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摘 要】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挥网络文化积极影响力,构筑共同理想的网络阵地;坚持网络文化的舆论导向,弘扬不可或缺的中国精神;建立网络道德的传播机制,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31-02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最繁忙、最富有挑战性、最具有活力的系统。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革命的产物,它产生的前提就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网络文化作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国际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受到网络影响最广的一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 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 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6.8%。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带来深刻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指大学生通过相互交往在观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共享,是大学生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导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网络文化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任何一种社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并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具有崇高的价值取向,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网络文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竭力推销他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互联网上的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影响很大。西方的各种思潮充斥于网络,并借助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歌曲、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帮助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此,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间宣传的力度。当前,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宣传的吸引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有广阔的空间,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要改进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和优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转化为融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文本,增强趣味性,吸引大学生阅读;以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关注大学生反映的热点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还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长处,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网络自由讨论,做到“网上问题,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网上沟通”,使大学生在自由讨论中获得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
二、发挥网络文化积极影响力,构筑共同理想的网络阵地
面对网络世界下的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影响,人们以往恪守的理想信念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大学生出现了信念危机、理想丧失等现象,精神家园失落了。因此,在网络时代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才能有效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智慧和力量。这个共同理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网络文化积极影响力,构筑共同理想的网络阵地。
一是在网上加强国史国情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探索史,我国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让大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国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进步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时事评论、热点分析等形式及时传播好声音,大力营造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浓厚氛围。例如,人民网的专家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等,通过政策解读来凝聚人心、振奋人心、汇聚力量。三是建设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网站,抢占理想信念教育的制高点。例如,“我的中国梦”主题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等网站,要注重时效、扩大影响、提高点击率,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四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任务。高校要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利用“中国墙互联网过滤器”堵截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同时,要注重网络舆情引导,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针对社会热点、公众情绪,意见领袖及时掌握网络话语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三、坚持网络文化的舆论导向,弘扬不可或缺的中国精神
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新阵地和进行舆论导向的新舞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实质,是一种共同的集体意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先后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入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endprint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和作用。要重视加强网络教育建设,建立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网站,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上大讨论,以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网络教育,以形象、生动、立体化方式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网络媒体可以以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予以回顾和展示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事例。另外,网络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创新网络文化方式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例如,可以组织科研人员研制、开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软件。通过软件反映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引导中,接受中国精神的熏陶。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持网络文化的正确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舆论导向的政治立场。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其次,加强保障正确舆论导向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建设,强化对网络文化舆论的法律、制度控制和规范引导,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网络文化舆论导向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网络文化舆论工作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需求。
四、构建网络道德的传播机制,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德支持。网络文化传播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完成其道德教育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网络道德传播机制。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网络环境下,传统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力弱化,道德认知程序较为明显的个体化、多元化。网络低俗之风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荣辱判断,加大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的难度。因此,要借助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例如,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微博、BBS等网络平台,旗帜鲜明地告诉大学生,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帮助他们知荣明耻,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也可以通过网上知识竞赛、网络课堂、网上讨论等形式,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氛围,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下基础。
(二)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环境
网络道德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传播中资讯多而杂、噪声污染、以讹传讹等固有的弊端呼唤要发挥网络“把关人”作用,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矫正。网络传播中的每个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都是“把关人”。面对海量的网上信息,“把关人”要帮助网上受众者挑选、梳理和理解信息,通过各种管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及时提供给网民。网络传播机构要根据自己的理念和工作原则进行网络传播,对收集来的新闻信息,要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政府机构是网络传播的最大“把关人”,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对网络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加强公众信息规则理念、信息守法意识、信息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网民素养教育,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网络文化
网络素养教育就是以提高网络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包括网络受众对网络媒介特质的认知能力、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反应意识、网络道德修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内容。要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培育,离不开网络内容的优化和净化,更离不开公众网络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张 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