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 陕西 西安 710128 2.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陕西 西安 710061)
【哲学政治】
中日博弈之我见
张忠锋1,马聪丽2
(1.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 陕西 西安 710128 2.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陕西 西安 710061)
中日两国之间的博弈,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国要在博弈中力图掌握主动,战胜对手,加强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建设和提高强大的软实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软实力在争取民心、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等方面能够发挥比军事力量更大的作用。构建软实力的基础是国民素质。因此,要建设和提高强大的软实力,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全面提高国人的素质。而且,要把它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战略,是重中之重。
中日;博弈;软实力;国民素质
中日关系现在处于历史的低点。自碰船事件以来,两国关系碰碰撞撞,就没有真正地好过。近来随着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的升级,加之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虽然民间的人员交往、经济交流依然照常进行,但接二连三的各种棘手问题腾空而出,横在两国之间,加深了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隔阂。据2013年8月8日日本NHK进行的社会舆论调查显示,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好感度已经跌到了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被调查的日本人对中国抱有好感度的只有9.6%,同样被调查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仅有5.6%。相反,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日本人达到了90.1%,对日本没有好感的中国人达到了92.8%。所以,笔者认为这些数据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钓鱼岛问题暂且不说,就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可以说可恨至极,伤害了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许多在二战中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家人民的感情。然而,安倍却执意要去,而且,还强调后悔自己第一次担任首相期间没去参拜。他的这些言行,虽然在日本国内也招致了来自自民党内以及其它政党和普通民众的批评,但是,据日本国内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比起批评的声音,支持他的呼声似乎更高,达到了80%以上。这一活生生的数据足以能够说明一个事实,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相当多的日本国民看来,他的行为是正义的,值得肯定。通过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国民的真实想法。所以,日本的普通民众是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的,也就不必赘言了。在钓鱼岛问题上安倍之所以采取了比以往任何一届政府都更加强硬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他上台后提出的“夺回强大日本”的梦想。作为日本人,从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支持安倍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事实证明,根据NHK的调查,之所以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日本人达到了创纪录的90.1%,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在钓鱼岛问题上认为中国妄图侵占日本领土的人数排在了第1位。
中日关系发展到今天这样,着实令人难过。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只能面对。因为这关乎国家利益,孰重孰轻不言自明。从现实出发,笔者认为,在这一关键时刻,中日两国非要弄出个孰是孰非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而且,由于双方的立场不同、原则不同,唇枪舌战,要论出个理来,根本就不现实。所以,两国领导人如何通过外交途径,打破僵局才是关键。但是,从现阶段的局势来看,安倍已经被中国政府视为不受欢迎的人,换句话说,只要安倍政权不倒,中日关系就不可能好转。因此,中日两国之间的博弈似乎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或者说,是摆在两国政府和国民面前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所以,笔者认为,面对安倍政权这样一个咄咄逼人、顽固不化、极具右翼色彩的日本政府,中国政府和国民,通过各种外交渠道的正义谴责固然重要,但如何力挽狂澜,在今后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战胜日本才是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话说到此,伴随着中日两国冲突的不断升级,就如有些媒体所言,中日进入战争倒计时。或许有读者误以为笔者是在主张中国政府对日动武,支持中国采取军事手段,维护自己的主权,解决中日之间的争端。如果这样想就大错而特错了。记得2006年3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桥本龙太郎、高村正彦、平山郁夫等人,就加强中日民间交流,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问题时指出:“中日两国和则两利,争则俱损”。笔者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发展水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侧面映射出中日双方势均力敌的现状。如果说这句话是在给日本传递某种信息的话,我们再仔细想想,对中国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经过30多年的努力,虽然成就斐然,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盲目动武去和日本较量,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最终结果,即便中国不会输,但肯定会元气大伤。所以,对中国来讲,付诸武力、采取军事行动解决争端的手段绝非上策。那么,面对日本右翼政权处心积虑的挑衅行为,要毅然决然与之斗争下去,中国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法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抓住大和民族历来“以强为友”的民族特点,在加强我国军事力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和加强我国的软实力来消弱和化解对方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这才是中国对付日本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提高自己软实力对中国来讲,肯定是漫长而艰难的事,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很多。但是,要与日本博弈,像昔日的隋唐、今日的美国一样影响日本,令日本折服,就必须得做。而且,要做得彻底。否则,战胜日本就将成为一句空话。不但如此,甚至,有可能会被日本反扑而进一步拉开距离。习总书记提出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可能真的以“梦”的形式而告终。
其实,通过加强和提高我国软实力去影响和战胜日本也并非什么新发现。纵观日本历史,可以说“以强为友”,贯穿于整个日本国家的发展史。明治维新以前2000多年的中日关系、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欧关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到今天的日美关系等都是典型的例证。换言之,日本民族似乎对“弱肉强食”的道理理解得很到位,只要你强,可以给我带来利益,我就跟你走。否则,对不起,我不但不会正眼看你,而且还会欺负你。明治维新以后的中日关系足以说明这一点。直到江户后期还在追随中国,以中国文化为风向标的大和民族,自明治维新开始推行“脱亚入欧”的国家战略之后,竟然成了侵略和侮辱其昔日恩师中国的最大元凶。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的近代史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中日战争史。两国之间的交往似乎就没有正常过。其间,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损失难以估量。之后,中国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又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的几十年里,中日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较量,但结果是日本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而中国经济却处在破产的边缘。也就是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的近100年的时间里,如果说,中日之间存在着某些军事或经济方面博弈的话,可以说中国一直处于劣势。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与日本相差很远。在战争年代,中国是一盘散沙,其军事力量无法与日本抗衡。新中国成立后,频繁的政治运动使经济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落后日本几十年。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的中国,其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昔日的长安城迎来了一批批远渡重洋前来取经的日本遣唐使。时隔千年,今日的东京都迎来的是一批批闯荡东瀛的中国留学大军。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虽然中日之间冲突不断,但中国始终在向日本看齐,仿效日本,以日本为师成为了时代的潮流。想想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自不必多说,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们也都是在留日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第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便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更甚者,就连曾经号召全中国人民进行了8年抗战的已故毛泽东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都非常喜欢日本,曾表示想把中国建设成日本那样的现代化国家①。由此可见,日本简直就成了中国有志之士心目中的理想之国,成为了中国人所要追赶和超越的目标。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日本这个国家太缺少大国气度,太为富不仁,狭隘的民族主义,岛国劣根性,“以强欺弱”的病态心理,使得它无法履行引领和帮助亚洲其它国家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走向民族独立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相反,为了自身的利益,扩大自己的势力,它打着“赶走西方列强,建立‘东亚共荣圈’”的旗号,肆无忌弹地开始了对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疯狂侵略,严重地损害了它在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所以,时至今日,日本的所作所为,有关战争的言论,总是会引起周围国家的质疑和不安。逃避现实,不愿正视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态度,使它虽然身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却无法像一个“普通国家”一样,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影响力。
但话又说回来,无论甲午战争时期的大清王朝,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都可谓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而日本只不过是一个散落在西太平洋上,只有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区岛国。然而,一个小小的岛国,尽然敢于挑战,与一个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庞大帝国争高低,而且还连连获胜,你说这种精神、这种气魄难道不值得称道和敬佩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近代史上,虽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让国人感到愤慨,不可原谅,但我们自己也必须彻底地反省,绝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事实上,只能说中国自己的愚昧、无知和落后,给了日本可趁之机。联想到1500年前的圣德太子致隋炀帝的国书内容;安史之乱后,日本朝廷停止派遣遣唐使的举措以及在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建造规模宏大的古坟的寓意等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强、崇尚强者、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民族。所以,虽然我们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但我们也绝对不能一味地孤芳自赏、夜郎自大而不把“小日本”放在眼里。否则,我们还会重蹈覆辙。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在与日本博弈中力图掌握主动,战胜对手,首先就一定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全面了解和掌握日本的真实情况。常言道,小战靠军事,大战靠民心。如果说,短时期内中日之间要决定乾坤,主要依靠的是军事实力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决定乾坤就不能光靠军事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强大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软实力比起军事力量更具威慑力。它在争取民心、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等方面能够发挥比军事力量更为强大的力量。特别是要与日本这样一贯“以强为友”的国家打交道就更是如此。要让日本心服口服,意识到中国崛起的必然性以及与中国交往的重要性,提高中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就必须在软实力的较量上占据优势,远超日本,而且距离越大越好。但从目前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来看,中日两国的软实力似乎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例如:中共中央党校的陈万里,以门洪华教授提出的“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五位一体论的软实力体系为框架,结合中日两国软实力实际,从“文化、发展模式、政治价值观、国际制度、国家形象”等五个方面界定软实力内涵并对中日软实力进行比较。其研究表明:
1.文化软实力方面:中日两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水平是相近的,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在本地区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是两国文化软实力的来源却不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几乎全部源自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则以其发达的现代流行文化为基础。中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落后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文化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发展模式方面:中国模式和日本模式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但与日本模式相比,中国模式所具有的自主式现代化道路、更为丰富的发展内涵、更为成功的经济增长效应,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可,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国际影响,中国模式因此比日本模式具有更强大的软实力 。
3.政治价值观方面:尽管中国的政治价值观有比日本更为丰富的内涵,但是在维护和实践层面中国却远不及日本,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批评指责,这与日本在此方面所受到的广泛认同和赞扬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中国在政治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与日本相比确实存在差距,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大软肋。
4.国际制度方面:中国的国际制度参与水平与日本尚有差距,尤其在利用国际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战略的能力上仍有待提高;中国的国际制度构建水平与日本旗鼓相当,在全球性国际制度构建方面成果有限,在地区性国际制度构建方面兴趣浓厚、竞争激烈。总体而言,当前在国际制度方面的软实力,中日两国互有长短,任何一方均无明显优势。然而从长远看,鉴于政治大国能力的缺失、外交自主性的不足以及国家实力的相对式微,日本难以在国际制度参与和构建方面有大的作为;而凭借不可逆转的崛起态势、巨大的地缘及全球影响力、国际制度参与能力和意愿的不断增强,中国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秩序调整和国际制度重塑的核心力量,届时中国将获得更为强大的国际制度软实力。
陈万里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性地对中日两国的软实力进行了比较,并提出通过保持高质量增长,改善国内治理,提高文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制度,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陈的比较很有见地,指出了我们国家在软实力方面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指出了与日本缩小差距的举措。但是,对于构成软实力的五大资源之一的“国际形象”这一点似乎有些轻描淡写。虽然,作为构成软实力五大资源的“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彼此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和国际制度的如何,可直接影响到国际形象的好与坏。但是,无论文化,还是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东西。因此,它们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国际形象的影响是有限的。事实上,真正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国际形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民素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高低,才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国际形象的好坏,乃至软实力强弱、最直接最可行的方法。一般来说,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其国际形象肯定好,软实力肯定强。国民素质低的国家,其国际形象肯定差,软实力肯定弱。这是毫无疑问。所以,中日两国的软实力到底孰强孰弱,通过国民素质的对比,才最客观、最真实、最具说服力。
关于中日两国国民素质的讨论由来已久。打开电脑,比比皆是。截至到2014年1月17日晚上11点,笔者以“中日国民素质比较”为题查询,百度网所显示的相关数据是2,730,000条。有论文,有评论,有感想,有杂谈。这说明我们的国人还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喜欢和日本人相比。其中,清华大学教授汪中求于2006年12月20日发表的《中日国民素质有30年的差距》的文章特别引人注目。与此相关的数据是87,500条。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今年夏天,笔者作为中国精细化管理考察团的一员,对日本的企业、大学和政府的招商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一周的所见所闻,我们对日本企业、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有了深切的体会,更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这种精细化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之中。一位中国教授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网友广泛讨论。凤凰网文化频道还专门就此文章做了调查,并于2009年12月10日公布了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有81.2%的凤凰网友认为,日本人的素质要比中国人高些,而认为中国人素质高些的,只占到调查人数的7.6%。令人意外的是,有六成的网友认为中日国民素质有30年的差距。其中,一位名叫daoming02的深圳网友就说,素质差30年不是问题,素质差距还在继续加大才是问题。而另一网友也说,差距在加大,而不是缩小。与凤凰网的调查无关,凤凰网十大历史文化博主、一位山西的名叫王贵成的作家,于2013年2月6日发表了《中日国民素质仅仅才30年的差距吗?》的文章,内容是这样的:
专家说“中日国民素质有30年的差距”,此话虽然让我们听惯了阿谀之词的耳朵不大好受,但却是振聋发聩之语,我们应该猛醒认真反思。战后短短几十年,日本就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与科技强国,国民素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应当不会糊涂到视而不见的地步吧!我们呢,除了你斗我我斗你大搞阶级斗争以外,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国民素质又有什么突飞猛进的进步呢?当然,这不能一味的埋怨人民群众,但我们与日本国民素质有30年的差距当是真正的逆耳忠言了。依我们现在的国民素质,不要说我们还与日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即使在,我们能够赶上日本吗?只要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人,肯定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王贵成的文章,观点犀利,用词尖锐,说出了许多想说但不敢说,或者由于爱面子而说不出口的人的想法。其实笔者也曾经前后在日本生活了近10年,早已发现中日国民素质差距之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或许是出于爱国之心,碍于面子的缘故吧,总是不能很坦诚地认可这些差距。每每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百般寻找日本人身上的缺点,去弥补这一差距,满足自己的虚荣,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衡。但是,久而久之,随着自己经历的丰富,就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违心了。
记得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东方雄狮的觉醒,使得一直高高在上的邻居,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中国的崛起又一次给日本的经济腾飞带来了机遇。紧张的是,中国的崛起肯定会动摇日本的地位。也就是说,日本对中国的崛起,其内心从来就是矛盾的。那时候,在日本,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民间,都潜伏存在着一种让中国永远落后日本30年的想法。曾经有一位和我交往很深的日本朋友就亲口对我说过,“中国发展是好事。但中国起来了,日本怎么办呀”之类担心的话语。当时,我听了这话,心里既吃惊又高兴,吃惊的是,日本人怎么如此地害怕中国的发展,难道中国时代的到来,真的就意味着日本时代的结束吗?高兴的是,日本人终于要在中国人面前低头了。心想要不了30年,中国肯定会超过日本。东方睡狮的觉醒,这是历史的必然,谁也无法阻挡。我想,当时和我抱有同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大家都怀着梦想,期待着中华民族的振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年中国全年GDP397983亿元人民币,折合约514兆日元超过了日本全年GDP480兆日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在发布消息的当天,当在电视里看到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排除细小的技术问题,情况应该就是这样的。这一结果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最近三十余年努力奋斗的结果,值得称赞。”当我看到这一报道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当听到“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一消息,都应该欢欣鼓舞吧。
消息公布的当天,日本的各大媒体也纷纷以“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为题,对日本将蝉联42年之久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让位于中国进行报道,并对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朝日新闻》在报道中指出,20年前,中国的名义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强。1990年之后,随着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凭借吸引外资、设立民营企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进入快速成长轨道。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先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存在感也不断提高。
《日本经济新闻》则称,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的2010年可视为世界经济的历史性转折点,标志着世界重心开始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拥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等等。
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一时成为了中日两国媒体报道的“流行语”、“关键词”。成为世界各国政商界瞩目的焦点。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十分冷静地对待经济发展的总量。要知道,虽然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就真正达到了第二位。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绝对不能盲目乐观。事实上,我们的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DP还相当落后。别说和日本相比,就和一些非洲国家相比,我们都是很低的。所以,一直以来,中国官方更多强调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等问题尚待解决。据统计,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的前提下,2012年我国的人均GDP约为610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是84位,落后于非洲的加蓬、博茨瓦纳、南非等国家。而日本的人均GDP为46,896美元,排在第15位。就是说,人均GDP,中国还不到日本的零头。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还生活在联合国所规定的贫困线以下,每天的收入不足1.8美元。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18元,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而其中,高收入组的56389元,才刚刚与南非司机的工资水平持平。全球最低工资排行榜中,中国排在第17位。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除了人均指标世界排名靠后,中国在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较多领域仍居落后。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名列全球第101位。如果剔除人均收入因素,则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下滑至第106位。两者间的差距说明,中国的教育、医疗、平等水平明显滞后,经济发展,还处于全球中等偏下水平。以医疗为例,根据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排第4位。中国每年有50%应该到门诊看病、30%应该住院的民众,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不公平的原因是20%城市人口占用80%医疗资源,80%农村人口只占有20%医疗资源,低于所有非洲国家。当这一串串令人汗颜的数字摆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还能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自居,真的以为我们的软实力就与日本旗鼓相当,上安倍的当,而把精力耗在军事对抗上吗?
这里还有一大堆最新统计的、令人深省的数字。201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6万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2013年全球亨氏签证受限指数(全球国民旅行自由度)排行,中国大陆普通护照位列82。与非洲的刚果和中东的约旦处于一个水平。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香港第一,美国位居第12名,日本第25名,中国则位居第137名。2014年1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首部《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下称《报告》)。《报告》对2012年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中国名列第87位,而三甲分别为瑞士、德国、挪威。日本排名第6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对此感触颇深。他指出,目前全国500多个大型城市当中环境空气质量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很少。“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韩俊在1月9日的发布会上说。根据《报告》,如果单独看生态环境竞争力,中国在全球133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九,为第124位。其中,中国的空气质量在133个国家中,排名全球倒数第二。从反映空气污染程度的三项关键指标来看,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国的位置分别为全球第四差、第二差、第三差。
想想看,实际上,生产出这些数据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是生活在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里的中国人。如果我们有着高素质的、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的官员,有着高素质的、踏踏实实,一心为国的国民,我们的国家会畸形到今天这一步吗?如果有人认为,笔者是妄自菲薄,夸大其词。那我们就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① 2014年1月4日,甘肃兰州, 一辆满载橘子的大货车不幸发生侧翻,一车橘子几乎全部散落在路上以及匝道下方的农田里,近百余村民提着各种袋子在路边哄抢橘子,场面一度失控。接到报警后,高速公路支队柳沟河大队交警到达现场。为防群众哄抢,现场有警察制止,并鸣枪示警维护秩序。(《每日甘肃》)
②前不久,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因为“中国式过马路”着实火了一把。央视记者在石家庄地处商业圈的中山路与建设大街十字路口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拍摄,记录下了600多人闯红灯的“壮丽”图景。 (《法治周末》)
③ 2013年6月,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被立案调查。目前,其收受大量玉石,占受贿总额近八成的事实也浮出水面。但在接受组织调查时,倪发科却抱怨道:“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
④南昌第一医院“械斗门”事件:8月23日上午9点55分左右,南昌市第一医院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持械斗殴事件。医院医务人员与护工队100多名,手腕扎了红布、佩戴保安防爆头盔和身穿警用背心、手持铁棍和木棍,统一装备,与近100名病人家属发生冲突,导致院方2人、患者家属13人不同程度受伤,四辆面包车被砸毁。(新浪网)
以上列举的4个事例,都是近来在国内媒体反复报道的新闻,①反映中国社会现象之一的“哄抢”,②反映“中国式的过马路”,③反映“中国官员的素质”,④反映“医患纠纷”。所有的这些“事件”几乎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冰山一角。诸如“随地吐痰”、“老人摔倒事件”、“地沟油事件”、“城管打人事件”等等,说句实话,就连笔者我,也都见怪不怪了。
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确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要在与日本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战胜对手,你说,不提高国人的素质,这些愿望,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因此,中国要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且,要把它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战略,是重中之重。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软实力水平才会真正得到提升,中国社会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中国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安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大,获取的发言权才会更多。否则,一切都将是天方夜谭。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全面提高中国人的素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中国洗涤近代史上被西方列强,特别是被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蹂躏的耻辱。
①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 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修订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2] 陈万里.“中日软实力比较”.[J].攀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2013,6).
[3]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4]亨氏签证受限指数(Henley Visa Restriction sIndex)。
[5]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中国社科院.
[6] 凤凰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以及日本《朝日新闻》等.
[责任编辑张君宽]
2014-06-18
1.张忠锋(1967— ),西安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马聪丽(1980— ),女,陕西省渭南市人,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D829.313
A
1008-4649(2014)03-0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