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叁)《良臣》篇管见

2014-04-04 04:30杨蒙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100084
关键词:张家山简文竹简

杨蒙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清华简(叁)《良臣》篇管见

杨蒙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收有一篇记述黄帝至春秋之间众多贤臣的晋系古文献①,整理者因名之曰《良臣》②。

从总体而言,本篇在形式上突出与明君圣主对应之贤臣;在篇章布局上注重将时代顺序与国别分域相结合③。但是,从文中人物的名称和排列情况来看,事情似乎并非如此简单。我们以为,这是一个涉及简文性质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深入讨论。

目前,学界关于清华简《良臣》篇性质的意见主要由以下3种:

(1)整理者:简文与《墨子·尚贤》《汉书·古今人表》相合,寓意相近;

(2)陈伟先生④:简文可能与《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和《外储说》的经相似,是一篇提纲性的文字。性质上似乎与后代史书的人物列传,尤其是专题性的人物合传相关;

(3)韩宇娇先生⑤:《良臣》篇应该就是一种汇集贤君名臣(师)的、具有“谈话技巧”性质的材料汇编。

按,从简文内容和竹简本身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来看,《良臣》篇性质的推定似乎还存在其他可能。为便于讨论,现将简文揭示如下:

尧之相舜=(舜,舜)又(有)禹=(禹,禹)又(有)白(伯)(夷),又(有)嗌(益),又(有)史皇,又(有)咎囡(囚)。

吴王光又(有)五(伍)之疋(胥)。

宋[襄公]又(有)左帀(师)。

从简文的行文特点判断,它很可能是一篇与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所出《史律》篇⑧有着密切关系的史学文献。进一步讲,它在现实中很可能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史家文本:用户既可乘其文字短少之便而教授史学童,又可置于案头、以备自身平日翻检之用。但是,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情况看,清华简中的这个版本似乎只是用于陪葬,并不实用。理由如下:

第一,简文行文简单,臻于极致。

本篇内容以人名为主,其中所列圣王、名公、名相均为于其国、朝有巨大功业者,多可与《汉书·古今人表》相对应。同篇之中亦有不见于典籍之人物,如文王之臣南宫夭、周之遗老宦仲、子产之辅子剌和王子百,更可补史之阙文。

令人疑惑的是,本文内容简略,除人物名号外,余皆不详。描述用词多为“某某又(有)某某”,至多只是“某某之相”、“子产之师”、“子产之辅”,或是“以为太宰”之类,而叙事最详者,亦不过“郑桓公出邦”一条。全篇描述既是如此简单,那作者的用意何在?它在现实中又究竟有何功用?

考虑到文本创作必须面向一定受众的事实,我们初步认定:本篇很可能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史家文本——用户既可以其文字短少精悍而教授史学童,又可置于案头、以备自身翻检。与之同卷的《祝辞》篇在现实中应该也具有类似的实用性质。这些正与墓主“历史学家的身份”⑨相吻合。

我们既然谈到了史学童,又不能不联想到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所出之《史律》篇。该篇共有简十三支,自名为“史”,内容涉及“史、卜、祝的培养、选拔和任用”⑩。篇中在提及对“史学童”的具体要求时云:

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有(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其八体课太守,太史诵课,取最一人以为其县令史,殿者勿以为史。三岁壹并课,取最一人以为尚书卒史。 ——第475-476号简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是有传承的,汉人学术祖楚的观点是有其确证支持的11。像《史律》这样一篇历史文献,也必然如此。以本文论之,《良臣》与《史律》很可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常理推之,《史律》要求史学童所用之“十五篇”中应该有类似《急就章》那样的识字课本,只是要求有些不同:此书既要便于识字,又要利于习史,就像后来的《三字经》那样。《良臣》篇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时代较早的、因人物名号不同而无法将押韵要求考虑在内的类似文献。我们的这一猜测或许可以从篇中常在含有三字的王、公、臣名后面断句的形式中得到证实。与一般的出土文献相比,简文如此安排的直接目的应该就是为了层次分明、并便于记诵和览阅。这和郭店简《语丛》中部分文句的表现很像12。

赵平安先生认为13,从张家山汉简《史律篇》看,当时的“‘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卜’和‘祝’”;“而在《史律》内部,史、卜、祝是分立的。 史、卜、祝的分立起源很早,因为性质相近,古书中也常常类聚、连称。”这正与《良臣》、《祝辞》二篇并见一卷而分作两篇的事实相合。

第二,简文记人、记事,随意性较大。这体现在:

(1)简文所记同一人物重出。

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中既有“君奭”,又有“召公”;既有“子犯”,又有“咎犯”。

对于前者,李学勤先生以为14,“简文前举君奭,后面又说召公,可能是为了表明周公、召公并佐成王的缘故。”

按,先生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简文“君奭”后面的“召公”应是因与前面“周公”并称官职而承前省名。这与后文既有“子犯”又有“咎犯”的情况不同。我们推测,简文子犯、咎犯的并见很可能是出于书写者的随意。毕竟,为随葬而抄书且有错讹的情况在出土文献中是的确存在的。

(2)简文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字、脱句现象。

前者的表现如 “宋”下脱 “襄公”二字15、“同(种)”前脱“夫”字16,后者的表现如“楚恭王”一条17。

一般来说,如果书手发现脱字,之后会在有关字的旁边以小字补之。若是有漏的句子,则会在简背补之。相关例证上博简等材料中有之,可以参看。但此篇书手并未按照通行惯例来办:他先是漏字而不补,再是漏句而后缀。从张家山汉简《史律》篇的记述来看,这种错误对习史为吏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对历史的记忆出现如此大的偏差,他将无法胜任史官之职。如此看来,简文很可能是一篇没有实际使用过的作品。换句话说,它有可能只是一个由书手抄写、专门用来陪葬的版本。

综上所述,清华简《良臣》篇在现实中应该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史家专业文本,但目前所见到的这一版本则是一个只用于陪葬的本子。

如果我们的这一观点成立,清华简《良臣》篇书写者的身份应该可以推定:他很可能是一位对历史有一定认识的三晋读书人,本惯用晋系书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流落楚国,为养家糊口而成为抄手。

在本文的最末,我们还想顺带提及的,是简文中的一位贤臣名号——黄帝之师“女和”。

此人文献无见。我们怀疑,他有可能是“羲和”异称。战国人尸佼所著《尸子》中有“造历者,羲和之子也”一句,其下《索隐》云:“《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泠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着调历’”18,或可为说。

注:

①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 8期,第71页。赵平安:《战国文字“”的来源考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61页。刘刚:《清华叁<良臣>为具有晋系文字风格的抄本补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3年1月17日发布。

②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 8期,第70页。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3年。引按,为行文方便,下文引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者,不复出注。下注所引《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六号墓]》格式仿此。

③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 8期,第70页。

④ 陈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良臣>初读——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3年1月4日发布。

⑤ 韩宇娇:《清华简<良臣>的性质与时代辨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90-93页。

⑦ 关于“夃(股)”字的释读过程,详参拙作:《释“夃(股)”小史》,《出土文献》第四辑,中西书局 2013年,第 172-176页。

⑧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⑨ 李学勤:《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第1-8页。

⑩ 赵平安:《新出〈史律〉与〈史籀篇〉的性质》,《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87-297页。

11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27页。

12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

13赵平安:《新出〈史律〉与〈史籀篇〉的性质》,《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87-297页。

14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 8期,第71页。

15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 8期,第70页。

16陈伟先生以为,“大同”的“大”也有可能是“文”字的误写。参:陈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良臣>初读——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3年1月4日发布。

17李学勤先生曾指出:“‘楚共王’一段似系后加。”参: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第70页。按,先生之说甚是。楚恭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90年至559年,子产于公元前522年前后去世,而清华简的时代大致为 “公元前305±30年”(李学勤:《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4页)、“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之前”(李学勤:《国学热中谈清华简》,《三代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68页)。如此可知,简文“楚恭王”一条必是因遗漏而后来追加无疑。

18尸佼:《尸子》卷下,清平津馆丛书本。

【责任编辑:向博】

2013-09-1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清华大学自主项目“清华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

杨蒙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猜你喜欢
张家山简文竹简
玉 佩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巢湖张家山古村落资源价值及其发展的思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在“简文深教”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竹简倒水
泾河张家山站1933年最大洪水过程分析
简文深教,让阅读更加有效
张家山风场机组变频器技术改造实践与研究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