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 要] 本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引导、诱发学生主动参与为依托,探讨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学生兴趣; 教学; 初中数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纵观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首先考虑的是教师和数学教材的关系,然后才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衡仍是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突出的情况,笔者提出了“教师引导型、学生主体型”的教学模式,意在“还课堂于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根本途径.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然而然会积极性高涨,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 经常引用数学故事
故事凭借精彩的情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数字故事经常性地运用,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学习“多边形”时,教师可以借以下故事来开展教学: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如果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过棱就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 这是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自此以后,那种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麦比乌斯带. 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不仅能自己动脑筋、动手操作,还能学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将图片、动画、图像、声音等要素融入课堂,将学生从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课堂呈现出多姿多彩、动静结合的特点,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摒弃传统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的情绪. 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比如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的图片作为背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身心得到愉悦. 声音的运用,可以瞬间使学生从疲劳的状态中恢复过来,重新被吸引. 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Flash动画,化静为动的教学方法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在多媒体的运用中,教师还需要选定一定的主题. 笔者认为,在抛物线的绘制、反函数的绘制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将点的轨迹采用动画的效果表述出来,将对称轴的对称关系用多媒体动画表现出来,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对于某些动态变化的题目,也可以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如下面一道题.
例题1?摇 已知二次函数y=x2-3,-5≤x≤6,点P为函数图象上一点,求点P到直线l:y=2x-12的距离的取值范围.
此题的解决过程需要配合图形的变换,其中点P为动点,点P的变化决定了其到直线l的距离的取值范围. 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通过flash动画,将P点的变动制作为动画,学生观看完动画后,会对此题有直观的认识,并能对其中的特殊点进行有效判断. 教师以此为引导,让学生自己来解答,往往比教师在黑板上唱独角戏的效果好得多.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做练习,利用学生好奇的心思来引导学生,让其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该类题的理解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和内驱力,所以我们应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只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并进行引导,让学生自愿学习,学生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另外,利用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能为“教师引导型、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做好充足的铺垫和准备.
■ 加强引导,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淡化权威色彩和主导性功能,增强引导性作用,从而实现由“园丁”向“导游”这一角色的转变. 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教”与“学”两个主体在一条线上;二是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有效地培养数学精神.
1. 强化问题的引导作用
问题的设置是诱发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最直接方法,但需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所选的题目是否具有探索价值. 从所设问题的内容来看,首先要体现探索性的特点,即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或深入思考. 其次,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要为了“问问题而设问题”,要使学生能从题目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或领悟,或为接下来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另外,问题要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要多方面地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下面的例题.
例题2?摇 已知二次函数y=x2-(m+1)x+m的图象交x轴于A(x■,0),B(x■,0)两点,交y轴正半轴于点C,且x■+x■=10. 问:是否存在过点D0,■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M和点N,与x轴交于点E,使得点M,N关于点E对称?若存在,求出直线MN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存在探索型问题,学生单靠眼睛观察是得不到结论的,因此就要通过动手来寻找答案.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而且能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滚打摸索”,不仅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还能完善思维,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 积极引导讨论
讨论是构建“教师引导型、学生主体型”课堂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课堂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避免教学陷入形式化和僵硬化. 课堂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某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特别是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之中,其往往具有多个答案,具体的解题思路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 而通过讨论,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完善解题方法,使数学更具周密性,比如下面的例题.
例题3?摇 平面上一点到圆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分别是6和2,求圆的直径.
这道例题表面看上去非常简单,这也就强化了学生的“轻敌”心理,从而轻易地得出答案4. 实际上,这道题有两个答案,学生只考虑到了其中的一种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这一类题目中,往往很容易犯错误.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不仅能营造热烈的氛围,而且他们的思想会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能有效地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弥补由于考虑不周而导致的漏解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指导,特别是当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技巧,不能直白地告诉学生答案.
■ 强化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输入. 这种忽视学生发展的知识输入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教”与“学”两大主体被割裂开来,课堂效率十分低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提供师生双方交流的平台和媒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能够快速地在教学计划中作出调整.
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邀请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上台来做“小老师”,并根据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做出点评,对于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并授予“优秀小老师”的称号. 教师也可以建立师生互评机制,学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上教师没有讲清楚的地方或者教学上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到平时的成绩中,也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到办公室,就最近学习情况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竞赛、辩论、课堂小游戏等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当然,除了学生小组间的辩论、课堂小游戏之外,还可以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游戏中. 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有效地淡化教师的权威性色彩,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地构建学生自己的课堂.
■ 结束语
素质教育使学生和教师有了全新的角色定位,它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强化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教师引导型、学生主体型”教育模式的提出不仅适应了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更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引导,能使学生对数学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