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释义

2014-04-04 01:22:01冯宪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实力定义

冯宪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30多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逐渐融入国际社会,步入走向世界大国、强国的发展轨道。中国目前的经济生产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现实的国际大国实力博弈中,仍然有自己的短板,仍然遭遇诸多严峻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到一个世界强国应有的水准之上。这就是2007年开始,在十七大、十八大党代会报告和历年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强调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重大战略的根本原因。

从2007年开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问题成为当下的一个学术热点,列入历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论著。但是,仍然有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少见解,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而一致的认识。那就是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他在“Bound to lead”(《注定领导》,1989年)一书中提出“软实力”概念并赋予特定内涵,此概念在他随后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他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指出,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1]就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不久,中国学者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提出“软权力”概念,而且,将约瑟夫·奈所认为“软实力”有三种资源的观点,集中缩减为一种主要资源:文化。他指出:“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家关系中的权力属性。…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2]值得注意的是,约瑟夫·奈只有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并没有文化软权力、文化软实力概念,这是一层。第二层是,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有三种资源或者形态,即文化软实力、政治价值观软实力以及外交政策软实力,而王沪宁则直接将三种资源或者形态归并为一种:文化软权力。而在王沪宁所概括的文化软权力中,包含着“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这些因素明显地包含着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中除文化之外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两项因素。这就是说,王沪宁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的全部内涵与外延纳入文化软权力的概念之中。考虑到王沪宁在中国当下政治决策中的作用,可以认为,王沪宁1993年提出的文化软权力概念就是2007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推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

也可以认为,王沪宁对文化软权力的论述也正是我国对文化软实力较早的一种论述。我们可以从对王沪宁的这一论述的分析中,获得关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较为完整的认识。

首先,从这个论述中,可以看到文化软实力是由一个国家文化的诸种核心要素构成的“国家权力的属性”。国家权力体现和运用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实际的权力才能维持国内的稳定、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国家、民族之林。而国家的权力有经济、政治、军事的实际生产力、社会控制力和军事战斗力的硬实力的一面,同时也必须具有规范的政治体系、高涨的民族士气、发展的民族文化、健全的经济体制、深厚的历史发展渊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意识形态这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与软实力二者结为一体,才能彰显国家的完整权力。这两种国家权力,既在国内社会发挥治理作用,又在国际社会施行外交功能。

国家权力的两种类型与两种功能的观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有所阐述。他研究了现代国家的权力机制,提出国家的控制、治理权力在实际的操作上,并不经常、大量地采取强制的政治威力手段,而往往使用文化权力的治理方式,国家权力的稳固和社会稳定主要来自于在国家建立一种整合治理社会各阶层,使之愿意服从于国家权力的文化领导权(hegemony,或译“霸权”)。葛兰西指出,“国家的一般概念中有应该属于市民社会概念的某些成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换句话说,国家是披上了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3]222这就是说,政府、军队、司法等强制性国家机器,和教会、工会、学校、社区等非强制性机构,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都是上层建筑。后一类市民社会机构基本上是文化机构,通过教育、训导方式传播意识形态。统治国家政权的阶级往往通过市民社会在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即文化霸权,使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思想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统治思想,使国家和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一种一致性。葛兰西说:“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的领导’的形式中。”“社会集团可以而且甚至应该在夺取到国家政权之先就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这就是夺取政权本身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尔后这个集团取得政权,即使很坚固地掌握它,成了统治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的’集团。”[3]316-318葛兰西讲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权力的构成,而在现代全球化的世界中,一个国家的国家事务并不局限于国家内部,而是延及国际社会。在国际社会中,各国的利益博弈依然动用强制性的经济与政治、军事的实力,同时更多地也要运用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建立一种文化强势影响力,才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有持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中国在当前国际环境中,提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延伸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我认为,这也是1993年王沪宁的文章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直接更换为文化软权力概念,以及中国党和政府不仅仅只使用软实力概念而直接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一起,成为国家拥有的实行内政和外交的权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其次,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包含着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具体形态,是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国国家政治价值观影响和执行中国外交政策的文化实力。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实力、国家权力的问题。在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博弈中,巧用文化软实力,可以用文化的方式占据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的精神制高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实力,获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事实上,十八大以来,我国处理若干重大外交问题时,就运用了文化软实力,使文化力量成为实际的外交力量。如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加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这一演讲中,习近平首先说了“阿巴嘎呗”(你好)这一印尼语的问候语,表达对印尼人民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祝愿。接着说,“正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印度尼西亚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所描述的那样:‘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如同美丽的梭罗河一样,越过重重山峦奔流向海,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用印尼家喻户晓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中的歌词来描述中国与印尼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与友谊。后来,在谈到促进中国和印尼两国的相互理解与合作需要两国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其中,脚踏实地去耕耘、去努力时,习近平指出:“我想起了苏西洛总统创作的一首歌,名字叫《宁静》。那是2006年10月,苏西洛总统来到中国广西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的纪念峰会。会议间隙,他在漓江上产生了创作灵感,提笔写下了一首优美的歌词,‘快乐的日子,在生命中不断循环,我与伙伴,共同度过那美好时光。’苏西洛总统在中国的山水之间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说明我们两国人民是心相通的、情相近的。”[4]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精神纽带和情感网络,在实际经济、政治和外交事务中不免有坚守各自国家利益的功利性因素,但是如果这些实际功利性需求与人类文化的共同精神连接起来,并且用诗意的情感书写来表达,就会把实际的功能性利益与人类共同的需要和精神、情感联系结合起来,会彰显出一些国家事务贴近、符合人类生存根本意向的积极意义,会使国家事务的谈判达到预期的效果。习近平关于《美丽的梭罗河》和《宁静》这两首歌词的引用,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印尼文化艺术的尊重,并且用文化的意蕴注入外交意向,从历史、经济、外交、人文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和印尼,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并首次提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丝绸之路”又是一种悠远的历史的文化记忆,把这种存留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生存相依的文化记忆调动起来,使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经济、外交政策的实体,建立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上,使传统文化的联系在现今世界中体现在包括经贸往来在内的各种生存联系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传统的文化联系在打通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作用,而一旦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真正能够建立起来,又会进一步强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与联系,会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添力量。

以上着重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流行于西方社会的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与中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区别,可以说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在当下国际社会中提出的一个创新性概念。这个问题许多论者都有所论述。比如骆郁廷就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创新话语,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的创新理论概括,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强大的精神力量。”[5]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要素不是对西方理论话语的借用,而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实践基础和演变逻辑的思想创造。对文化软实力的这一理解代表了当前中国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借鉴西方经验,结合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要素来探讨文化软实力,阐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并提出可施行的发展途径和建设方案,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服务。

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软实力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概念,而包括王沪宁讲的这些因素——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这是在研究文化软实力概念意义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现代社会理论对文化的一种认识。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对现代社会理论的文化概念有精辟论述。他说,“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的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6]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包含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2],就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理论中,对文化的认识,已经跨越了“知性和想象的作品的整体”范围,着重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制度形态、行为秩序、活动规范中表达的某些社会、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意义指向、意愿诉求等内在于社会各种结构、组织、行为的文化底蕴和根基。威廉斯关于文化的这一定义,也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对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重点。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皆可为文化或文化的产物,都可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阐释。

而这种视角也启示了人们,既然文化已经深度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中过去并不被视为文化类型的诸种事项和事像,其内在蕴蓄着文化的因子,那么在从事这些过去被排斥在文化视野之外的事项时,在增强其活力与拓展其发展空间时,应该自觉地注入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乃至于尽力展示其文化的形态,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于是,办企业的兴起了对企业文化、公司文化(corporate culture、business culture)的培育,在国际关系的应对和处理上,出现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但是,无论如何,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家的外交事务本身并不能够与文化直接画上等号,如果能够画上等号,那么人类的活动与行为就只有文化一项,国家就只设立一个文化部就够了。

实际上,文化软实力中包含的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2],除“民族文化”一项以外,都不能简单地说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要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只有又回到威廉斯的定义当中去。在威廉斯的文化的三种定义中,第一个定义是文化的价值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人之为人的理想价值。在西方18世纪启蒙哲学中,建立了现代性文化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的精神心理必须而且必然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这个终极价值目标以及追求、奋斗过程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气质就是文化。而第二个定义是文化的可传承文献,指从古代文化轴心期时代传承下来、为历代人民所释读的文献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这些作品为什么会被传承,一个根本原因是这些人类的思想和经验的书写正好符合文化的第一个定义,充分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理想。文献式作品实际上是历代哲人、文学家、艺术家这些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为人类世界留存下来的物质化的文化实体,人们就是在对这些文献式作品的阅读、领悟中把握人类文化所应该持有的根本价值尺度、价值判断。经典文献作品存留于世,是历代人们从中学习文化价值的教科书。第一个定义是文化的价值所在,第二个定义是文化价值体系的实体化体现,二者并不相悖,而是相互依存,结为一体的。第三个定义“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什么行为模式,是文化价值在社会制度、组织、结构、活动、行为中的广泛渗透与体现。人类是需要结为社会,依托群体的社会而存活、发展。社会的组织和社会中人类的活动,依凭的最高法则依然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尺度。古代先贤关于人之为人的哲学思考中,凝聚着对合理社会组织、行为方式的规划。社会学的内在核心思想是人类学的价值尺度。19世纪以来西方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思考,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和活动的设计。当代现代性理论中有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不同现代性维度的分析,恰好说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内在地有文化的因素存在。

威廉斯关于文化的第三个定义,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定义。现在许多人在理解威廉斯的文化定义时把三个定义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的文化研究中,文化的第三个定义已经取代了前两个定义。其实,这个认识是很不确切的。这三个定义是密切相连的。第一个定义是文化的价值实质,第二个定义是文化的文献式实体遗存,第三个定义是文化价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前在学术理论研究中,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如果按照这种区分,那么文化的第一个定义和文化的第二个定义关涉人文科学,而第三个定义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但是,第三个定义显然又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没有人之为人的文化根本价值的设定,没有存在于经典文献中那种“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社会组织和行为中的价值和意义则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和尺度。王沪宁所言“文化软权力”中的各种因素,是社会的组织、活动与行为,但是它们又是根源于人之为人的文化价值的,因而是文化的。

根据威廉斯的文化定义,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与社会结合的结构内涵,它由传统文化观的文化实体,即威廉斯的第一、第二个定义所界定的文化作为一个层次,是社会中可以与经济、政治相区分的文化领域中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文献作品等,而另一个层次则是与文化观、文化价值在社会组织、活动、行为中的应用,即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二者的完整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内涵。在这两个层次的文化中,第一个层次的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实体。习近平2013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7]

这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把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得很清楚。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内涵就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一突出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内涵渗透和体现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这只是文化软实力概念中的文化内涵,还并不是文化软实力概念内涵的完整意义。正如王沪宁所言:“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2]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存在,只有在传播中才会发生影响,这种在传播中的影响力,才构成为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文本的存在是依托于语言符号的,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的,语言符号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而能指是语言的“音响符号”。从口头的语言形态上讲,词语的能指是“音响符号”。词语的所指意义根据对能指的接受与理解而产生。这里的能指就不仅是符号,而是由音响传播出来的符号构成。这表明语言并不只是符号,而是传播出来的符号。语言符号的存在是离不开传播的。没有对符号的传播,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人类文化由语言符号所记录而传播,文化的存在本身就必然具备传播的含义,因为传播,文化才有自古以来的影响力。当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中特别强调传播的扩散性,广泛传播的完整覆盖性,就是强调文化软实力是一种要影响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人类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方式在不断地改进、更新,而今在传播方式上古老的面对面的口头传播依然有效,在历史上不断形成的文字书面传播、印刷书面传播、数字技术各型传播都并行不悖,各展其能。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运用多种媒介方式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历史渊源、经典作品进行广泛传播。只有这样才能稳固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仅就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含义进行了一些个人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还有许多不当之处,还有许多应该深入讨论的问题,恳请指正批评。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11.

[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1993(3):91.

[3][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习近平.携手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10.

[5]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0

[6][英]威廉斯.文化分析[M]//赵国新,译,罗 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5.

[7]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实力定义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8:02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0:13
成功的定义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