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于全忠
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最容易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样,这阶段的儿童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其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儿童时代受到的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再者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族地区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一、基本情况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县,总人口13109人,其中蒙古族占38.9%,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有5所学校,共有学生1364人,其中小学生623人,少数民族199人。根据2013年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18.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5.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8%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15%的学生存在交往障碍。
二、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有的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
2.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做事没有信心,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
3.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父母、家庭、社会。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
4.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
5.有的学生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6.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有的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
三、情况分析
1.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
2.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事,对学生放任自流,学校乖巧听话,家里任性霸道。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尤其是“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牧业留守家庭、“低保”家庭等问题型家庭的不断增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学校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缺乏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
四、策略
1.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3.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始终贯穿积极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学科渗透、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效方式,在学校的主导下做到家校合作、师亲互动,齐抓共管,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4.尊重学生,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力争做到“严、实、详”,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典雅、温馨、安全、舒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尊重,充满真诚、同情、爱心去倾听求询者的心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隐私。
5.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特定的区域环境、民族文化、民族的习俗,学生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要灵活多变,不能千篇一律地搬用一种方法、用同一种语言来辅导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
6.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动力、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规范性要求,其方式是通过教诲与训练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其原动力来自于内部需求,其工作方式是助人自助,所以两者不能混同于一体。
7.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民族学生中牧业留守儿童和寄宿学生多,他们的学习、问题行为及人际冲突的比例要比别的学生多,因此,加强民族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民族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积极探寻适合民族县实际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才能缩短与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