业初始行为形成模型,都对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成就动机予以强调,对以往只关注宏观因素的研究范式无疑是非常好的补充和完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研究结论赖以成立的数据支撑,来自于横向数据,缺乏纵向上的考察和历史维度的分析。

二、国内创业研究现状

国内的创业研究既有对创业理论的思考,也有对实际创业过程的洞察,但更注重于宏观特征的分析。有学者对中国的创业研究进行了详尽的回顾和分析,从创业者、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内创业研究的主要议题,并将国内的创业研究分为复制比较本土化和应用四大类型进行了述评,认为目前中国的创业研究存在创新不够、层次单一以及过分简化等问题,需要开拓新的研究路径[25]。研究认为,目前政府的创业政策(规制维度)偏重于支持技术型创业和一次创业,忽视非技术型创业和二次创业,对创业的过程和类别也缺少关注[26]。蔡莉等人以资源依附理论和经济学供需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创业环境研究理论框架,主要关注创业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关系——创业企业战略目标决定创业资源需求,资源供给状况也形塑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两者存在复杂的互动[27]。随后,基于创业环境的功能,供求视角扩展为从网络机制、网络结构和网络特性三个方面构成的创业环境分析框架。但网络视角不足之处在于仅从理论上提出了网络特性对创业企业资源获取具有影响力,并未进行网络特性对新创企业资源获取的实证研究[28]。

许俊等认为创业环境的研究缺乏系统角度和环境要素关系之间的探讨,由此提出了由内部创业环境、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创业环境的要素模型[29]。比许俊等人的研究更进一步,有学者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由新创企业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存在着逻辑递进的三种机制:资源汇聚、价值交换和平衡调节,由此展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既相似、又独立的运行特征[30]。姜国俊等人以机会论为视角对创业政策理论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内亚威利和福格尔的创业发展环境理论(G&F模型)、全球创业观察的经济增长理论(GEM模型)以及史蒂文森和伦德斯特罗姆的MOS理论(MOS模型)等创业政策理论模型,阐述了GEM模型和MOS模型对于我国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31]。

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过程,具有潜在性而且和其他因素相关联[32]。陈震红等学者研究了创业机会的一般识别过程:首先对各种创业机会(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来源的感悟与搜寻,其次是对创业时机的感觉与把握;再次,结合自身的能力,创业者形成了初步的创业思路,即创意;最后,经过识别与分析过程,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并经过评价过程最终被确定[33]。在中国背景下个体的创业意向的维度主要有创业需求性和创业可行性。其中前者包括创新导向、成就导向和自我尊重,后者包括个人控制和责任意识[34]。

朱仁宏考察了经济学理论中均衡和非均衡观点对创业现象的讨论及其它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业研究理论观点,包括供给学派的心理学理论、资源观和需求学派的社会文化理论观点与持非均衡假设的机会观,研究认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创业研究中,探讨创业个体与机会获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进一步解释创业现象拓宽全新的视野[35],但同样缺乏具体研究案例支撑。

除此之外,陈晓红等人从创业动机、创业管理风险与障碍、创业成长关键因素和创业支持性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个地区创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有显著的社会导向;西部和东北创业者的个人成就感是主要的创业动机[36]。谢恒等人对欠发达地区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市场需求、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是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在机理,可以通过强化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机会,健全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扶持等手段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径选择。[37]另外一些学者构建了创业动机的简单和复杂两个理论模型。简单模型主要由基本生存型动机和发展改善型动机两条轴线构成,实际存在的动机是两者之间的任何可能。简单模型表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是循序渐进的,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复杂模型则增加了企业发展和创业者发展两个维度,和原有的动机维度构成了立体的三维模型。复杂模型说明创业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创业者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创业企业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拓宽了创业动机的研究思路[38]。

在固结过程中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增加造成土体被压缩,因此土体的结构趋于密实。周燕国[19]利用弯曲元对砂土进行试验发现剪切模量对土体的结构具有表征作用,即剪切模量可以反映土体结构的变化。Anderson等[20]研究发现,软黏土在固结过程中剪切模量随时间不断增长但增长趋势不同,可以根据固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主固结阶段和次固结阶段。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拐点,可以用曲线的切线和直线段延长线的交点确定。因此在桩基负摩阻力分布计算中不能将剪切模量G的值取为一个常数,而是随固结时间变化的。所以要想准确确定桩基负摩阻力的分布,首先要确定桩基周围土体剪切模量G的变化(见图2)。

国内现有对创业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创业研究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宏观层次的整体分析多于个案的探讨。如陈震红等学者对创业机会的研究,总结出创业机会的识别框架,这样的框架成立是否必须考虑其特定的前提,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如何,仍存在讨论的空间。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真正实证材料支撑的研究并不多见。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并未形成与国外类似的创业气候,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对创业的系统研究。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的创业研究还缺乏行业性的和区域性的经验成果。除了从宏观上对中国创业的现状进行概括和讨论,中国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创业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也需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三、创业研究的局限及超越

国内外现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创业理论及实践的大致图景,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创业的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另一方面,除了各自所具有的特殊限制,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也存在着相通的不足和局限。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推进。

(一)创业研究的局限

1.经验适用性缺乏

每一种理论和实践都有其产生的背景,这一背景也可能造成对问题求解方案的限制。西方理论和实践移植到中国,必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即存在适用性问题,创业研究也概莫能外。西方社会的创业环境与中国是不同的,在崇尚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西方社会各项制度对创业的制约会降到最低层次。而在中国,各项制度有待完善使中国的创业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人化制度”的色彩更为浓厚;在创业主体方面,西方创业理论主要发源于企业家和市民的创业实践,而中国当下的创业主体,处于社会底层的占据多数,因而西方的创业理论和实践对研究中国创业主体来说,需要评判性地借鉴。

创业在中国现代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既是一种经济手段,也是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现有关于创业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分析等几种视角,无论是哪种视角,多是强调为创业而创业,并未将创业与更广范围的社会变迁关联在一起。而在实际中,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制度变迁的环境下,对创业问题的研究不能逃脱对制度的研究,有关创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都会框定创业的大致范围,对创业发挥重要的影响。而现有研究中,虽然也提及制度对创业的功能,但强调不足,缺乏对创业与社会变迁以及制度变迁关系的研究。同时,现有研究也未从社会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来进一步勾勒创业与创业者自身的内在关联。

3.微观层次缺位

创业是一个人在特定阶段与社会发生的职业关联,反映了个人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是社会变迁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投射。在创业基础上对创业者本人生活际遇、生计方式以及生活史进行深度研究,可以建立一套扎根于创业者实践经验,符合中国现实的理论框架。而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将创业作为一个既定事实来看待,多从宏观层面上对创业进行描述和分析,而对作为创业最为关键的主体——创业者强调不足,即便有所强调,也更多的是将创业者作为无生命的统计数字来看待,而对创业经历各不相同的创业者的创业历程的描述却付之阙如,也即并未对创业者个体的创业历程进行“深描”,我们很难窥见更多的有关创业者生活经历和创业过程的详细信息,从而导致创业研究微观层次的缺位。

(二)创业研究的超越

在当今社会制度变迁的环境下,不谈制度对创业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只谈制度过于宏观,还必须在微观上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进行研究,为此将创业者个人创业的生命历程纳入考虑范围,会弥补这一缺陷。同理,如果只谈个体的生命历程而不去关注制度环境的变迁,其解释力也十分有限,因此综合的视角显得尤为必要。

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都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其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他们也会被这些所塑造。以生命历程的视角来探讨创业者的创业历程,可以透过他们的生命故事来丰富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关注生命历程就是重视被研究者的主体性,更有价值的是,对生命历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其主观感受予以诠释,有助于了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人如何受社会脉络影响。通过对创业者生命历程的研究,可以探究社会制度变迁和个人社会际遇的影响,进而探究广泛的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深刻关联。

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业过程中,社会网络和创业者个体的生命历程以及国家的制度变迁交叉在一起,共同铸造了创业的特殊情境。因此,创业研究须以综合的视角,从个体的生命历程、国家的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网络三个方面来探讨创业者的创业之路,实现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有机结合,将会成为对现有创业研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1]马占杰.国外创业意向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4):9-15.

[2]邓强.创业理论的演进脉络——创业研究的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视角提炼[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60-67.

[3]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85-94.

[4]张玉利,薛红志,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9-13.

[5]ALDRICH H E,PFEFFER J.Environment of Organization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6,2(11):79-105.

[6]JOHN C.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J].Sociology,1972,6(1):1-22.

[7]高建,颜振军,秦兰,等.中国城市创业观察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0.

[8]LIM K,MORSE A,MITCHELL K,et al.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A Comparative Business Systems Perspectiv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3):491-516.

[9]MADHU V,RAJE,SRINIVASV,etal.Subsistence Entrepreneurship,Value Creation,and Community Exchange Systems:A Social Capital Explanation[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2014,34(2):213-226.

[10]ZHOU XG,LIQ,ZHAOW,etal.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68(1):75-102.

[11]GREVE A,SALAFF J.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28(1):1-22.

[12]FALEMO B.The Firm’s External Persons:Entrepreneurs or Network Actors?[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89,1(2):167-177.

[13]ROGERSE,KINCAID D.Communications Networks:Toward a New Paradigm for Research[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1.

[14]TONE A.Ostgaard and Sue Birley:New Venture Growth and Personal Network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1):37-50.

[15]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of Intention[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16]BIRD B,BRUSH C G.A Gendered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26(3):41-65.

[17]JENNIFER S.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ies and Self-efficacy Inform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Motivating Nascent Behavi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7,12(2):275-293.

[18]GATEWOOD E,SHAVER K,GARTER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tartup Behaviors and Success at Venture Cre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5):371-392.

[19]KATHERINE V,THILDE L,REBECCA N.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in Low-income Settlements:the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Methods[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4,2(1):297-311.

[20]DAVIDSSON P.Continued Entrepreneurship:Ability,Need and Opportunity as Determinants of Small Firm Growt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1,6(6):405-429.

[21]BRUNO A V,TYBJEE T T.The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C]//KENTC A,SEXTON D L,VESPER K H.Ency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2:288-307.

[22]BEGLEY T.Using Founder Status,Age of Firm,and Company Growth Rate as the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of Smaller Business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3):249-263.

[23]JESPER B,AMANDA J.Entrepreneurship as a Mobility Proces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4,79(2):328-349.

[24]STATHOPOLOU S,PSSALOPOULOSD,SKURAS D.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Research,2004,10(6):404-425.

[25]董保宝.创业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1):73-81.

[26]赵都敏,李剑力.创业政策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19-26.

[27]蔡莉,崔启国,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0-56.

[28]蔡莉,崔启国,刘静.基于网络视角的创业环境:概念、体系构成和分析框架[J].管理现代化,2007(3):26-28.

[29]许俊,冯凌云.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要素模型探讨[J].商业时代,2009(22):39-40.

[30]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62.

[31]姜国俊,曾琳.“机会论”视角下创业政策理论的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92-99.

[32]杨武岐,宋朝霞,董腾云.创业机会理论回顾与研究框架分析[J].商业时代,2010(21):101-102.

[33]陈震红,董俊武.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33-136.

[34]范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14-16.

[35]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势[J].科学学研究,2005(5):688-695.

[36]陈晓红,王慧民.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业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7):115-123.

[37]谢恒,杨琴.欠发达地区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与路径[J].求索,2013(6):264-266.

[38]顾桥,梁东,赵伟.创业动机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93-94.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Status Quo,Lim itations and Transcendence

CAIFeng-wei
(China Center for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s,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Bureau,Beijing 100032,China)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is a theoretical and systemic study aimed at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Based on 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the current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is found to have three limitations,i.e.,the constraint of theoretical application,the ignorance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and the vacancy ofmicro level.In the future research,the entrepreneurs’life course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networks should be focused on at themicro levelwhile at themacro level the entrepreneurship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especially national policies,should be valued.All these effortswillmake it possibility to surpass the existing research.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life course;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ocial network

F270

A

1008-2670(2014)05-0111-06

(责任编辑 李秀荣)

2014-04-09

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与城市适应研究”(11BSH016)。

才凤伟,男,辽宁朝阳人,社会学博士,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组织、社区治理。

猜你喜欢
创业者环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环境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