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酱历史文化研究

2014-04-03 06:56陈义伦李洪涛
关键词:鲁商酱园山东

□于 林 吴 澎 陈义伦 李洪涛

山东酱历史文化研究

□于 林1吴 澎1陈义伦1李洪涛2

山东大地原始先民饮食具有嗜咸的特点,这为酱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需求基础。酱制食品尤其是鲁菜是酱对山东饮食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山东人在制酱、吃酱、用酱、论酱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酱文化,它反映了山东人的高超智慧、技艺和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山东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和”,基本特征是“和谐秩序、仁义诚信、开放进取、雍容大度”。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是“仁”,基本特征是“忠厚仁爱、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山东酱商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山东酱文化、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建设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酱;酱油;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山东酱文化

民间俗语说:“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充分表明,以大豆、小麦为原料制作的酱及酱油,在包括山东人民在内的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酱及酱油,不仅在山东饮食中占据着其它调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做菜“重咸、重鲜、重艳”;而且在制酱、吃酱、用酱、论酱过程中对山东人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酱文化。山东酱文化反映了山东人民的高超智慧、技艺和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很值得我们发掘、探讨、借鉴和发扬光大。

一、山东地区酱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山东大地原始先民饮食具有嗜咸的特点,这为酱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需求基础。山东人由嗜咸而喜酱,酱的流行迎合了齐鲁大地自古使然的重咸口味。《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有:“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1]山东地区早在先秦、秦汉时期,就一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纺织、煮盐、冶铁三大手工业先进,生产力水平高,这为山东饮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形成了以鲜、咸为主的山东饮食文化的风俗流派,其技艺特长是擅作酱菜,制作酱油、食醋、腌菜、酱品等。

孔子《论语·乡党》中就讲:“不得其酱不食。”[2]《礼记·内则》还对此作了比较详细记载:“食:蜗醢而菰食、雉羹。……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腶脩,蚳醢,脯羹,兔醢,糜肤,鱼醢,鱼脍,芥酱,麋腥,醢酱。”[3]由此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山东人食酱已经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十分讲究酱作为选配食品和调味品,及其与食物原料的恰当搭配。

酱制食品尤其是鲁菜是酱对山东饮食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

酱制食品的基本工艺和技法是,将原料用酱或酱油煮制。酱制食品以畜肉类、禽肉类、蛋类、水产品类、豆制品类等为主要产品,植物块茎类也是独具特色的重要产品。酱制食品种类繁多,覆盖众多餐饮食品领域。豆腐乳是山东大地盛行的一种重要酱制品。豆腐乳风味独特鲜美,质地细腻,营养丰富,既可以佐餐,也可用以烹饪,深受山东人民喜爱。《齐民要术》中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乳腐”[4]的记载。豆豉是在山东大地盛行的一种重要的酱制豆制品。豆豉既可用于调味,又可入药。《齐民要术》有制作豆豉的技法和入药治病的记载。[5]

鲁菜自宋代以来成为“北食”的代表,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鲁菜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享誉海内外。鲁菜偏于用酱,浓油赤酱是其一大特色,鲁菜许多经典代表名菜是以酱为佐料而独具风味。如:糖醋鲤鱼、九转大肠、酱焖酥鱼、德州扒鸡等,都是以酱出色,讲究色泽红润,其制作有酱香、酱汁、葱酱、糖酱、酱炯等形式。早在宋代,北方以用酱加工为特征的饮食及饮食市场就已经兴旺发达,促进了以齐鲁为代表的酱食文化的繁荣昌盛。宋人张择端(山东诸城人)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宋都汴梁十里长街两侧的饮食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元、明、清时期,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珍品,并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对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地区烹调技术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清廷御厨的烧菜有红烧、白烧,红烧,必不可缺的就是酱,北京“烤鸭”、“烤乳猪”等名菜的制作更是离不开酱这一重要佐料。

二、山东地区酱园历史状况

“酱园”又称“酱坊”,是我国历史上制造并出售酱品的作坊、商店,一般开设在城镇,是我国自先秦以下至近现代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产物。酱园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和经验把握的传统模式,规模都很小,通常是生产与销售合一型的“前店后坊”。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春秋战国、西汉初年“通邑大都,酤一岁 ,醯酱千瓨”、“糵麹盐豉千荅”[6]的描述,生动展示了二十几个世纪以前城镇酱品生产与消费需求的规模。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物中关于“盐酱四资”的记载和出土的豆豉姜实物,[7]使我们不难想象当时“酱园”业的兴隆。尽管当时还没有“酱园”这一称谓出现的历史文字记载,但是其属性与功能却是相当的。

山东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城市起源早、规模大、经济发达。山东地区早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进入初期文明古国时代,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社会的兴起,粮食有了剩余,阶层、阶级出现分化,手工业开始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到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在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城、原始城市诸方面,得以迅速发展而达到史前顶峰时期。山东地区考古已发现15座龙山文化城,说明龙山文化时期城已普遍存在。[8]历史上这种繁荣的城市经济,也会带来兴盛的“酱园”业和酱园文化。

酱园承担着城市居民对酱,以及酱油、醋、腐乳和酱菜等各种酱制品的需求,成为庶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深深依赖。“酱园”正式称谓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9]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商品经济与城市日益繁荣,形成了三大商业城市中心,即运河沿岸商业城市中心、鲁中商业城市中心和沿海商业城市中心。运河河畔商业城市有临清、济宁、聊城、张秋;鲁中商业城市有济南(历城)、临淄、周村、颜神镇(博山)、潍县;沿海商业城市有胶州、莱阳、黄县。山东地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而加速发展的城市市场的需求,酱园获得了长足发展。从鲁西南的运河之畔,经古齐地临淄,到胶东黄渤海之滨,酱园文化繁荣昌盛,穿越齐鲁大地,酱园无处不在,成为地方色彩浓郁的酱文化一大景观,形成了运河沿岸、鲁中地区、胶东半岛三大酱园文化中心。[10]

山东运河之畔城市的酱园,据统计,到清末民初,仅济宁、汶上、张秋、聊城、德州5地就有300多家,其中仅德州酱园到清末已发展到70多家。临清的“济美酱园”和济宁的“玉堂”,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并称“江北四大酱园”。鲁中商业城市酱园业十分繁荣昌盛。济南的酱园遍布城内各处,多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老字号。济南最大的酱园“远兴斋”酱园,创办于清末,当时在全市有三四家分号,生意最火时,有300多个能装500多斤酱菜的大缸。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作为港口城市,近代工业逐步兴起,产业工人不断增多,他们收入微薄,只能靠咸菜下饭,对咸菜、酱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制作酱菜的手工作坊大量诞生。1936年,青岛已发展到有“万香斋”、“同和福”、“万通”、“大兴”、“万盛”、“正泰”等字号酱园60多家,一时间花色品种增多,名产名品纷呈,青岛酱园业迎来了鼎盛时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临淄在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当时全国最发达的“通邑大都”之一,“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11]从公元前11世纪晚期,到东汉末年曹操除国,无论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工商业繁荣程度、市民文化质量,均一直雄踞全国各城市特别是工商业城市之首。齐都临淄当年“通邑大都,酤一岁 ,醯酱千瓨”、“糵麹盐豉千荅”,[12]“醯酱”的生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可观,“酱园”业十分繁荣兴盛。

临淄县志和文史资料记载,明末至清,临淄酱园业依旧十分兴盛,传承了古齐国故都的传统工艺和繁荣盛况。旧中国战乱频仍、百业凋敝,酱园业几经周折,兴衰交替。即使这样,到新中国成立前,仅辛店和城关仍有“福源永”、“永顺和”、“东泰成”、“源兴永”等老字号酱园39家。“福源永”酱园尤为著名,“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其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深受百姓欢迎,当地清朝举人王智慧曾为它写下一幅对联:“闻香须下马,知味且停车”,横批“独我一家”。[13]山东淄博巧媳妇有限公司,就是由“福源永”、“永顺和”以及39家临淄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承了齐国故都酱园传统工艺和经营理念。在酿造技术上,在继承吸收传统酿造工艺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陆续创造新工艺,研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在经营理念上,货真价实、崇尚信誉,质量过硬,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

三、山东酱文化的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

山东酱文化,不仅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山东人民饮食添滋加味,而且山东人在制酱、吃酱、用酱、论酱过程中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它对山东人的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在本文的仿真试验中,仿真迭代次数为100次,其中障碍物和信息采集点随机设定,RFID读写器的信息射频识别距离为6 m(即6 m内的RFID标签都会被读写器识别),其中取α=0.9、γ=0.9、F*=1.2、ε=0.5。

考察酱在制作和食(使)用过程中所表征出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作为糊状混合物的酱,在其物理特征上,我们可以窥视其酱文化特征。不管什么原料,混合在一起,充分融合,不分彼此,这种自然的“合”、“和”,体现了人世间“合”、“和”的“和谐”精神,讲调和、适度、折衷,折射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酱文化先于儒道文化,酱文化中这种“合”“和”自然属性,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说对儒家文化的内核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从酱及盛器酱缸的使用,也可以窥视其酱文化特征。无论是什么产品,萝卜、白菜、芥菜、牛肉、猪肉等,把它放入盛有豆酱、辣椒酱、芝麻酱、花生酱、肉酱、甜面酱……各种酱的酱缸中,久而久之,酱的味道的浸入,这些产品的酱制品就会是一个味道,这就是酱缸文化。酱缸文化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就是使得人们富有整体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价值观念。

酱作为调味品所起的作用,正是通过“调”的手段去转化五味之间、原料性味之间的各种矛盾,以求取食味之“和”。从这个理念上讲,酱文化就是一个以“和”为核心的文化。“和”,从禾、从口,表示禾穗经过人为调理,在饮食对象间形成的“和谐沟通”。这种“和谐沟通”,正是人与自然间的默契与神会,在烹调与饮食活动中的转化与感悟。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就“善和五味,淄渑之水,尝而知之”。

《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一段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侯(侯加月字旁)。”[14]这段话讲的就是“五味调和百味香”的“和”的饮食文化理论。鲁菜中的调味之“和”,体现了虽然众味杂陈、百味千料,但绝对不使菜肴的口味有所偏颇,要达到“水火相济”,不偏不倚的效果。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齐心,成其政也。”[15]《春秋左传》有:“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16]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借用齐鲁人做菜的“调和”思想,来阐明如何处理君臣之间关系的为政之道。由此可见,制作鲁菜的“调和”已经渗透到,那个时代山东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政治生活之中。为政如同饮食口味之求,总以中和不过度为要,用把醯酱作为烹调的重要佐料使用看待的道理,说明治国为政之道。这种表现在烹调技术上的“味之和”,恰恰与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相吻合。

作为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内容的“中庸之道”,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礼”与“仁”是其思想的两个基本要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礼、仁贯彻到行动上便为“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7]在齐鲁民间饮食中,“和”还体现在相互兼容揖让即为和谐。这种“和”的饮食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也就是说,象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和”一样,山东酱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和”,反映在山东饮食文化上,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饮食本身追求的是,“敦厚平和、大味至淡”的至高境界。

四、山东酱园文化、 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

历史上酱园的运行方式一般是简单再生产的维持,生意做大的寥若晨星,即便是形成相当规模的“百年老店”酱园企业。酱园生产经营的酱制品属于微利产品,经济效益主要靠生活必需、消耗量高、消费人群广大来维系。几乎所有酱园的酿造方法都是“依古炮制”,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技术上的明显差异,酱园行业成功者的法宝是四个字的公开秘密:“货真价实”。

“货真价实”也是山东鲁商的传统职业道德和普遍意义的成功之道,作为具体的经营个体来说,它又是长久的有形资本投入所换得的信誉资本积累的结果。山东大地酱园文化历史上十分兴盛的原因正是它们遵循鲁商之道。

山东鲁商除具有具体的经营技巧外,最重要的是鲁商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鲁商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所倡导的基本精神在鲁商身上表现非常突出。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山东鲁商文化深受其影响,鲁商被比喻为“左手拿《论语》,右手拿算盘”的人。成功的鲁商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把诚实经营和商品质量看得高于一切,奉行“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特别是山东鲁商非常推崇“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传统儒家经典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则把它发展为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仁政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山东鲁商做到了君子爱财,用之有度,取之有道,正己正人,成己成物,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9]

山东鲁商在这样的文化底蕴熏陶下形成了其自身的经营特点:第一,讲求商业道德,不欺诈,服务周到,对客户礼貌有加;第二,讲求质量取胜,崇尚信誉,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体现了山东人性格的淳朴、敦厚和善良;第三,讲求规范经营,对内有细致明确的经营范围,对外与客户有信义约束,完全按照约定俗成规矩行事。

正是由此,我们说山东鲁商的经营之道和商业精神的核心元素就是“仁”,其基本特征是:“忠厚仁爱、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山东酱园、酱商本身就是鲁商,所以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也是“仁”,其基本特征也同样是,“忠厚仁爱、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

五、结论和建议

1.酱及酱油在山东饮食中占据着其它调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酱制食品尤其是鲁菜是酱对山东饮食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

2.山东地区酱及酱园历史文化悠久丰厚,至少在先秦西汉时代就已繁荣昌盛。明清至近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而加速发展的城市市场的需求,山东地区酱园又获得长足发展。山东地区三大商业与城市中心,酱园文化繁荣昌盛,形成了鲁中地区(济南、临淄、周村、博山、潍县)、胶东半岛(胶州、莱阳、黄县)、运河河畔(临清、济宁、聊城)三大酱园文化中心。

3.正如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一样,山东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和”,并赋予山东饮食文化“和”的理念,其饮食本身追求的是,“敦厚平和、大味至淡”的至高境界。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和谐秩序、仁义诚信、开放进取、雍容大度”,这种文化特征反映在山东酱文化上,其基本特征也是“和谐秩序、仁义诚信、开放进取、雍容大度”。

4.“内圣外王”和以人为本的“仁政”处事原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山东酱园、酱商深受其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商业精神。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是“仁”,基本特征是“忠厚仁爱、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

5.山东酱商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握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必须紧紧围绕山东酱文化核心元素的一个“和”字和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的一个“仁”字,突出“和谐秩序、仁义诚信、开放进取、雍容大度”的山东酱文化基本特征和“忠厚仁义、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的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基本特征,以此构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2]《论语》[M].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3]《礼记》[M].载《十三经注疏》,上海书店,1980.

[4][5]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 ,2003.

[6]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中华书局,1959.

[7]包启安.酱及酱油的起源及生产技术[J].中国酿造,1982,(1):3-14.

[8]张光明,芦琳琳.海岱地区文明形成进程的考古学研究[J].管子学刊,2004,(4):70-80.

[9]赵荣光.中国酱的起源、品种、工艺与酱文化流变考述[J].饮食文化研究,2004,4:62-71.

[10]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2006:198-207.

[11][1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中华书局,1959.

[13]淄博市临淄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淄文史集粹[M].淄博:淄博市新闻出版局,1999:246.

[14]《吕氏春秋》[M].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15]《晏子春秋》[M].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16]《春秋左传》[M].载《十三经注疏》,上海书店,1980.

[17]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1959.

[18][19]陈新岗,张秀娈.山东经济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310-312.

2014-07-08

1.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2.山东巧媳妇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255000

于 林(1959- ),男,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建设;李洪涛(1960- ),男,山东巧媳妇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

K203

A

1008-8091(2014)04-0012-05

猜你喜欢
鲁商酱园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基于优秀鲁商文化传承开发高职校本课程资源研究*
新时代鲁商文化创新传播路径探析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关于2017年山东省“厚道鲁商”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旧时镇江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