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
摘 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手机等各种新媒体介入了摄影领域,美术类中职生的摄影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职学校摄影教育有许多特殊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围绕此进行一番探索。
关键词:中职;美术类学校;摄影教学
都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包括摄影艺术,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主要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摄影教学,本来就可以定位在此基础之上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认知性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如意,他们对摄影的认识层次参差不齐,这也就导致教学的复杂性增加。中职生大多来自各个农村中学,在就读艺术学校之前,大多数完全没有美术基础,对摄影更是一无所知。有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快门,但也有个别学生却是摄影发烧友,由于中职生对艺术认知的许多特殊性,让笔者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在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希望让教学更加细化。具体如下:
一、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1)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中职生大多来自各个农村中学,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相机,所以一上摄影课,这些学生就因为没有相机而情绪低落。为解决学生没有相机的问题,笔者采用了分工分组的形式来教学,先分组,几个人共用一部相机,再加上学校的设备,基本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且这种方法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行性很强。
(2)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偏小,与大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类似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所以,贪玩仍是这些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一些较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增加户外实践课及外景练习课,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3)利用多媒体教学,多给学生看经典摄影作品,通过经典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加深对摄影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层次。
(4)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美术类中职生大多数学习态度较为懒散,文化科目成绩较差,但大多数学生对摄影艺术多少还是有一些兴趣的,教师可以扬长避短,对他们取得的一些小成绩多加重视,多加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毕业后仍在从事与摄影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作品范例,并通过幻灯片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学习摄影的信心和兴趣。有自信的学生,才会想把事情做好,做好了自然就会产生兴趣,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什么要学习摄影?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如我校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一是为了协调以后平面设计等课程;二是每个美术类学生都必须了解摄影的作用,了解新媒体条件下,摄影作为一种媒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所承担的角色;三是通过对摄影理论及技法的学习,了解照相机的历史、摄影的分类及工作原理,认识照相机的保养及简单维护,能自如的使用相机创作摄影作品;四是商业摄影的基本知识——影相获得和计算机修正及室内灯光摄影的基本知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带着方向性去学习,效果会比笼统的学习较为容易取得效果。
三、如何解决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中职生大多来自各个农村中学,在就读艺术学校之前,大多数完全没有美术基础,对摄影更是一无所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中职生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相关专业知识存在着较多的不足,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通过补的方式较为有效。由于现代数码摄影的直观性较强,学生可以在按下快门后马上看到成果,故中职生对摄影课程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故此,笔者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期,增加平面构成理论、色彩构成理论及色彩心理学理论,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里,多举实例,运用图片解说和示范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把过去学过又不巩固的知识来一次检验复习。
1.摄影中的平面构成在构图中的运用
艺术作品的形式需要作者将作品内容通过形式有组织地表现出来的,摄影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技术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着。这也是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的不同之处。在构图教学中,单纯的构图的教学,学生却很难认知,教学是很难进行的,而利用平面构成的方法,并通过数码摄影的实践,便可以有较为明了的阐述,并立刻见到照片的构图效果。例如要拍一个重复构成的构图练习,在教室里摆放着的一排排课桌,拍到照片里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复构成例子,效果如何,学生马上可以看到。内容与形式是艺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他们不会相互脱离而存在,摄影也是如此。只有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有机结合统一,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因此,摄影构图问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摄影艺术的实操性。实践与示范为主,理论为辅。
2.摄影中色彩构成的运用
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及人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的一门美术学科,是一门研究色彩组合规律、创建方式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是对学生科学化、系统化的色彩训练方式,也是从色彩创造学的角度去探索和开拓出新的审美对象,让学生对色彩美的构成形式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色彩构成也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运用色彩规律去组合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理想的色彩效果。色彩构成的原则是:将创造色彩关系的各种因素,以纯粹的形式加以分析和研究,相当美学上纯粹性原理。它是在探索规律的进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不能等同于创造的结果。色彩构成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就很重视此类练习,摄影色彩构成的最大特点是将色彩学的知识与摄影上对色彩的具体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摄影中提高摄影色彩构成的能力。中职生不要求深入了解,但如果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薄弱的话,同样也会影响到摄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拍一朵小红花,背景的叶子通常都是绿色的,如果学生没有色彩构成方面的知识,把画面的红绿分配成对等的面积,红跟绿是对比色,就会出现落俗的毛病。
3.摄影中的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摄影中的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有一定的生理变化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在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比如,红色能使人生理上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理上具有温暖的感觉。长时间红光的刺激,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在生理上欲求相应的绿色来补充平衡。因此色彩的美感与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快感有关。美国人更喜欢蓝与白,土黄色却是伊斯兰特点的色彩。这些色彩文化差异在设计上往往容易被忽视。如今,色彩心理学已被广泛的运用到商业及产品设计等各个领域上了。由于美术类中职生大多在毕业后都会从事美术类的工作,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也分为不同的美术专业,所以,那些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将会上到一些商业摄影的基础课,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色彩心理学知识,就不能正确的把握好摄影色彩对心理的影响,将很难做好将来的工作。所以这个领域也是学生必须了解的。
以上所说的,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美术类职校学生的许多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更加细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也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罗戟,胡中节.摄影-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程[M].南京: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张益福.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系列教材·摄影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