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杨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高校人才培养应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科教育阶段,学术文化社团是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团队精神的主要载体和阵地,对倡导良好的学风起到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并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
中国古代书院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它强调独特的学术风格与教育方式;灵活、自由、开放的精神;通过教师指导和开讲、师生讨论,密切融合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提倡个性与思想学术自由;推崇独立思考、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提倡道德修身。
由此,“书院”教育一方面重在营造养成优良行为的环境,实施通过各种活动展开的教育形式和科学的行为养成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关注每个学生潜力的全面挖掘,培养广博的知识背景、优雅的个人气质、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
“书院”的老师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尤其强调实践性和包容性,不仅立足校园面向学生,还要面向社会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培养那些有思想的成年人都需要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领袖”、“领导者”所具有的意志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等。
中国古代书院的讲会活动是由相同观点和理想的人结社为盟,形成了社团组织。讲会有固定的时间、仪式、记录、讨论、章程等,宗旨明确、制度严明,已经具备了现代社团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学术文化社团的前身。
学术文化社团的组建偏重学术文化性质,社团以学生学习与研讨学术文化为主。学生参加学术文化社团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考研、就业方向、结合专业学习,开展人文社会学科各领域的读书、研究、探索、实践活动。学术不仅是一种形态,更是一个过程,学术文化社团的名称彰显了其内涵、性质和任务,它们共同组成了“书院”。
学术文化社团活动主要是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直接感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掌握从事科研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识教育除了传统的授课和讲座外,更应该关注非课程形态。设计活动时,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分享及交流,强调学生的协作精神、思辨能力以及博雅的情趣养成。由此,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沟通和合作。
设置特色活动项目包括各类学术讲座、书院周会及月会、专项计划、专题讨论、辩论赛、参观考察、海外学习团、社区服务等。
第一,组建。社团由一定数量的学生根据共同的专业志趣和爱好而自由组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发展兴趣,特别要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开拓学习领域,在学术文化方面尽量丰富多彩,尤其鼓励和扶持新生组建新社团。学生社团可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校内外专家、离退休教师、企业家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或顾问。
第二,管理。社团共同组成并成立了“书院”。“书院”的职责是进行沟通和协调、指导各社团的工作、组织大型学术文化活动、编辑学生刊物等,集中展示社团的读书、研究、写作成果。指导老师指导本社团的学生开展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社团活动。具体包括:指导学生制定本社团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明确读书目录、读书活动、学术讲座和其它学术文化活动规划;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每学期工作总结,负责本社团优秀社员的评选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创新性开展工作,积极拓展活动空间,能够主动为学生活动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
学术文化社团发展对外在校园环境支持要求高,只有重视学术科研活动、尊重科学精神、鼓励创新钻研又兼具自由、包容、开放意识的大学才适宜学术类社团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参加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进行学术科研活动的基本知识储备,尤其是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肯于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质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成员应该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内部关系,按照学术兴趣自由组合在一起、遵照学术规律开展社团活动,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维系社团良性运行。
参与学术文化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学校行政部门,也包括学生个人和社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等;其次参与手段是复合的,既有学校通过行政或者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也有社团自身组织的各种学术文化活动。
为吸引学生参加学术活动、促进社团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在学术文化社团中推行学分制,由此吸引学生参加社团、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实现学术文化社团活动与课堂活动的互动。
学术交流不仅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更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然而现实并不理想。学术文化社团在学术交流中应创造一种“精交流、多争鸣、存质疑”的机制。发言者主要谈观点、认识、过程和结论,要给听讲者提问的时间、质疑的机会,使得学术交流不仅要有发言,还要有提问和评论,不仅要有新思想的介绍,还要有不同观点的争论。
第一,倡导学生自我规划设计,重视个性、兴趣,围绕专业发展开拓众多领域。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读书、思考来扩大与深化知识。第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专业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学生聚集并组成社团从而相互间便具有较强的知识发散性和交互性,社团活动可以拓展成员的知识视野,优化成员的知识结构。第四,崇尚自由探索,培养创造性、想象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锻炼自我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第六,在实践活动中能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学校与社会的对接,理论学习与生产劳动的对接。
[1]朱汉民.中国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2]楼晓英.学术类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杨文志.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应回归本位[N].光明日报,200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