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内容摘要: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各自的文化地理原因,各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方法不尽相同,但这些方法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和经验为处理我国当前产能过剩提供了参考。本文认为我国当下的产能过剩是由产能扩张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重工业产能过剩、轻工业输出受阻问题严重。
关键词:产能过剩 历史 处理办法 建议
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本文定义产能过剩为在周期性过程中,所出现的市场上产品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能力的状态。产能过剩有如下特征:第一,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经济现象,即它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表现;第二,产能过剩,有可能造成生产过剩的全面展开;第三,只有实际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伤害,这时,才能构成产能过剩;第四,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多种多样,如某一时期固定资产的投资过度,造成生产能力的急剧膨胀,而引发产能过剩;某一时期收入分配差距出现巨大倾斜,造成市场有效需求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产能过剩;由于产业深化发展水平较低,大量低端产品的堆积也有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产能过剩状态。通过研究历史发现,在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社会需求总会慢于部分行业的扩张速度,往往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从投资与居民收入的对比来看,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与城镇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可以衡量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强弱,比率越大,表明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越弱,这就为产能过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从供给和产能的需求对比来看,供给速度远高于有效需求的速度,产能过剩更加可能出现。从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来看,首先,政府急于政绩的提高,有可能给一些不合格的企业开绿灯,致使生产不合理;其次,在产能没达到严重时,政府置之不管的态度等也往往促成产能过剩。由此可以看出,产能过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必然性。
历史上的产能过剩及解决办法
(一)中国历史上产能过剩情况及处理方法
早在千年以前的华夏地区,盛极一时的汉王朝就有关于社会产能过剩、产品供给远远高于需求的记载。在当时,统治阶级不懂经济,在供给超过需求以后,受领导者个性使然,国家处理因产能过剩导致的财富累积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消耗多余的财富。时至唐朝,在《贞观政要》中记载:前隋朝时期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见农业高度发达,多余产能无法消耗,累积可用五六十年。而当时统治者的处理办法是将其放入库房,直至变质腐败,其实质就是把多余产能直接剥离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的供需均衡,但因剥离并未考虑市场需求,导致民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产能过剩出现在1998年,直接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投资膨胀,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但这种“结构性”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资料领域。1997年到1999年,我国就通过关闭部分国有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缓解市场上轻工业严重过剩的情况。虽然产生了阵痛,但这是必须的。随后,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也为后来重工业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
(二) 英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及处理方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到维多利亚时期(1837年—1901年),英国步入鼎盛阶段。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本质转变导致英国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仅244820平方公里的英国市场所产生的需求根本无法消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供给增长。在处理过剩产能方面,英国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市场,包括战争。通过获得新的市场,把供给超过本土需求部分的产能转移到新兴市场上去,用本国多余的产能去新兴市场换取经济发展需要的原材料,这一贸易体制树立了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在处理过剩产能上,对英国而言,战争是手段,市场才是目的。
(三) 美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和处理办法
在处理产能过剩这一问题上,美国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军火贸易与运气。美国在20世纪初期,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陷在产能过剩中的美国一次难得的机会,美国迅速将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化成军事工业,通过大量制造武器贩卖以支持战争换取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为美国的过剩产能找到了消化渠道,美国由此一举成为世界霸主。马歇尔计划与远见。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更是通过总计约130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将本国因为工业发展所生成的天量产能输送到欧洲,消化了大量过剩产能,获得了巨额资本,为日后的经济帝国奠定了基础。高新技术、重组并购与实力。上个世界80年代中叶到90年代初期,美国再次陷入产能危机中,美国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将原有大量集中在需求已经日趋饱和的第二产业(钢铁、汽车)的产能转移出来,释放到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中,缓解了危机。本世纪初,产能过剩危机再一次爆发,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通过直接削减产能来消除产能过剩,破产、并购、重组,将行业内落后的产能淘汰出市场,直接削减供给,通过经济阵痛的代价来缩小供给的缺口。显示了美国治理产能过剩的决心和雄厚的经济承受能力。
(四)日本的产能过剩和处理方法
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日本逐渐走向了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需求较弱。这样的经济模式导致了部分出口行业汇集了全国的产能,产业发展单一,时至1957年,日本产能严重过剩,内需不足,出口遭遇瓶颈。因此,日本选择内需市场,通过刺激内部需求来消化出口贸易上的过剩产能。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加人均收入,提高购买能力。此计划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保持10%以上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日本再次爆发产能过剩危机。此时,日本通过对外投资把过剩产能引入其他国家,实现本国的产能过剩与他国需求的有机结合,消化过剩产能。
我国当前过剩产能的具体情况
我国当下的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体现在需求不足之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伴随着的产能扩张与需求上升相对缓慢之间矛盾日益突出。重工业方面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越来越显现出来。在我国工业领域,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能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需求增速不能跟上工业产能发展的速度。重工业的过剩,更严重的在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能过剩,如电力、钢铁、有色、化工、水泥、船舶制造和煤炭等。这些行业涉及过剩产能量十分巨大。这些行业不仅负债总额大,而且负债率高。所以重工业行业负债越来越高将会影响到金融行业,一旦金融行业出现了问题,出现大面积危机,国家经济即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endprint
对于轻工业,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前,我国大部分轻工业产品均以世界为市场,因为输出受阻,产能过剩的问题就逐步显现出来。因此,我国做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工作,如家电下乡等,由于及时地开拓国内市场,这方面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对较轻。因此,对国民经济整体冲击有限。
解决我国工业当前产能过剩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可供选择的办法有:开辟新市场,以新市场需求消化过剩产能;扩张需求,以需求增加消化过剩产能;直接削减产能,经济承受阵痛。就开辟新市场而言,目前可用市场已经开发殆尽,要想获得一个能消化目前过剩产能的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扩大需求而言,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内需,但需求发展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释放潜力。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从目前形势而言,付出些许代价,直接削减产能是最好的办法。虽然这样的行为会为经济带来一定的阵痛,但从长期而言对于行业里的高效产能是一种保护,可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对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有利的。但需要注意到,削减产能对于整体产能过剩的实际作用是小于导向作用的,因为前文已经分析过,削减产能是有经济代价的,减少的这部分产能所带来的税收、就业、经济增长都会随着产能削减而消失。当这种代价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是可以采取削减行为的,但当代价超过经济承受力的时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等危机,所以削减产能只能缓慢调整。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会存在。但这并不能否认削减产能的作用,削减产能减少产业里的落后产能,更能为市场做出导向,提示已经产能过剩的产业,抑制资本进入产业产生新增产能。
(二)具体措施层面
1.建立产能和市场预警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许多投资者产生过高收益预期甚至决策失误的原因。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级,在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加强政府信息服务指导职能,建立产业经济信息发布制度,是防止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目前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都是比较沉重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才着手解决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政府应密切关注各行业生产、投资和市场供求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防止出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应通过科学的机制和数据跟踪系统,当发现产能轻微过剩的时候,就对过剩部分产能进行重新分配,减少过剩产能,缓减其对经济的冲击。
2.淘汰环保不达标和技术不达标的企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能力过剩,因而废弃多余生产设备,是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对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废毁处理。通过淘汰环保和技术不达标的落后企业,为高效产能提供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即是对过剩产能的一种抑制,也是对现金产能的一种支持。产能过剩的一个成因是地方政府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对于一些不环保和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土地、税收政策、投建许可方面开绿灯,因此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大障碍是地方保护主义。所以更应该深化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改革,建立科学政绩考核制度,对各级政府和行政人员进行考核,是矫正地方政府行为,抑制产能过剩的关键。
3.铺设剩余产能的出路。对于淘汰出经济环节的产能,要架设好其退出后的出路。合理的基础投资项目要继续,同时加大城市原有基础设施不足的更新改建,使得多余的产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我国最近提出的城市建设要先地下后地上,由于我们以往在发展城市的时候只看外表,因此形成了最近两年许多城市看海的现象。因此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拉动钢铁、水泥等过剩行业的消费,还能够改善城市功能。此外,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等都可以对消化落后产能发挥作用。
4.增加出口。通过增加出口,使得海外需求和国内产能实现结合,实现产能在经济环节自行消化。因此,可进一步加快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而且可以进一步获得市场。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等调查,出口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我国应采取制度、法律等方面手段对出口进行支持,我国企业也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
5.鼓励兼并收购落后产能企业。为了更有效地化解危机,要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手段等方面为行业内的兼并收购提供支持。每一次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都是一次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收购兼并,不仅可以提高规模化经营的优势,而且可以化解行业信贷债务风险,对于盘活存量资产、化解生产领域的经济危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
2.周业 ,盛文军.转轨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解析及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7(2)
3.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6)
4.李静,杨海生.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