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缺失的原因探究

2014-04-03 01:50杨晓洁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中职语文

杨晓洁

摘 要:本文分析指出中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中职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施教薄弱和现有课程资源的单一性、局限性三个角度探究当前中职语文课堂中实践活动缺失的原因,企图能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近年来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以教材为依托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它重在开放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

一、中职语文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职生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群体,和高中生一样正值青春年少,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身上也存在非常大的潜行的上进心;同时,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是考试的失败者,他们缺乏自信和关爱。虽然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自身素质相对较低,有时表现出厌学、懒惰、自卑、兴趣偏颇、逆反等,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乐于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对外界社会如新闻、时事的敏感性强。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不再喜欢初中阶段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在接受高一层次教育时能够得到除书本以外的更多实用知识;他们喜欢多变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形式,愉快地接受教育。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更注重专业技术性,强调实践技能,学生也希望拥有一技或多技之长,对获取技能寄予较高的期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门人文教育学科,应当做的就是努力让他们体验成功、重拾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创设种种教学情境,以课堂教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以教材的艺术去感染学生,让中职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创设大大小小的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

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特性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选方式。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允许最大限度游离于教材,又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它或许不能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推广,因为普通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中考、高考的测评,作为三大主要科目之一的语文课,尽管师生异口同声要求“在活动提高兴趣”“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但他们实在“动不起来”。然而,对中职学生如果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他们,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在他们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加上更沉重的阴影。所以,语文实践活动对中职语文课堂的渗透是科学合理的,这与中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学习特性是一致的。

二、中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缺失的原因探究

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呼唤现代技术,急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专业技能、创新意识,能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人才。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职业中学应该把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中职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真正重视并推广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将以考试成绩与综合评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技能,才能极大调动各类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但是,在中职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实践活动却难觅芳踪,因为它被错误地当作是一种实践能力,更被误认为是一种综合能力,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恰切的运用,丧失了其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的实际意义。笔者通过调查反思发现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特别薄弱,语文能力参差不齐,词句积累严重匿乏,错别字成堆,阅读能力低下,表达起来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对通感、移就、对偶等修辞方式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方法知之甚少,作文更成了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另外,该群体大多数人的学习意志力和自主性都远远比不上同龄高中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中早已养成种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的他们进入职校的目的是学习一技之长,他们更多关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语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大不够。

(二)教师施教策略的薄弱和课堂意识的模糊

1.教师施教策略的薄弱

(1)不重视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无形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教育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唯“分数”马首是瞻,哪怕是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学校,许多老师也在大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形成固定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是否被学生掌握,而检验的方法无一例外地采用书面作业和考试的形式来反馈。换句话说,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偏重于教学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这样一来,必要的、富有感情的诵读活动,激烈的、富有激情的讨论环节统统销声匿迹。

(2)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现象已很少看到,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中职学生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种“问题课堂”,他们有的“顺口接上”,有的仓促地回答问题,有的干脆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往往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引入自己早已设好的“圈套”,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课堂有时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而实质上学生真的思考了吗,表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

(3)自身缺乏理论指导和认识

教学,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群人”的活动,老师们已经习惯于让这群人“静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步调一致地听讲,或者练习。这种整齐划一的情形显然不是教学的最佳组织形式,但教师们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困难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课堂组织方式的多样化缺乏比较系统的思考和了解;其二是在不同组织方式的具体“操作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在种种困难面前,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课改的呼唤中理解并学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呢?教师群体自身缺乏进修学习,研讨交流的机会,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中职语文教师课程意识模糊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通俗地讲,就是在学校活动中,教师要做什么、怎么做、达成什么目标的意识。课程意识的确立,意味着教师应关注的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从整体上关注课程的价值、意义、目标以及实施。

传统的教学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了接受知识的过程、训练技能的过程、落实“考点”的过程。事实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不应是语文学习目标的全部。语文教师,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和谐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研制开发体制一直是中央集权模式,课程决策、开发、设计等方面的权力都在课程专家控制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和消费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他们的权力仅仅局限在“如何教”这样的技术性环节,至于“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得怎么样”等理性层面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也无暇去思考。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无条件地做教科书内容的“搬运工”,似乎成了教师的分内之责。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能也无法参与教学课程的其他环节。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角色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从新课程理念上来说,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研究者、编制者、创造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管理者。目前中职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参与课程管理,但更多意义上是在从事微观的课堂教学管理和成绩管理,而宏观上的课程管理的任务则由教育行政领导或有关专家担任,教师只是执行者。这也是束缚中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一大原因。

(三)现有课程资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标准是:“教学内容要具有完整性,反映社会对科学、生产、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本方向;教学内容诸成分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可能性标准;符合规定的、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时间;符合这一领域的国际经验;符合当前学校的教学物质基础的可能性。”由此看来,中职的语文教学内容离最优化还有较长的距离。

教材作为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翻开中职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编写理念陈旧,以知识传承为主,所选篇章与普通高中区别不大,连课后练习也基本相同,这无疑是不适合中职生的。第二,教材过分统一,忽视各专业的整合,造成了中职语文课毫无特色的大而统的局面,无法引起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编排模式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显得力不从心。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当务之急是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按照学科的性质和教学任务,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环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少理论说教,多动手动脑,注重与专业的结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中职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益聪.中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J].交通职业教育,2005(2).

[2]史晖.新课程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4(24).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中职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