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梅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地感知和理解的活动,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说:“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处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化的短语,其数量繁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比起一般的词语具有更显著的长处:言简意赅,结构严谨,凝练含蓄,富于哲理性而又鲜明生动,表现力强。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
一、美读感染,整体把握,触发语感
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的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起,在多个单元练习后面都安排了“诵读与积累”这一版块。这一版块大多以成语为主,这些成语的编排或是描摹自然风景的,或是形容人物高风亮节的,或是涵盖前一单元课文内容的……它们以内在密切的联系组成了一篇篇小韵文。例如,五年级下册练习2中安排的“风流潇洒、气宇轩昂、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落落大方、处之泰然、习以为常”等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的仪表神态的。课本中将每两个成语排成一行,而每行的第二个成语均以同样的韵脚收尾(昂、方、光、堂、方、常),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停顿的安排、重音的处理、速度的调控、语调的把握等方面读出韵味来,“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语感。
在这个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融入自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情后,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这是眼、口、心、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吟咏诵读韵文的过程中,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让学生直接迅速地感知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整体上领悟、感受到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直觉入手,想象画面,体会语感
直觉是语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如课堂上提到“品位”一词,学生虽不能准确说出它的解释,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个词能形容“人的穿着打扮”。 夏丏尊先生认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趣。见到‘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来吧。”
学生初识一个成语,就会根据生活经验立即做出自己的判断。特别是描摹自然风景一类的成语,学生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如“草长莺飞”一词,学生的眼前就会出现绿草如茵,绿柳成荫,黄莺在柳枝间穿梭鸣唱的画面。此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想象,如绿地上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蝴蝶在翩翩起舞,柳枝垂入水中随风轻轻飘荡,湖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随着画面内容的丰富,学生渐渐从这个词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春天的勃勃生机、人生的希望等更多的意蕴,语感也渐渐敏锐起来。
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的加工改造,“转换”成了生动的“图像”材料,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与领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联系语境,了解韵味,领悟语感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语感具有“语味感”,而言语主体对言语客体语言韵味的把握就构成了“语味感”。一个言语成品是亲切动人、幽默诙谐,还是弦外有音、褒贬抑扬,体现出的都是这种韵味。词语从感情色彩角度可划分为褒、中、贬三类,这也正是言语客体的韵味。
成语是由词语形成的固定短语,在使用过程中当然也会附着上某种感情色彩。成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一般只能用于和该词感情色彩一致的语境,即褒义成语要用于褒义语境,贬义成语要用于贬义语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郑成功》一课的课后练习3所列的几个成语“慷慨激昂、横行霸道、喜出望外、惊恐万状、载歌载舞、负隅顽抗”就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慷慨激昂”描写了郑成功对荷兰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恨以及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载歌载舞”写出了台湾人民在收复台湾后的激动兴奋。这两个词是褒义词。“横行霸道、负隅顽抗”刻画了荷兰侵略者的嚣张和狼狈相,是贬义词。而“惊恐万状、喜出望外”这两个中性词,一个表现了侵略者的害怕,一个则表现了台湾人民的高兴。学生很容易混淆它们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另一个语境中,让学生区分词义,从而得到准确的解释,明白这两个词写了人的“怕”和“喜”两种情感,是中性词。
言语主体在言语过程中对言语客体韵味的把握程度决定其对语境的体味和共鸣程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体的语境就是成事的利器,有助于学生对成语韵味的把握,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四、创意表演,情境再现,习得语感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语感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专注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在语言学的领域里,别有天地。”作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表演,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过程中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些成语来源于故事,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等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本身就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情节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表演的欲望。教师可以给出几个有关联的成语,让学生们自己编剧本,进行表演。学生们会自己编台词、想动作。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把自己对成语的理解、领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情感全部贯穿于表演中。这样一个过程,是语言发展和言语生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力就越强。所以,我们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就能达到增强语感的效果。
语感是一种能力,只能在言语实践中通过主体的积累、建构才能形成。我们要多领域、多渠道、多视角地开展语感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