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燕 运文强 陈洪华 付宏生 刘磊光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176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展开,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实践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住这个环节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人才。显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验、作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便成了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它因时间灵活,项目多样、方法独特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学科)竞赛,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
职业技能(学科)竞赛是高职学生掌握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长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平台。学校通过竞赛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通过竞赛,实行产教结合,引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2008年,由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11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隆重举行,至2013年已连续举办了6届。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最广、规格最高的技能性大赛,因此被誉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正在形成。
我校《技能(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用)》规定,校级竞赛要实现“人人参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人才选拔”三个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学校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竞赛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一院一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常态技能竞赛模式,教师把技能竞赛项目转换成开放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作为一种常态的教学组织形式展开,学生广泛参加竞赛,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进实训室、下车间,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校连年在全国技能竞赛中保持领先水平(见表1)。
表1 2009~2013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参加全国技能竞赛成绩
2010年,我校学生在有3 000多个代表队参加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实践表明,职业技能(学科)竞赛是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的一项本科(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资助计划,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高职)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高职)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计划的实施原则是:
(1)兴趣驱动。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
(2)自主实践。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项目方案、自主完成项目方案、自主管理项目方案。
(3)重在过程。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学生是计划项目的主体。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学生自主设计项目方案、自主完成项目方案、自主管理项目方案。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北京市教委负责项目的监督申报及批准立项。学校负责组织项目评审、申报和管理。大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名义向学校申请项目,并接受学校的管理。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等文件,不断加强立项、过程管理与验收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自2009年以来,我校共资助187个计划项目,共有729名学生在338名教师的指导下参加项目研究。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带动我校学生在高职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项目的实施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推广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了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表2 2009~2013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项目统计
创新引领未来,创业成就梦想,希望有更多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中来,努力学习、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服务性的等活动。第一课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第二课堂则发展人才的特长,解决特殊的、个性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最佳结构,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使事物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起着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作用,共同组成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和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广大高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实现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提高,从整体要求到个性塑造三个方面的转变。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校主导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展现我校“作风扎实、勇于创新、厚德立身、技能突出”的育人理念及“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办学理念。
我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第二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开发了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其中包括文学社、绘画社、舞蹈社、动漫社等。有些社团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有些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运作。第二课堂以其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有益地补充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就要不断拓宽思路,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接触专业、接触社会乃至学会做人的一次实践之旅。广泛、深入的课外实践活动一定会极大地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胡远萍.关于学习型社会中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9.
[2] 柳秉毅,徐锦康.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8-41.
[3] 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12):1.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0-42.
[6] 何庆,谈衡.机械制造“双能型”特色人才培养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89-92.
[7] 李俊彬,王敏军.浅析职场新形势下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福建论坛,2008(6):226-228.
[8] 王莉,董春利.以“教学工厂”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组织变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3):161-163.
[9] 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2):36-37.
[10] 韦健涛.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