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明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论《印度之行》的创作技巧
——扩展意象
崔 明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印度之行》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源自它独特的创作技巧,即扩展意象。作品通过小黄蜂和水两种意象物的阐释来揭示当时印度社会环境中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等问题上的不安与困惑,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深沉思索。
福斯特;扩展意象;小黄蜂;水
英国作家福斯特创作的小说《印度之行》描写两位英国旅行者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在英殖民统治地印度的亲身经历。[1]作品篇幅不长,书中人物不那么众多,所写的社会生活层面也比较狭窄,但读后却使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启示力量,令人回味。
1927年,在福斯特发表的著名文学评论《小说面面观》中,作者借助小说与交响乐的对比提出了扩展这一概念。他写道:“扩展是小说家必须坚信的一点。当交响乐终止时,我们感觉到的不是它的圆满结束,而是乐曲节奏和韵律被彻底打开,顿时使人豁然开朗”。[2]
扩展意象的成功运用赋于了作品一种独特的“节奏”,它不仅成为作者表达个人感情、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的重要载体,并且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和品评脉络。正因如此,《印度之行》至今令人百读不厌,经久不衰。与福斯特齐名的同时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爱德华·布朗在《小说节奏》一书中写道:“我对《印度之行》推崇备至的主要原因是,作品的成功依赖于福斯特对扩展意象和主题结构的娴熟运用以及它的精神力量,而扩展意象和主题结构恰是体现这种力量的最佳语言”。[3]
“意象”一词源于希腊文symballein,意为“投掷”。其名词形式表示记号、标志和象征物。文学作品中,意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地点、行为或某些场景。艺术家们经过想象,将“意”和“象”融为一体,寓“意”于“象”,以某种客观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扩展,即拓宽,发散和延伸。在文学创作中,意象物往往超出了其本身的自然属性,为读者揭示了文字之外的深刻寓义,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笔者选取两种不同的意象物进行具体阐释。
(一)小黄蜂首现 黄蜂作为自然间生物中微小和弱势的物种,象征着印度社会生活中最底层的普通民众。芭芭拉·罗森克兰茨在评论《印度之行》时谈道:“婆罗门公牛、大象和黄蜂,它们都被视为印度社会生活的缩影”。[4]小说第3章,穆尔夫人回家与儿子朗尼(英籍印度法官)谈话,因如何对待印度民众产生分歧。正值朗尼恼羞成怒,令穆尔夫人深感沮丧时,一只小黄蜂映入她的眼帘。作品写道:
穆尔夫人挂外套的时候,看到衣钩上趴着一只小黄蜂,白天她已经认识了这只小黄蜂和它的亲属,它们和英国的黄蜂不同,腿长得很长,颜色是黄的,飞起来拖在后面。小黄蜂可能把衣钩错看成了树枝……小黄蜂附靠在衣钩上睡着了。(p.33)
穆尔夫人看到小黄蜂,心中毫无不适与恐惧,两者之间似乎是在一种亲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阅读小说,我们知道,穆尔夫人不像包括其子朗尼在内的其他英国人,对印度人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她对印度人友善,仁慈。正因如此,她与具有反殖民统治意识的印度医生阿齐兹建立了友谊。本章结尾处,穆尔夫人称小黄蜂为“可爱的小东西”。很显然,她把对印度人的爱转移到了一只小黄蜂身上。
穆尔夫人对黄蜂的宽容和接受与其子朗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话隐含深意。即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在孤立中存在,即使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抵制阻挠这种趋势。”[5]黄蜂是印度所有生命的代表,它唤醒了穆尔夫人内心深处的爱与同情。作者创造黄蜂这一意象意在表达其主题:希望“平等,理解,沟通”能够在印度建立起来,英殖民统治者应当摒弃傲慢,冷酷与歧视,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印度民众。
(二)小黄蜂再现 作者笔下的小黄蜂在小说第33章中再次出现。本章主要描述在马拉巴山以西数英里的地方,印度人正在为爱神黑天的生辰举行盛大庆典:
“嘟嘟的喇叭声,咚咚的鼓声和纵情的哼唱声响成一片……民众们脸上容光焕发,表情格外美”。(p.325)
作为演唱队组织者的戈德博尔教授此时想起了穆尔夫人,“想起了见过的那种小黄蜂,但却记忘了在何处……他同样热爱黄蜂,也一样激励着他,他是在效仿爱神”。(p.325)
事实上,本章的小黄蜂并非实体存在,而是连同穆尔夫人一起出现在戈德博尔教授的心灵记忆中。对穆尔夫人和小黄蜂的记忆,使他领悟到爱的真谛,看到了实现这种爱的途径。两人心灵上的感应驱散了内心深处的哀伤与不幸。他们笃信博爱,渴望理解,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再现,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和神秘性,使爱与理解的主题回荡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而这一切被安排在爱神黑天的生辰庆典仪式上,体现了作家的构思精妙和用心良苦。
小黄蜂在小说第35章中化身成一只蜜蜂。此时距马拉巴山洞事件已过去两年。在这段时间里,阿齐兹和菲尔丁的误解加深,友情陷入危机,濒临破裂。当拉尔夫等一行英国人来到印度时,阿齐兹拒绝与他们相见而选择幽居独处。两人因拉尔夫被蜜蜂蜇伤最终还是碰了面。然而矛盾和误会没有消除,他们的重逢是那么的冷漠与尴尬。
看到拉尔夫,阿齐兹马上回想起和蔼慈祥的英国老夫人穆尔。他心中的怨愤和疑虑渐渐平息,对英国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因为穆尔夫人的仁爱和宽容已深深影响了阿齐兹。他甚至又像从前称呼穆尔夫人那样称拉尔夫为“东方人”。蜜蜂最终成为阿齐兹和菲尔丁抛弃前嫌和好如初的桥梁。
(三)黄蜂—友谊的使者 有了小黄蜂作为桥梁,书中人物彼此关联并能融洽相处。黄蜂将自然、人类和上帝连在了一起形成和谐。它代表的是真实的印度生活。戈德博尔教授同穆尔夫人一样深爱着小黄蜂。这位联系东西方的友谊使者拉近了印度人和英国人地域和心灵上的距离。可以说小黄蜂的反复出现谱写了一首美丽的独奏曲,它的节奏增加了小说的形式之美,而它的主题正是追求平等、理解和友谊。
福斯特笔下的黄蜂起到了促进东西方联系和沟通的作用,而同为自然物的水则被其视为净化社会环境,清除人物内心愁绪和疑问的良方。在福斯特的作品中,水一直是创作的主要元素。如《窗外有蓝天》,《最漫长的旅程》等。《印度之行》中,作者以昌德拉普尔小城的恒河为开头,以英印四位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湖中泛舟的场景为结尾,来表达对人类平等、友谊、沟通与和谐的内心期盼。
(一)恒河 恒河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河流,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它像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被印度人民尊为母亲河。恒河承载和传播了印度文化,是印度人民的精神依托,蕴育出圣雄甘地、文学巨匠泰戈尔和伟大的尼赫鲁政治家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作为生命之源历来备受关注,恒河亦不例外:
恒河从昌德拉普尔旁边不是奔湍而过,而是缓缓流淌。这小城沿着河岸伸展了几英里长,河岸和小城随便堆置的垃圾简直无法区分。河滩没有沐浴的台阶,因而此处的恒河不是圣地;真的,这儿看不出哪是河滩,印度人居住区遮住了宽阔、多变的恒河。(p.1)
接着作者对小城作了描述,“街道鄙陋,污物成堆……树木都像是泥做成的,居民走在街上好像是泥土在移动。”(p.1)作者把恒河看作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化身,是唯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书中写道:“恒河发了大水,都希望赘疣冲进泥土里”。(p.1)这些描述出现在第一章,可以说浓缩了整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昌德拉普尔小城的落后与混乱是当时全印度的真实写照,恒河之水被福斯特视为解决印度混乱的途径之一。
(二)水与阿齐兹 阿齐兹是一名对殖民统治持怀疑态度的当地医生。英医官卡伦德少校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以征服印度的将军名字命名街道使他备受羞辱和心灵折磨。于是,阿齐兹漫步到附近的一座清真寺排遣郁闷。“他想休息一会,转身进了一座清真寺……院子里有个大水池,是举行沐浴仪式的地方,里面的水清新、洁净,一直流动着,和市里的自来水系统通着”,(p.15)池中的水“使阿齐兹感到格外愉快,他竭力让这一切来象征宗教和人类之爱的真理”。(p.16)此时,阿齐兹的愤怒与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三)大海 福斯特在小说中不只一次的提到大海。他在小说第二部分的序言里写到:
地质学的研究比宗教的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它告诉人们,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斯坦这块神圣的地方没有恒河,也没有喜马拉雅山,而是一片汪洋大海。(p.135)
大海不仅作为故事背景,还象征着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和权力至上等世俗观念的向往。
穆尔夫人在印度经历了马拉巴山洞之旅和阿齐兹事件之后,在回英国的途中去世,永远留在了印度洋。在海水的怀抱中,穆尔夫人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海水荡涤了她饱受煎熬的灵魂,令她的善良和爱永存于印度人和英国人心中。正因如此,作者让浩瀚无垠的大海成为穆尔夫人的安息之所。
(四)湖中泛舟 水的扩展意象不仅创造出一种精神的放松与快乐,而且成为人类心灵净化和感悟的源泉。小说的高潮部分出现在第36章。穆尔夫人的次子拉尔夫被蜜蜂所叮,阿齐兹医生前去治疗,与因分歧误解而两年没有见面的菲尔丁校长不期而遇。看到拉尔夫,阿齐兹马上回想起和善慈祥的穆尔夫人。阿齐兹和拉尔夫,菲尔丁夫妇各乘一条船出游。此时“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向他们袭来。开始,大雨从正上空降落,稍后,刮起了一阵阵狂风,和黑暗与火光混搅在一起”(p.358)由于风浪,两船相撞,“他们都跌入了浅而温暖的湖水中,先是一阵挣扎,接着便是一阵疯狂的喧闹声”。(p.358)
那一刻,阿齐兹意识到,不该把一切 (蒙冤坐牢)错误归罪于菲尔丁和阿德拉身上。滂沱大雨将所有误解和分歧洗去,真情重现,友谊复苏,理解占据了他的心灵。自然之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福斯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一贯信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类永恒的友谊。小说以印度为缩影,巧妙地运用阳光、火焰、回声、黄蜂和水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来表达人类社会多层次的矛盾,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个人自身的矛盾,以此启发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印度之行》发表于1924年,距今近百年,读起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崇高理想。社会需要正义和公平,沟通和理解应当是每个成员的人生信念。
[1](英)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著,杨自俭译.印度之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英)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Brown,Edward Killoran.Rhythm in the Novel[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78.
[4]Rosencrance,Barbara.Foster’s Narrative Vis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5]Herz,Judith Scherer.A Passage to India:Nation and Narration[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3.
Writing Technique of Expanding Symbols in A Passage to India
CUI 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s the last novel of Edward Morgan Forster,A Passage to Indi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s of English literature.The appeal of this novel stems from its original use of various techniques such as the expanding symbol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on the novel’s theme and its significance by analyzing the two typical symbols wasp and water.It intends to provide necessary clues for the readers to appreciate the novel.
Forster;expanding symbols;wasp;water
106.4
A
1674-0882(2014)05-0048-03
2014-07-05
崔 明(1980-),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郭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