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始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流传的说法是“真相只有一个”。很多情况下确是如此,但是,更多时候真相似乎不止一个,至少在经济领域如此。或许这是因为经济本不是以“是非”明晰为第一义的领域。在经济领域获得真相远没有获得效率重要。所以,对于经济领域运行实况的报道更多是瞄准运作机制去的。产业和经济虽有联系又不尽相同,大致而言,经济更宏大,产业更具体。宏大之与具体,它们遵循的法则也是似是而非,有所区别的。这里我们不探讨两者间的“是”与“非”,而偏于一隅,单讲产业领域的话头。
对于产业来说,求真相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身在其中的“当事人”,包括投资者、经营者、从业者;另一类是身处事外的“旁观者”,包括公众、研究者、报道者,可能还包括行业管理者。表面上看,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产业,但他们对于同一个事物所持的见地往往隔膜。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所处位置不同。“当事人”更多地是关心“个体”的命运,此“个体”包括企业个体和人个体,对于“大势”的探究并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倒不是“大势”无足轻重,真所谓“远水救不了近渴”,汤汤大海不如相濡以沫。外人看,他们的眼界更小更细,更关心自己所在的那个实体的命运和气数,更关心收入和职业前景。而“旁观者”更多关心的是作为“集体”的一个行业实况,而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在忽略“集体”中作为个体的企业和个人的际遇。“旁观者”实际所持的是一种“团队思维方式”,假设这个“集体”中的企业面临的际遇相似,要解决的问题相似,所采取的途径相似,各持的目标也相似。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企业是一种抽象的个体,进一步,个体人的生存和需要则基本无法触及。而现实世界存在的无非是个体。离开个体,又能够看到什么呢?
任何观点从统计学角度看都是一个推断—验证的循环过程,对于产业的判断来说,更是一个基于数据剔选有价值结论的过程,其意义既不在于掌握所有的数据,也不是进行无数次高深的数学计算,而在于更好地洞察产业现象背后的成因和走向。统计数据本身不说明任何事实,也不能证明任何结论,只能通过推理和概率来对判断予以支持和否定。而支持和否定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屁股”。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很形象,倒不是屁股有思考能力,而是屁股决定了一个人的位置,而位置限定了一个人的视角,视角决定了一个人的见地,而见地最后要去决定策略、计划,直至行动。这就是对于“当事人”、“旁观者”分别注重的原因:要站在谁的位置看问题。当然,更多人仍会有对于宏大叙事的偏好,但是,更大多数人只因个体而产生具体的行动。故此,本刊记者在撰写行业调查文章的时候,秉承这样一个原则,不做统而言之的断言,多关心具体而微的遭际。对于每家企业、每个个人,生活自有属于它的真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