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

2014-04-03 04:45莫勇明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构建高职管理

【摘 要】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提出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通过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等环节加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 高职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构建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1-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意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又要注重社会人的培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素养的提升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文素质课程的构建及管理受制于单一中心治理的理念,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系统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性质,因此,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阶段人文素质教育阶段性目标界定不清。我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接受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历经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每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有区别的,并且应该体现顺序递进的特点。此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两者的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有侧重点。近年来,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通过制订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然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目标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区别开来,造成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上就存在问题,教学目标不清,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设置自然就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没有理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课挤占公共课的现象比较常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职业定向性相当强。但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绝不是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样是培养社会人的教育。所以,高职教育既包含专业教育,也包含人文素质教育。在重新构建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文素质体系如何做到相对独立,又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渠道比较单一。高职院校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涵盖的范围相对狭窄,教育渠道比较单一。单一的教育渠道既难以体现人文素质课程丰富多彩的特性与魅力,又难以满足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要求。

(四)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十分短缺,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存在缺失。据相关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很少投入项目资金专门引进或培训人文素质类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专业对口不多,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兼职教师、外聘教师临时充任。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 其创立者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 incent Ostrom and E linor 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奥斯特罗姆对多中心的解释应是最权威完整的: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就是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会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多中心治理理论被社会科学家赋予了比较新的涵义和内容,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多中心是相对于单中心提出的,它强调多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其实质就是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集体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责任目标提供服务。

将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理念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一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价值观、人文行为能力。人文素养是依靠长期教学环境的“熏陶”,以各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教育、浸透,才能够“内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最终成为自觉的人文行为能力,其形成过程呈现为“熏陶—浸透—内化—自觉”。人文素质的形成相对专业技能来说影响素质更纷繁,环境更为复杂,周期更长,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问题。二是人文素质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过去习惯性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已经对其课程体系构建造成了阻碍,主要表现为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被压抑的创新发展意识、被边缘化的课程职能等问题。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曾进行过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但往往都是“拓展—缩小—再一轮不同范围拓展—再缩小”,伴随着这种反复,高职院校管理人文素质课程的部门分分合合,结果往往是“放乱收死”。多中心治理的分析单位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商业企业、立法机关、政党、公共机构甚至民族国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其设置和管理需要新的管理模式。鉴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高职整个课程体系中公共课程属性,我们可以将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的优势就在于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不仅可以把局限的但独立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管辖单位,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管辖单位的资源。

三、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多中心治理视角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须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高职人才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细分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审美素质、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安全素质、创业素质等;专业素质主要有通用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应以上素质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一个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浸透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思想政治课程、体育选修项目课程、心理健康与安全意识课程、就业与创业课程、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其人文视野,其中,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拓展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审美素质等;以提升学生人文价值与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为目的,设置学生素质工程、校园文化活动等两个实践课程模块;同时将学生人文行为能力培养浸透到专业拓展课程、通用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三个课程模块中(见图1)。

图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成图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上包括了高职整个课程体系,其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还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时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单中心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要求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管理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重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全员参与课程管理,包括产业、企业中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院校方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人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院校层面应该善于通过建章立制将人文素质课程管理的执行权分配给相关的管辖单位,比如根据图1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打破常规单中心治理思维方式,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每个部门的一项任务,列入绩效考评范围,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只由一个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及管理,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

(二)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多中心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形成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部门,必然会存在各自利益的追逐与竞争,应通过这种竞争形成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在课程管理中谁参与哪些层面的决策,以什么方式参与?形成怎样的合作制度?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得到什么?对合作中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督、惩罚?如何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冲突行为?这个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要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尝到甜头,以长久地吸引高职院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中。

(三) 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将会被不断扩大,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资源整合巨手将会从院校内部延伸到其他高校乃至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引入了北京超星集团旗下的尔雅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尔雅依托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技术平台,与国内外100多家教育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名师合作,整合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推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整合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整合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之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东盟合唱团,以音乐艺术课程教育为基础,除围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庆晚会、名家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年音乐会、音乐沙龙等为主要表演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注重对接社会实践,如以“东盟合唱团”为主要引导载体,通过参与东盟民歌节、南国周末音乐沙龙、亚洲声乐(合唱)节等对外交流演出,把艺术教育实践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各行业组织演出单位的重要资源,同时校内教师也将这种活动过程整合为本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上)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4]龙献忠.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内涵、必要性与意义[J].江苏高教,2006(6)

【作者简介】莫勇明(1969- ),女,广西平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管理。

(责编 黎 原)

图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成图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上包括了高职整个课程体系,其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还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时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单中心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要求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管理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重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全员参与课程管理,包括产业、企业中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院校方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人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院校层面应该善于通过建章立制将人文素质课程管理的执行权分配给相关的管辖单位,比如根据图1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打破常规单中心治理思维方式,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每个部门的一项任务,列入绩效考评范围,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只由一个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及管理,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

(二)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多中心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形成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部门,必然会存在各自利益的追逐与竞争,应通过这种竞争形成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在课程管理中谁参与哪些层面的决策,以什么方式参与?形成怎样的合作制度?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得到什么?对合作中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督、惩罚?如何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冲突行为?这个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要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尝到甜头,以长久地吸引高职院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中。

(三) 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将会被不断扩大,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资源整合巨手将会从院校内部延伸到其他高校乃至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引入了北京超星集团旗下的尔雅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尔雅依托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技术平台,与国内外100多家教育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名师合作,整合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推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整合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整合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之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东盟合唱团,以音乐艺术课程教育为基础,除围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庆晚会、名家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年音乐会、音乐沙龙等为主要表演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注重对接社会实践,如以“东盟合唱团”为主要引导载体,通过参与东盟民歌节、南国周末音乐沙龙、亚洲声乐(合唱)节等对外交流演出,把艺术教育实践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各行业组织演出单位的重要资源,同时校内教师也将这种活动过程整合为本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上)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4]龙献忠.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内涵、必要性与意义[J].江苏高教,2006(6)

【作者简介】莫勇明(1969- ),女,广西平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管理。

(责编 黎 原)

图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成图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上包括了高职整个课程体系,其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还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时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单中心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要求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管理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重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全员参与课程管理,包括产业、企业中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院校方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人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院校层面应该善于通过建章立制将人文素质课程管理的执行权分配给相关的管辖单位,比如根据图1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打破常规单中心治理思维方式,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每个部门的一项任务,列入绩效考评范围,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只由一个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及管理,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

(二)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多中心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形成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部门,必然会存在各自利益的追逐与竞争,应通过这种竞争形成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在课程管理中谁参与哪些层面的决策,以什么方式参与?形成怎样的合作制度?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得到什么?对合作中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督、惩罚?如何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冲突行为?这个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要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尝到甜头,以长久地吸引高职院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中。

(三) 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将会被不断扩大,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资源整合巨手将会从院校内部延伸到其他高校乃至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引入了北京超星集团旗下的尔雅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尔雅依托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技术平台,与国内外100多家教育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名师合作,整合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推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整合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整合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之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东盟合唱团,以音乐艺术课程教育为基础,除围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庆晚会、名家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年音乐会、音乐沙龙等为主要表演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注重对接社会实践,如以“东盟合唱团”为主要引导载体,通过参与东盟民歌节、南国周末音乐沙龙、亚洲声乐(合唱)节等对外交流演出,把艺术教育实践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各行业组织演出单位的重要资源,同时校内教师也将这种活动过程整合为本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上)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4]龙献忠.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内涵、必要性与意义[J].江苏高教,2006(6)

【作者简介】莫勇明(1969- ),女,广西平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构建高职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