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针对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与企业合作不紧密、未能形成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指导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通过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完善就业指导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 制度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 高职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7-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部分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校园建设和规模发展上,对就业指导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缺乏企业的参与,未能形成长效的运作机制,指导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明显的偏差。本文拟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双方如何在校企合作制度下通过合作组建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加强就业指导的监督及评价等方式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并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院校推行的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尽相符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依靠行业和企业提供的技术、职业标准等开展教学,实践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企合作只有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仅凭一己之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企业的参与,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差甚远。这种做法脱离市场办学、人为割裂就业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诸环节的密切联系、忽视就业指导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能动作用,致使高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形成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由于缺乏统一或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平台,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这具体体现在企业、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督机能较弱,就业指导的随意性较大,未能形成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这往往导致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就业指导内容过泛,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佳
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就业政策、就业面试技能等方面,未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等来设计,尤其是不能针对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之外的素养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花较长的时候才能适应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不利于毕业生的发展。
二、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一)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建立了由交通土建、汽车、物流、信息产业、外贸等行业54家知名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设置秘书处、人才培养委员会等一处四委,由企业和学院校、系、专业三层级人员组成,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企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将“全程合作育人”作为理事会重要的职能之一,各理事单位(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学院一起共同担负全程育人的重要职责。
(二)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构建起包括就业指导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以及就业指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在内的就业指导体系。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一方面,组建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为更好地履行“校企全程合作育人”职能,校企双方依托理事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在交通土建、汽车、物流、交通信息等专业(群)开展人才订单联合培养工作,双方在人才订单培养的基础上组建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一是就业指导领导小组。由企业(理事会理事单位)人力资源部、招生就业处、系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协调和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就业指导管理小组。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教学督导、各系部就业干事共同组成,主要负责管理就业指导的各项工作。三是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由企业人力资源师(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学院教师(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实施、就业指导效果评价等具体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一是人员保障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管理机构和师资队伍工作人员的派出机制及其权利和义务,确保人员各司其职。二是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经费的统筹(下拨)、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经费的来源有保障,使用有去处,效果有保证。三是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人员岗位职责,就业指导计划、课程改革、组织实施、监督与考核等制度。确保就业指导不会因人员的变异而受到严重影响,依靠制度和管理形成运行机制。四是奖惩机制。以奖为主(奖励范围扩大到学生层面),以惩为辅,奖惩分明,调动企业人员、师生员工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
2.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校企双方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及其职业标准、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能力模块进行划分,并根据能力模块完善教学设计。
首先,划分能力模块。根据就业工作岗位(群)的性质和要求,将学生应具备的除专业外的能力分成就业基础能力模块和就业专项能力模块,根据这两个能力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基础能力模块是公共部分,专项能力模板则根据学生所在的专业(群)选用,两个模块均是必修模块。
就业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所有学生都具备的共性素质和能力,如职业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源发展规划、自我认知和管理、与职业生涯匹配的职业素养、就业政策理解把握能力、求职技能,等等。就业专项能力模块主要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照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性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生。例如,针对交通土建类毕业生长期驻荒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的特点,加强荒郊生存、心理疏导、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使毕业生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更健康的心理状态;针对汽车类毕业生多数在汽车销售、维护、保险理赔等服务岗位就业的情况,加强组织策划、礼仪、沟通、人文、服务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使毕业生在接人待物、交流沟通、组织策划等方面有更突出的素质;针对管理类毕业生多数在物流、会计、报关等管理或服务岗位就业的情况,加强接人待物、耐心细致、大局意识、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学训练,使毕业生在服务意识和能力、集体荣誉感、执行力等方面更胜一筹;针对信息类毕业生主要在软件开发、多媒体及动漫制作、平面设计等产品设计和开发岗位上就业,产品开发周期长、需加班加点,通力合作等特点,加强规划计划、团结协作、自我调节等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使毕业生产品开发规划、协调与配合、个人身心状态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其次,根据能力模块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第一,教学内容组织方面,遵循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规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两个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就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12个项目25个任务;就业专项能力模块涵括交通土建、汽车、物流、信息等4大类专业的24个项目(不同专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6个项目进行教学)。第二,教学方法方面,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灵活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模拟(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分组讨论、经验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布置一定的课外任务,促使学生在课堂外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第三,教学实施方面,实行“2+1”的教学安排,即前2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参加学习,后1年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3年学制,就业基础能力模块的教学在学生在校的2年间实施,由学院专职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和指导;就业专项能力模块的教学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实施,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和指导。
3.完善就业指导的监督及评价机制。就业指导的监督,主要采用“校级+系级+学生”三级监督机制。一是校级层面监督。由就业指导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组织实施,主要监督各系以及合作的企业是否按预定的工作计划开展就业指导。二是系级层面监督。由就业指导管理小组负责实施,主要是监督就业指导教学团队是否履行工作职责。三是学生层面监督。由学生执行,主要是监督授课教师是否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是否按制定的内容进行教学等。
就业指导的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由就业指导领导小组组织学校专家与企业专家组成考评小组,主要从教师的教案、教学方法、学生满意度、学生成绩等方面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由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组织任课教师(含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定,从出勤率、平时作业、理论测试、实践测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实施成效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就业指导体系后,经过5年多的实施,促进了该校就业指导体制机制的健全,形成了校企合作开展就业指导的良好局势,各专业的毕业生除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具备与本专业(群)工作岗位所需的其他非专业的素养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备毕业即能就业的能力,受到合作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欢迎,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来每年的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该校还连续1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很好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于贵军.浅谈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8)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03-120-181);广西2013年度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工程项目(2013JGW001)
【作者简介】莫小农(1960- ),广西宜州人,女,壮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招生就业及体育教学。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