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政策,分析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结合实践研究,提出新时期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 职校教师 专业化发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2-02
“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目标。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新时期对职校教师和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
“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这是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战略目标。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认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新时期对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个体要求
第一,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趋势。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师生存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第一需求。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继续学习和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的,终身学习是每个教师的必备条件。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传统的学历教育和阶段性培训已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只有不断学习和完善、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这是21世纪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优化进入新时期。专业知识是教师从教的保证。科技的进步,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要求教师除对本学科具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外,还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对相关学科知识有较多的了解,拥有较系统的、前沿的、全面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断变化,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
第三,“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职校教师应了解企业,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了解企业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
第四,开拓创新成为新时期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还要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新时期对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群体要求
第一,扩大职校教师队伍规模,增加专任教师数量,使生师比达到合理水平,以适应职业教育保证规模的要求。
第二,加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建设“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培养和引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具有较强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业师资,以适应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
第三,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包括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要求。
第四,加快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新时期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建设过程。如何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专业化的职校师资队伍?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五个途径。
(一)建立基于“无货架寿命”理念的培养机制
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之与我国本土化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加坡的“无货架寿命”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培养的重要理念之一。他们把教师比喻成货架上的商品,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职业价值才不会过期。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有:一是新教师入校,学校有专门的机构为其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系)部为其配备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二是教师发展的生涯规划和培训计划由学校各专业(系)部与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三是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开展新技术讲座,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博览会以收集最新行业信息、更新专业知识;四是每位教师每年都有带薪培训15天的假期,学校会分阶段分批次地安排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及相关单位对他们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超前培训,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和技能,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落后于企业的发展要求。
(二)健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评价机制
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职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中,教学工作只有“量”的指标规定,而较少“质”的指标规定。这就容易造成教师一味追求教学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制订公平合理、适合自己院校实际的评价和考核办法,在保证教师基础性收入稳定的同时,还要保证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群体绩效收入的提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工作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优秀教师、优秀名师的培养。
在考核机制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将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工作表现和非教学工作表现列入考核的重点。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涉及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还要涉及非教学工作表现,如为企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等等。这样的考核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三)发挥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
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思想、理念到教学的方法、模式和手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形成全新的教育形态。柳州市作为全国信息化教育试点城市,从2000年开始,相继配置了城域“校校通”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各类大型教学资源库、本地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名校优质资源、信息过滤系统、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和研究性学习等一批教育信息化软件,同时在都乐网站上配置了供全市各学校共享的涵盖各学科的资源库,截至目前,所拥有的各类优质学科课件、教学与教育素材资源等容量累计达1800G以上。
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共享平台,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职校教师可以接收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学习相关的课改新理念和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四)共享高职院校优秀教育资源
发挥高水平高职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中的示范作用,为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提供借鉴,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起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专业化教育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机制,促进民族地区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应该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的一种新途径。
从2010年开始,柳州市教育局开展了“‘1+1民族职业教育未来之星”培养工程:充分利用柳州市高职院校具有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传、帮、带作用,从高职院校选派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教师作为“导师”与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1+1”形式的“结对子”培养工程,采用专业化教师指导,以此加快中职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步伐。这为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方法和方式。
(五)通过校企合作“孵化”技能型教师
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型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实践中提高专业化水平。新时期新形式对职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而完善职校教学知识结构最重要方式是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企业挂职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通过校企深入合作,让教师融入企业环境,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充分磨合,真正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真正接触到工作流程,了解企业一线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以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将行业、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产品生产的工艺,工作流程等如实地展现给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企业会对教师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训,教师还有可能参与到企业产品项目设计与开发之中,从而提升科研能力,这些都从本质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学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们应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合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拓展培养教师的渠道,构建科学的职校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全国教师教育通识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贵新,杨玉宝.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2011B0028)
【作者简介】李宏俭,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