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晶晶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从培根《论读书》中看英语意合句的翻译
闻晶晶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形合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表达方式,只是不同的语言倾向的侧重点不同,很对人错误地把英语定义为形合句,汉语定义为意合句。将以培根论文集中的《论读书》为例,阐述英语中意合句的存在现象,并探究其在汉语中的翻译策略,以求能为英汉互译工作贡献些绵薄之力。
意合;《论读书》;翻译
培根的《论文集》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之日起经久不衰,在中国其翻译版本就有很多种,更有学者对其原本和译本进行研究,希望发现《论文集》更多的价值。有的学者从文体学角度研究了《论读书》一文的修辞手段的作用[1],有的学者从选词和语言风格角度分析比较了《论文集》两个中译本的特点[2],另有学者通过对比培根“OfStudies”一文的三个中文译本,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求似问题,比较三个译本在形似、意似、神似方面的异同[3]。但一直以来有一个方面却被人忽视,缺少研究,即作者采用的意合句式的英语表达法。本文将以论文集中《论读书》一文为例,具体分析文章中具有意合特点的英语句的使用,并探索其在汉语中的翻译策略,汲取译者的翻译经验,为英汉互译工作贡献些绵薄之力。
OfStudies一文写于17世纪早期,当时所使用的语言还属于早期现代英语,所以该文的措词与句法与当代英语有所不同,不太符合形合特征,反而更倾向于汉语中的意合句特点。汉语的意合是靠语义手段来连接各个句子成分,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句、四字格以及语序等。一般来说英语中形合句较多,翻译成汉语时多用符合汉语的意合句翻译就行了,但英语中意合句本身就具有独特之处,译成汉语时既要保留其原句的特色又要符合汉语的习惯。
OfStudies的译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有不下十五种,基本都是出自大家手笔”[4],但其中以王佐良的译文流传最广,受到广泛的好评。下面将以“OfStudies”和王佐良的译文为例仔细探究英语中意合句的使用。
形合主要指依靠形式和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其中形式手段指词语间的连接和句子间的连接;而形态手段指英语中词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后添加的不同词缀和动词的不同形态。而“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的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5]。
文中具有意合特点英语句的三种表现形式及翻译方法。
(一)排比句的翻译
例: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6]
译文: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7]
上述原文中使用了排比句式,四个简单小短语结构整齐,内容层层递进,虽然不同于一般的SVO英语句式,句子成分缺少主语,但这种省略并没有影响读者的理解,反而起到了简短干练的效果。这样的语句即是英语意合句的一种。虽然语法句式显得有些不完整,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因为各小句之间的连接并不是依靠形式手段和动词的形态手段,而是靠排比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使得几个小句紧密连接在一起。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更易于作者情感的表达。文中此类的排比句比比皆是。
译文同样翻译为排比句式,简短有力,结构匀称,不仅保留原句中的结构特色,更保留原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典型的汉语意合特征,使得汉语言同样显得短小精悍,表达简明,结构匀称,同时又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传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二)省略句的翻译
例: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6]
译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7]
原文阐述的是各种学问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共有6种学问,若按照英语形合句的语法规范来写就会出现6个不同的简单句。但出于表达和修辞的需要,作者采用了意合表达方式:即将后5个小句中的谓语和宾语省略,采用短语的形式,与第一个简单句并列出来,组成了一个复合句。
译文的翻译在结构上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排比句式,但在内容上却补出了原文中残缺的成分。因为原文的英语属于一种静态语,多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属于动态语,多喜用动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补出了原语中省略的动词,使得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语言特色。
省略的句式虽然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但是并没有削弱文章的表达力度,反而使文章更显简练, 清晰易懂。这是因为原文的语义表达并不是依靠显性的形合手段进行的,而是靠隐性的语义连接起来的。这样的省略句也是英语中意合句的一个特点。而在翻译此类的省略句时往往要根据译入语语言的使用特点补充出某些残缺的成分。
(三)紧缩句的翻译
例: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es not.[6]
译文:因此不常动笔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7]
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这样的句式或取消各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或省去原来分句中的一些词语。原文中每个if句后均省去了目的状语部分。若按照标准的英语句式将省去的目的状语补充完整的话必会显得句式冗长繁琐,也就失去了精简隽语的韵味。这样紧缩句的使用非常符合意合句靠语义而不是靠形式和手段连接的特点。
上文中已提及培根的《论读书》一文写于17世纪早期,所用的语言还属于早期现代英语,所以该文的措词与句法与当代英语有所不同。文中使用了许多庄严、文雅的大词与长词,还用了许多具有古雅色彩的文言词语及简约匀称,紧缩有力的语言句式。这些词语的和句式的运用不仅使文章显示出意合句的特点,也使得文章显得更加庄重、正式。
而译者立足于此,采用了半文半白的翻译策略,使得文中出现了不少文言词或文言结构。如上例中的“不……须……”的句型的运用就使得结构语义更显紧凑简洁,明白易懂。这样的翻译既简约又有韵律感,不仅能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韵律,更使得译文显得文采斐然,简洁流畅,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气度不凡。
从上文中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OfStudies一文属于典型的英语意合句文章。虽也是用英语写成,却没有借用各种连接手段扩展组合形成结构复杂,晦涩难懂的长句;而是像汉语一样多用排比,省略,紧缩等意合手段,文章显得古雅庄重,简约有力。对于这样文章的翻译,我们一方面要用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译出;另一方面也要找到一种最佳的表达方法,既要忠实于原文,更要保留其特有的语言特色,这样才能让原文和译文更好地保留下来,为后来者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通过《论读书》一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虽注重形合,但并不代表全部都是形合句,汉语虽多使用意合句,但有时也会使用冗长复杂的形合句。[8]用形合还是意合与不同的文体和表达的需要有关,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形合句和意合句,我们不仅要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更要辩证地对待他们。[9]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出的形合、意合特征,主要是由语用意义决定的,[10]在一定的语境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和文体的特征,作者和译者自会选择特定的句式来表达特定的语用关系。
《论文集》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著作,有其特殊的语用意义,因此作者选择了英语的意合句式,这样的句式能够起到简约传神,韵味深远的效果,更有利于《论文集》的流传。同样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根据需要来定,不能只看到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表面现象就简单地翻译过来,只有准确流畅还不行,更要注重其语用效果。从王佐良的《论读书》中译文可以看出,英语意合句的翻译不仅要注意保留原作者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特点,而且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和不同的语用意义来定。这样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流传后世,也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1]金春伟.OfStudies的文体赏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5):118-120.
[2]周娟娟. 选词和语言风格的重要性——《培根论说文集》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研究[J]. 海外英语,2011(12):198-199.
[3]赵研. 浅谈翻译过程中的求似——“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11):79-81.
[4]黎昌抱.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07.
[5]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34.
[6]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论说文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38-139.
[7]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97-99.
[8]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
[9]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74.
[10]郭富强. 形合与意合的辩证法及翻译策略[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TheTranslationofParataxisSentencesinBacon'sOfStudies
WEN Jing-jing
(TheSchoolofForeignStudie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3,China)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exist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only differ in the inclination. English tends to be more hypotaxis, and Chinese tends to be more parataxis. However the two kinds of inclination are wrongfully regarded as the nature of two languages. Through a carefully study of Francis Bacon's famous essay:OfStudy, this paper tries to correct that wrong fixed idea and proves the substantial existence of parataxis languages in English. Besides that, it also goes to a further step to find out an appropriate way to translate those parataxis languages into Chinese, and provides a little help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Parataxis;OfStudy;Translation
2014-02-24
闻晶晶(1989-),女(汉),安徽霍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
H059
A
1671-816X(2014)08-0826-03
(编辑: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