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4-04-04 03:04杜以昌李继光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杜以昌, 李继光, 陈 扬

(1.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132)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突出位置,使之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各方面及全过程。高校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者,承担着提高人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重任,其所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存和民族发展这项战略任务的成败。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积极发挥应有作用,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效途径,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

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蕴含丰富的内容,包括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三大方面[1]。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以教育为先导,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被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是当代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新的道德观教育理念

相对传统德育,生态文明教育重点关注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主张人类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的道德层面包括了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伦理观、价值观、消费观和社会发展观等内容,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伦理观、价值观是构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构件。高校通过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能促进学生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正确评价。借助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可以纠正学生关于生态的错误伦理观念,促进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都是主体,人类要尊重自然,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存的理念。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符合新的文化与教育的要求

高校要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广大学生自觉的生态意识,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观念,激发他们爱护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还应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最终目标;同时高校积极摸索并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能极大程度地坚定学生的生态意志,培养其生态信念和情感认同,养成正确的生态行为模式。

(四)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涵盖的主要内容

高校之所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优良生态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级人才。在相关教育过程中要开展生态自然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生态科技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等内容[3]。教育学生更多地亲近自然、接触自然,培养对自然的感情;教育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适度消费、环保消费,引导学生在物质消费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更多的精神消费、生态消费;教育学生利用科技成果认识、改造、保护自然,以科技为推力解决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规和制度,提高其生态法律常识,弘扬法律道德,为生态法制提供优质的软条件。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和谐一致的,两者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人类对于生态文明的需求随着生态价值观的进步而逐步强烈,人与自然的相存相依、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自觉观念并落实到行为中来。21世纪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践行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道德是人才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道德的大学生必然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当教育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4]。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知识的生态文明知识同时对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当前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重新构建社会经济运行体制,尽可能地减低消耗、减少污染,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未来社会的竞争目标和手段。大学生作为掌握新时期科学知识的主要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传播与实践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及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对于实现以上目标意义重大,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势必会提升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上升,实现中国复兴梦。

(三)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建立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5]。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与道德规范,养成正确的发展观,将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高校应当在教会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技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建设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对传统素质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创新与补充

新时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意志的训练和生态信念的培养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注重大学生生态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生态生活模式的养成,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行合一。对比传统德育,生态道德更重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伦理层面的关系,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纳入道德体系,能够还原“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充实和完善传统的道德体系涵义。也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其德育的有机构成,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传统的德育体系,不但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还能促进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拓展与创新。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学科渗透,巩固并加强生态文明理论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中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但基本上所有学科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持续发展问题存在交叉联系,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育进行整合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应采用学科教学渗透的方式组织生态文明教育,各专业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本学科教学大纲的研究分析,找出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内容交叉点,进而在教学中适度拓宽、发散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这种方式可以在保持原有学科知识完整性的基础上容纳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观点和技能,极大地拓展生态文明的教育面。高校通过学科渗透方式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向青年学生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使大学生理解生态文明问题已上升到法律层次,进而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建设水平

高校教师自身有关生态文明的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在广大大学生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建立并完善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1],并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不断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完善生态文明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教师有意识地将生态问题的道德评价贯穿到平时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应通过教学督导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他们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要积极鼓励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相关研究,并大力支持他们针对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进行课题申报和科研立项,奖励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优秀的科研成果,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总结其规律、方法、途径等,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将相关科研成果及时高效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三)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规范

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特别要注意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养成“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操。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唤起他们的生态危机感,激发他们解决生态问题的使命感、紧迫感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可通过制定、完善、强化大学生生态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文明的消费观,养成对自然资源节约使用的新型节约观,自觉抵制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改变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在日常消费中以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财富为原则,养成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四)引导大学生将理论性的生态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通过授课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常识和基本生态规律,弄清楚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规范和义务。在实现这些基础教育目标后,要想让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素质,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才能逐步实现。为此,教师在讲授生态文明知识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强课堂授课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的衔接和传递。高校也要注意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的培养计划,通过对课堂授课并辅以生态知识和文化讲座、生态科技制作、生态课题研究、生态实习与考察等形式促使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

(五)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生态情感体验

高校应当不断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校园文化,着力开发第二课堂的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元素。高校要营造和渲染体现生态文明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良好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的熏陶,引导他们逐步转化为校园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的主人,并发挥其辐射作用以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积极自发地保护环境;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橱窗等多种校内媒体大力营造爱护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校园文化;要教育学生学习和宣传相关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生态文明专题调研、社会生态文明考察、生态教育基地建设、生态环保政策宣讲服务、社区生态建设等实践活动走出校门,将学得的理论知识与生态环保实践行动结合起来,积极加入到宣传、监督保护生态环境的阵营;应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日等生态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搭台,寓教于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专题活动和常态教学普及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增加广大学生的生态情感体验与生态保护经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使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社会共识。

总之,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树立宏观的教育观,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断创新;要注重生态文明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自觉地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协调统一,注重教育活动与实践行动的衔接,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体验有机结合的局面;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将对认知、情感、意志的教育要求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做到有机融合,进而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使广大学生逐步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薛建明.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3):89-90.

[2]许冬梅.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8):5-12.

[3]封丹.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J].科技纵横,2012(3):227.

[4]论建设生态文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28-29.

[5]李浩.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22-223.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