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失落与实现

2014-04-03 23:55:57徐益亮
关键词:仪式学校教育

徐益亮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贯穿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维护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学校仪式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现代社会礼仪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正在急剧减弱,学校仪式活动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的形式和种类日益减少,异化与“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新时期加强仪式文化教育,建构和优化校园仪式,既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失落

仪式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是学校仪式存在与发展的合理化依据。当前学校仪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式化、程式化和神秘化倾向。这些不良倾向既是学校仪式的教育功能弱化的原因,也是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失落的表现。

(一)形式化 任何事物的展现必须依赖一定的形式。仪式的形式性表征了一种“权威化的公证”力量,借助这种“权威化的公证”力量,通过一种“程序公证”的形式,仪式的“意义表达”得以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一般来说,形式化是人们只重外在形貌而忽略实质内容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在事物表现形式上的外在显现。目前,学校仪式中形式化的现象随处可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形式“取”内容。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组织结构和表现方式,恰当的形式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当形式取代内容成为管理者和组织者的关注焦点时,形式往往就会走向自身的异化,成为事物发展的阻碍,制约事物的发展。应该看到,在学校仪式的操演中,学校及组织者十分重视外在形式的规范,而且特别关注学生的组织纪律、衣着打扮等。正是这种对形式的过分关注和强调,造成了形式取代、遮蔽、湮没内容的情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关注并非依据内容的实际需要,“这种强调规范不是为了使学校仪式在操演中意义得到更大的表释,不是为了让学生更真切、更完整的体验仪式带来的魅力,却是带着仪式本身之外的另外一个目的进行的,学生大多是‘为了着装统一而着装’,‘为了站队整齐而站队整齐’,这就意味着对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从学校仪式本身转移,对学校仪式本身的意义体验也就减弱了”。[1]

其二,以形式“曲”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只有适合事物的内容,顺应事物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事物正常有效的运行;反之,则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形式化往往由逻辑错位所致,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一定的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一定内容的形式,往往可以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演变为另一副面孔。社会逻辑在校园内的延伸和“官本位”观念、“权力意识”对校园文化的侵占,使学校仪式的本质价值流失,形式主义盛行。[2]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经常可见台上领导依次发言,台下学生择机鼓掌;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昏昏欲睡的场景,学生成了毫无情感的“鼓掌机器”和“冷眼旁看”的“局外人”。在权力的操控和森严等级制度束缚下的学校仪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情地剥夺,学校仪式变得乏味、空洞、无趣和虚假。“二元对立”的理念和结构必然带来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压制以及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误读”。

(二)刻板化 以缺乏创新为核心的墨守成规、生搬硬套的刻板化倾向,是导致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学校仪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身的历史传统,一个是外来文化。与此相应,刻板化表现为缺少时代气息的墨守成规和缺乏“本土”特色的照搬照抄。

其一,墨守成规。固化的思维造就固化的仪式。在一些学校仪式中,领导和老师的绝对权威在“居高临下”的座位布局中表露无疑,这种二元座次结构就是官本位固化思维在学校仪式中的一种表现。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各种仪式中君臣、长幼、贵贱界限分明的布局及以此为基础的严格程序安排,既符合人们的道德伦理,又有利于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巩固和强化。然而,时过境迁,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当代中国,在崇尚自由、开放的当代校园里,企图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操作,再以“强制”、“压迫”、“灌输”的方式开展仪式教育,只会制造学校仪式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卡夫丁峡谷”。另外,缺乏新意的仪式难免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一些学校从常规管理的要求出发进行学校仪式设计,必然产生建设思路趋同、文化个性单一等诟病。显然,不能很好地彰显特色,又缺少必要的时代话语、时代特色、时代气息的运转和发展模式的学校仪式必将导致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其二,照搬照抄。全球化,尤其是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互渗交融的时代。外来文化对我国学校仪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大学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最为突出。在大学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中学位服的穿戴又最引人注目。众所周知,学位服最早源于中世纪欧洲宗教,由中世纪大学学袍一步步演化而来。在现代西方大学,学位服被公认为个人知识水平和学术威严的象征。学位服装的穿戴虽仍在变化发展,但它所承载的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改变。而这些都与学位服装的选择与运用符合学校和社会文化有关。毋庸讳言,我国大学的学位服装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而且经不同“设计师”的改造,变得“五颜六色”,与西方文化特点和极富宗教色彩的特殊设计格格不入。显然,缺乏自身特色和中国风范的照搬照抄,建构不起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三)神秘化 神秘仪式源于人们早期认识的局限和科技的落后,而对神灵的盲目崇拜和信仰。神秘性特征在一些宗教仪式和特定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那些“只存在于人们充满想象的大脑中”[3]的神秘力量则是应该摒弃的。仪式的神秘化往往以违背科学、有悖常理为特征,或以“善良意志”为目的传播宗教思想或封建迷信;或以过分夸张的手法、“不可理解”的方式建构意义。神秘化是致使学校仪式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和表现。

其一,神秘性仪式的入侵。在我国,学校仪式是有别于宗教的“没有神话的仪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之表征。然而,近些年,一些封建迷信的仪式仍然存在于校园之中。2014年1月14日新华网刊发了一则题为《五台县政府做法事,谢土仪式现身多家学校》的消息。报道称山西省五台县多所学校在校园内举办了旨在“祈福师生平安”的“谢土”仪式。他们把“两张课桌拼成祭台,上面摆着水果和点心,后面,是直径约一米的圆形铁皮,再后面,木炭垒起火堆,足有半米高”,学校师生焚香、点蜡、烧元宝,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法事”。[3]带有封建迷信性质的神秘性仪式的入侵往往给人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假象,有很大的迷惑性;宗教传播则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潜藏在校园之中,给正常学校仪式的开展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

其二,学校仪式自身的神秘化。神圣性是仪式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仪式思想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但应该看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灵以确保仪式的神圣性的做法将越来越令人失望,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敬畏、虔诚等心理及态度等主观因素则是明智的选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有洞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4](卷3《八佾》)孔子虽不信奉鬼神,却非常强调祭祀时的敬畏心理和虔诚态度,并以此确保祭祀仪式的庄严性、神圣性。在现代社会中,神圣感的产生,不仅要诉诸情感的激发,更要依靠合乎逻辑的客观事实和人类的理性,依靠不断发展着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看到,在一些学校的仪式中,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频频发生,一些英雄人物形象被过度地夸大,一些事迹被片面化、扩张化,英雄人物不再是一个“从事实际生产劳动的”、“活生生的人”,俨然不食人间烟火纯粹精神性存在的“神”。对于生活在多种价值观并存、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时代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榜样不仅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往往会使他们滋生逆反心理。另外,符号寓意的模糊、道具使用的错乱都会把学校仪式引向“深不可测”、“不可琢磨”、“无法理解”的神秘境地。

二、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原则

学校仪式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一致、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求,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主体性原则 人的发展不仅是学校仪式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学校仪式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在学校仪式建设和教育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发展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立足实际,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学生是学校仪式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活动者和价值承载者,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学校仪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体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做到既要引导人、教育人,又要关心人、尊重人。在西方,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生活论”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并要以生活为中心。在杜威看来,一方面,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社会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和服从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好的经验是生活中的经验,最好的学习是生活中的学习,最好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只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心灵,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5]因此,学校仪式的设计和开展必须根据学校文化传统,了解和把握现阶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交往的特点,牢牢扣住学生的现实需要,把学校仪式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上。

其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造性,突出发展性。学校仪式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活动。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和突出表现,完善的自主性既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推进人的超越性,实现创新的动力源泉。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支配、自我选择的能力。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于客体相互影响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特征。”[6]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人“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成为活动主体;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离动物越来越远,主体性也越来越强。”[7]另外,在尊重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发展性”育人理念,建立和完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如此方能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二)协调性原则 学校仪式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建构,它始终与其他因素存在联系,并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变化发展。因此,建设良好的学校仪式既要从内部处理好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要协调和疏通好不同矛盾体之间的联系。

首先,学校仪式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仪式不是一个绝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系统,它总是存在于一定文化氛围之中,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挥其育人功能,而且只有与这个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协调、相一致时,仪式才会更富有成效。“仪式是文化的载体,负载着特定文化的意义;校园中的仪式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学校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仪式建设。”[8]充分利用国庆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及建校建院(系)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自觉把仪式教育融入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评优评先颁奖典礼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认同和自我教育;通过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等仪式性教育,激励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总之,学校仪式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次,学校仪式要与家庭仪式教育相协调。在儒家看来,“不学礼,无以立”,[4](卷19《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9](卷四《问道》)不学习礼仪规范,就无法立身处世,不讲究礼仪礼节,就无品德修养可言。而这种礼的学习和教育最初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仪式只是家庭和社会礼仪在空间上的延伸和内涵上的拓展,而且人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仪式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家庭和社会中去。学生首先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和社会的一份子而存在的,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产生良好的家庭和社会价值。他们首先要学会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儿女,才能成为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社会好公民。家长参与毕业典礼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搭建学校与家庭互动的平台和贯通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学校仪式内容,拓展学校仪式价值的必要手段。在家庭、学校联动的教育机制中,在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重大仪式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们激动,因为他们不再只是观众;孩子们激动,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出现在舞台上;老师们激动,因为从家长的话语中认可了自己五年来的教育。”[10]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既是当今社会进步的潮流,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原则性要求。新时期学校仪式的建设与优化必须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结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创新促发展,在转变和更新观念的基础之上,坚持机制、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坚持走创新之路是学校仪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学校仪式建设要体现时代性。作为人类一种古老的文化,仪式的形成及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每一个时代的仪式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的抽象和反映,仪式的变迁根源于生长于其中的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带有个性化、时尚化、国际化味道的仪式逐渐取代“繁琐”、“固化”的传统仪式。建立一个既有文化深度,又能彰显时代特色的礼仪文化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因此,学校仪式的建设与优化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历史的进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革新,树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深刻文化内涵、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紧随时代变革潮流、适应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仪式创新理念。新时期学校仪式建设要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校仪式的建设方向,力求立意高远、富有新意,把握先进性、体现时代性。

其次,学校仪式建设要遵循规律性。遵循客观规律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仪式的建构与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教育的规律和仪式自身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在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意恰当处理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系统的关系。注重运用艺术等手法和途径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发挥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态度、气质等心理素质;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引领正确的教育方向;重视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实现仪式行为的操演与品德行为养成的协调一致。对于仪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而言,重点在于协调和控制仪式中各种影响因素,使其发挥同向作用,产生最大效能。仪式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过程,而是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之中,仪式教育的实效性受多方面的影响。从仪式活动的内部结构和要素来看,要保证环境的布置、音乐的搭配、服饰的穿戴、程序的安排、人员的选定、象征物的寓意与仪式主题相契合。从仪式的外部环境来看,神圣的学校仪式一旦被“卑污的商业活动”所侵占,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所遮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仪式的德育功能就会被淡化或扭曲。

三、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仪式是人们出于一定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人文活动。在有效的仪式活动中,参与者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和言语表情必须要符合特殊的规定,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从制度规范和艺术设计入手,坚持制度化建设与艺术化设计并举。

(一)制度化建设 程序性和制度化是仪式的内在属性及其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在仪式操演中,程序性是制度化的突出表现。程序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巨大的力量赋予仪式神奇的力量。严格的程序是仪式权威性、庄严性、神圣性的重要保障。仪式只有按照人们认可和习惯的程序举行才能保证其“原汁原味”;如果程序被任意变动或篡改,仪式的庄严性、权威性将受到质疑和严峻考验。目前,升旗仪式作为学校一种常规性工作定期开展,成为学校开展工作、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活动,并在爱国主义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坚持升降国旗的制度。学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提倡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提倡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可以在城市中心广场举行隆重升旗仪式”。[11]《纲要》的颁布既表明党和国家看到了升旗仪式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的重要作用,又为学校升旗仪式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学校仪式的制度化建设意义重大。建立规范而系统的校园仪式制度体系是当前校园仪式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2]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校仪式本真价值的实现。

学校仪式的制度化是将学校仪式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去,并以制度的形式对学校仪式活动加以规约和指导。加强学校仪式的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对校园中潜在和散乱的仪式进行认真细致的挖掘和整合。校园中的仪式既包括由学校出面组织设计的大型仪式,也包括带有民间意味、世俗味道的自发性仪式化行为;既包括传统仪式,如重大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仪式,也包括蕴含时代气息的现代仪式。对校园仪式的挖掘和整合,一方面要对校园内的“官方”的正式仪式、传统仪式及“民间”的非正式的仪式化行为、现代仪式等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多种学校仪式的存在方式、参与主体、活动时空、仪程安排、仪式目的等方面的特征和内容,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学校仪式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不同属性、类型、层次的仪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去粗存精,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博采众长,革旧鼎新。其次,要促进学校仪式的规范化操作。规范而严格的程序操演不仅仅是出于修饰外观的需要,更是仪式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只有规范化的操作才可能起到彰显庄严和神圣,达到强化认知、陶冶情操、磨练意志、规范行为的目的。

仪式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传统观念逐渐淡薄,礼仪和仪式出现随意化、简单化倾向,一些重大节日沦为互赠礼品、吃喝玩乐的“狂欢节”,本来蕴含重要寓意的节日活动过程和环节往往被无知地删减,短信祝福日益成为节日往来的最重要方式;上下课师生间的问候礼在高年级和高校中几乎丧失殆尽;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一些重大校园仪式中大量存在混乱、跟风、功利甚至媚俗的现象。可见,规范化、程式化操作的缺失,必然带来仪式价值的失落。可以说,否定了仪式的规范化、程式化,就否定了仪式本身。为此,学校及教育者要在挖掘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对不同具体仪式的深刻认识,把握其规律和本质,针对不同仪式的意义和特征,在时间、地点、设施、环境、程序、人物、衣着及举止等方面予以严格规定,并在仪式的操演中,注意把握时机,布置合理,详略得当,保证仪式规范有序地运行。

(二)艺术化设计 学校仪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产生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键在于仪式能以自身的“神奇魔力”走进参与者的灵魂深处,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神奇魔力”就是感染力。仪式活动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感染力。仪式通过行为和言语的展演、色彩的搭配、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控制、象征物的创设直接诉诸人们的无意识知觉,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情感体验,通过非理性知觉触动人心,通达心灵。

相对于理性思维而言,艺术首先作用的是人的感性直觉,因此,有时候诉诸感性的艺术性传播要比诉诸理性的传播更直接、更有效。黑格尔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者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各种宗教仪式,或者借助于音乐,或者借助于建筑,或者借助于象征物,来渲染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对人的情绪情感发生移情作用。仪式活动的神奇力量和巨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十分艺术地激活和调动人们的无意识系统,降低心理阻抗度,提升认同和接受度,营造特定的心理环境,引导和控制人们某种特定的无意识心理倾向和无意识从众行为。在我国,乐教与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乐教被看作德育的重要形式。音乐艺术是一种情感渲染艺术,乐教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仅入耳,而且入脑、入心。“音乐源于世情,发于情性,达于人耳,浃肌肤而沁骨髓,感其心而动其情,抚其魄而慰其灵,启其思而净其魂,能够怡情、养性、移情,导人向善”。[13](P15-16)德育配以音乐,在演奏、演唱、欣赏的过程中,任真情随音乐流泻,使人们在音乐中洞察真,体悟善,领略美,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

在学校仪式活动中要根据不同仪程的特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以毕业典礼程序的艺术化设计为例。毕业典礼一般由以下程序组成:欢迎毕业生入场;奏国歌、校歌;校长寄语;教师代表发言;家长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发言;毕业生集体宣誓;颁发毕业证书;赠送毕业纪念品。毕业生列队进入会场时,要配以欢快的音乐,而且最好是乐队现场演奏,家长及参会人员夹道欢迎;就位后,全场起立,奏国歌和校歌,以烘托爱国、爱校的氛围;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代表发言时要注意使用语言艺术,吐露真情,激发情感;毕业生集体宣誓阶段要注意庄严性、肃穆性和崇高性,讲究情绪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充分挖掘和利用象征物,赋予毕业证书和纪念品更多价值,鼓励校长亲自为每个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纪念品,并给予鼓励和祝福,提出殷切盼望。另外,艺术不外乎人情,所有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要符合真的要求,即体现人的自由创造本质,而且还要具备善的关怀,体现人所独有的、特定的感情。事实证明,虚假的微笑不具有感染力,矫揉造作的表演不可能打动人。因此,仪式中的参与者特别是重要人物的言行举止一定要与仪式主题协调一致,恰到好处,要能吐露真情,表达实感。

[1]袁 颖.中小学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研究——基于学校德育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仪式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佚 名.五台县政府做法事谢土仪式现身多家学校[EB/OL].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1/14/c_118961442_2.htm,2014-01-14.

[4]论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6.

[5](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08):22-24.

[9]杨雄.法言[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0]朱育菡.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11]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1994-08-23.

[12]刘礼明.大学校园仪式的缺失与重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5):116-123.

[13]曾长秋,周向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仪式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Talking strategies
奇妙学校
开营仪式
对联(2011年16期)2011-09-18 02: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