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共鸣,王 斌,白艳莹
(1. 诸暨市林木良种繁育站,浙江诸暨31180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311400;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香榧属红豆杉科榧属,是从榧树自然变异中选出的优良类型或单株经人工嫁接繁殖而成的优良品种,是榧属中唯一的栽培种,至今树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香榧树的基部,还可以看到上粗下细的嫁接痕迹(嫁接疤)[1]。会稽山一带是我国香榧的主产地,现存最古老的香榧树活体树龄已达1 567年(2012年测定)。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和古香榧树树龄推测,香榧人工栽培应起于南北朝之前,至唐代渐为全国知晓,盛行于宋代,元、明、清时期则开始大规模发展。诸暨市、柯桥区和嵊州市已将当地古香榧群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开创了活态文化列入文保单位的先例。在中国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如今这三处古香榧群已整合成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功晋级为浙江省文保单位。会稽山区久远深厚的农耕文化,为古香榧群落系统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将古香榧群资源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而且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2-3]。
会稽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山地呈南西—北东走向,为浦阳江和曹娥江的分水岭,是绍兴市地形骨架的脊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16 ℃,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 h,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土壤以地带性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会稽山脉山高岭峻,云雾缭绕,温湿凉爽,土壤肥沃,十分适宜香榧的生长。古香榧群分布在绍兴市所辖诸暨市、嵊州市、柯桥区三区(市)交界地带,海拔200~800 m 的山地地区,北纬29°25′~29°47′,东经120°17′~120°38′;主要由诸暨市赵家镇榧王村—宣家山—相泉古香榧群、东白湖镇里四古香榧群,嵊州市谷来镇袁郭岭村古香榧群、通源乡西白山古香榧群,柯桥区稽东镇占岙—陈村—石岙古香榧群等组成,包括12个乡镇59个行政村。根据2006年统计,会稽山区有结实香榧大树10.5 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香榧有7.2 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4 500 余株[4]。
实生榧没有食用和经济价值,必须经过选种和无性繁殖。香榧是古代劳动人民从野生榧树中经过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而成的优良品种,说明我国的果树嫁接技术早在1 560 多年之前就已经成熟推广(香榧在果树中是较难嫁接成活的),会稽山区的古香榧林正是中国古代果树大规模嫁接技术最好的展示,是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方面的“活标本”,这样数量众多资源集中且保存了千年以上的现今仍能硕果累累的人工嫁接古香榧群,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会稽山古香榧集聚区的香榧种植、养护、采制技艺基本相同,其中以高矮嫁接相结合、上树采摘、堆沤处理、“双熜双炒”等技术最为突出。这些技艺世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是保障会稽山香榧品质的重要手段。
多功能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理论的推进,其内涵极为丰富。诠释会稽山古香榧群的农业多功能性,应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不仅能够保障香榧产品的供给,提供多种农副产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在发展休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榧产业是会稽山古香榧群地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就业的主要渠道,已有上万农户靠经营香榧、苗木而走上了富裕之路。2013年,绍兴市香榧产量2 305 t,占全国的80%以上,产值4.4 亿元。同时,香榧与会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一起,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介下,香榧以其独特的景观特征和美学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目前“赏珍奇古树,品珍稀干果”已成为当地休闲农业观光的重要项目,各个村落都大量兴建了农家乐设施,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客人来避暑休闲、休养和养老,对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就业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农户选择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来提高产量。然而,在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土壤的质量却受到了严重冲击,化肥农药的滥用也导致了水体一定程度的污染,威胁着农田的生态环境[5]。会稽山区农业的发展一直坚持注重古香榧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保证香榧的质量,当地对农药化肥施用有着严格的控制,尽量采用传统施肥方式。传统施肥方法在保障香榧林地养分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鼠害率。会稽山上千年的古香榧林至今仍硕果累累且品质更优,在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这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显示出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定位,加强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支持和引导,加大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的挖掘和保护,提高各利益相关方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社区参与程度,使社会充分认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6]。同时,以古香榧群为核心,建立有机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其农业遗产功能,合理发展休闲农业,发展集观光、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体验性旅游,解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诸暨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柯桥香榧省级森林公园、嵊州香榧省级森林公园为保护和发展试点,实现整个绍兴市“以点带面,点线结合,辐射拉动”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
3.2.1 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 系统全面地调查遗产地内农业生物多样性,开展农家种、地方种和近缘野生种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恢复传统物种和品种的种植。对区域内古香榧和古榧树资源进行普查,建立古树资源档案数据库;对空朽严重的古榧树及时采取复壮措施,确保古树的生长。建设种质资源库,广泛采集香榧及榧树种子进入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利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长久积累的有效生物防治方式来替代农药防治病虫杂草害,利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来替代化肥的使用。生活垃圾统一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若条件允许,保护区内的乡、村污水均要输入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后,可用于灌溉、养殖及重复使用;其它不能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应经化粪池、生化池、沼气池处理后排放。
3.2.2 继承和发扬香榧文化 对遗产地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文艺、民间艺人、技艺、民间习俗、民间谚语、歌谣、诗词、各种古建筑等进一步普查;梳理出文化资源的历史及其变迁、沿革脉络,为进一步的保护与复兴打下基础。针对有特色和价值的文化遗产,组织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定期举办香榧传统文化培训班,加强对会稽山古香榧农业文化的宣传、提高知名度,选择每年香榧开采的时间举行节庆活动,使香榧节固定化、制度化。建设香榧文化博物馆,成立香榧文化研究中心,进行香榧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拍摄制作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科技秘密等宣传片,全面、系统、多方位反映传统香榧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取得的成就。
3.2.3 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 对遗产地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房屋建筑等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相应的建筑、景观数据库,进行分类和评价。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村容村貌和景观变化进行监测和监督,防止违规建设。保护和修缮特色民族建筑,减少矛盾和冲突。统一修缮可维修的古建筑,对于遗产地的木质建筑、鼓楼、风雨桥以修缮为主,同时要严格控制现代建筑发展。对于无法修补的木建筑,在不影响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对于现代化的建筑进行严格控制。已修建的现代化建筑,要从外观上进行调整,以保持与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即将修建的房屋,要严格按照要求的外观进行统一处理,不提倡按照个人的意愿自行修建房屋。进一步加强传统古村落等的申报,从不同的侧面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2.4 发展遗产地生态产品 大力推广香榧快繁育苗、嫁接大苗造林、香榧人工授粉、香榧白蚁防治等先进实用高效栽培技术。划定香榧有机生产基地、绿色生产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范围,各类基地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管理方法;大力宣传推广已制定的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香榧产业。加强品牌质量的监督管理,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商标产品,打造和扶持10~15家质量上乘、信誉卓著的香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鼓励各类农产品品牌进行三品一标认证,遗产地香榧产品逐渐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认证,部分香榧产品实现有机农业认证。进一步开拓国内及国际消费市场。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上多层次开展各类香榧产品的宣传,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览和宣传活动,加强农产品的各种质量认证。依托新投产香榧林,形成香榧苗木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完整链条。
3.2.5 打造遗产地重点旅游品牌 对会稽山古香榧群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建立区域旅游资源数据库。在现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旅游的特点,兼顾游客吃、住、行、购、娱等需要,设计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线。从观光、度假、科学考察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考虑,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合理规划使遗产地内交通线路形成系统,将遗产地内重要的景点和发展区域相互串联起来。进一步完善主要景区的服务体系,将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地建成农业文化遗产风情体验、山水游乐、民俗文化鉴赏的特色旅游区。同时,根据遗产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市场的变化,实时调整景区部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布局,不断提升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质量。
会稽山古香榧群属于独特的山地利用系统,不仅能够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当地人民提供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古香榧群还具有历史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种科研价值。但会稽山现今保存的古香榧树几乎都在百年以上,树龄过老,加之过度经营,使得香榧古树衰老过快,尤其是千年以上的古香榧树树体衰老明显,危在旦夕。同时,优良的榧树种质资源也面临流失的危险,亟待挖掘和保护。系统开展会稽山古香榧群传统农业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好千年古香榧林,保护好香榧的优良种质资源,保障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增强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把古香榧群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1]黎章矩,戴文圣.中国香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
[2]闵庆文.关乎人类未来的农业文化遗产[J].生命世界,2009,(6):8-10.
[3]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54-58.
[4]孟鸿飞,金国龙,翁仲源.诸暨市香榧古树资源调查[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2):134-136.
[5]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4(1):35-37.
[6]郭谦,林冬娜.全方位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