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进程中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初探

2014-04-02 05:32颜廷峰张杰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风险商业银行

颜廷峰 张杰

摘 要: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进程中,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出现了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从搜集到的数据分析说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资源集中的现象,然后进一步分析出信贷集中的形成原因以及信贷集中带来不利影响。进而提出缓解建议,防止我国的商业银行发生过于集中风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创新驱动;信贷集中;商业银行;风险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94-02

一、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

1.商业银行信贷对象的集中

从信贷投放对象的角度看,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较大型、小微企业稳定。2012年四季度末,大型、中型、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8.6%、15.6%、16.6%,增速分别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8%和1%,参考过去六个季度的增速变化趋势,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较大型、小微企业更加稳定,信贷资金配置不均的问题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整体上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总量远超过小型企业。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不仅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还集中在客户上,这一现象可以有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最大比例≤10%)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最大比例≤50%)两个指标来反映。从2010年至2012年相关数据来看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都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较高,存在信贷资金集中问题。

2.信贷资金向行业的集中

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信贷资金的风险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时,总是把贷款投放在某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从行业分布看,2012年新增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6.5%)、制造业(占比22.9%)及个人贷款(占比20.4%),三大领域新增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9.8%。但是对于经济薄弱行业、产业,如“三农”、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信贷资源投入十分不足,资源配置状态很不均衡。

3.信贷管理权限的集中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商业银行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逐渐使用集权式的信贷管理办法,加快信贷网点撤并的步伐。第二,贷款权与审批权的集中。集权式的信贷管理办法,使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地集中在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分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没有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审批权,只有金额很小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甚至没有。

4.信贷向经济发达区域的集中

当前,商业银行通过撤并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机构网点,将经营资金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重点支持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从2008年至2012年数据来看,虽然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每年投放在东、中部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西部、东北部这些欠发达地区只有少量的贷款资源。

5.信贷期限的集中

从信贷期限来看,新增加的贷款有长期贷款逐渐地向短期贷款趋势转变,但是中长期信贷资金仍占有较高的比重。2011年之前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和总贷款余额曲线基本保持一致的上升趋势,而短期贷款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信贷期限逐步向中长期集中。其中从2009至2010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差距最大,信贷集中的趋势更明显。从2011年以来中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比例的差距越来越小,期限结构的集中程度有了一定的缓解。

(二)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国家为拉动经济增长采取增加内需的宏观政策,使得巨额资金投向电信、交通、城建等基础产业和设施项目,导致资金在行业的集中。

2.商业银行集约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理念导致了信贷集中趋势。在经济转轨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开始以市场为向导,进行改革,综合考虑收益性、风险性以及流动性的经营原则下,推行集约化的经营方针,使贷款资金出现集中现象。

3.现行的贷款管理方法导致了信贷集中趋势。首先,小企业在信用等级评级过程中很难达到标准,所以在信贷审核中会受到阻碍。其次,各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以及严格的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高于激励,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中小企业贷款项目时非常谨慎。

二、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信贷集中引致的银行风险

1.信贷集中加大银行业的危机风险。银行间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竞相地将信贷资源发放给优质企业,使企业因容易获得贷款而不能充分利用资源,造成资金的积压,而银行又不能及时地收回贷款,形成了恶性循环。

2.银行不能合理监控企业资金的运用渠道,增加其风险。各银行间为获得优质客户,引发恶意竞争,比如有些银行会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等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措施,放松对企业风险的警惕,增加了银行业的风险。

(二)信贷集中引致的贷款需求者的风险

1.对优势企业来说: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可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的资金往往会降低贷款的边际效用值,从而降低借款者的还债能力。较多的贷款资金使得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受到经济环境的冲击就会引发企业财务风险,而银行业停止贷款的发放使得银行资金链的断裂,引发企业破产的风险。

2.对弱势贷款需求者来说:因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不能够抵押担保,很难满足银行的授信放贷条件;加上商业银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责任大于激励,银行都倾向于向大企业放贷;因为上述的信贷歧视,使弱势贷款需求者很难从银行借到资金,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信贷集中引致的社会风险

1.导致行业泡沫。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在少数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某些企业、行业的非理性扩展,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房地产行业。

2.给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阻碍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经济主体主要通过银行解决其融资需求,这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传导。而银行将信贷资金集中的决策行为可能会脱离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失败。

三、规避信贷集中风险的建议

(一)中央银行要加强政策窗口指导的作用

中央银行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投放和配置信贷资金,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信贷政策的实施。人民银行要及时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预报并且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对单一客户、单一地区的信贷比例做出严格的限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优势明显、管理规范、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二)调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以及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调整方面,应该适当调整信贷政策,坚持“抓大不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主要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对于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改革商业银行中重责任、轻激励的制度和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与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制度。

(三)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促进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其发行的门槛,增加多种融资方式,完善和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另外,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和引导,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运作机制,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尽力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四)加强信用建设,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经济转轨背景下,社会经济逐渐市场化,各地区为引入商业性资金投入,应积极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政府部门要树立保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引导和保护本地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提高相关部门对金融债权的维护意识。其次,加强信用法律制度,为改善金融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另外,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宣传和教育信用观念,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应通过实行利率差别化、降低准备金利率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颜廷峰.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衡量指标体系优化设计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

[2]樊志刚,何崇阳.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3(5).

[3]赵惠敏.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5(12).

[4]江曙霞,罗杰,黄君慈.信贷集中与扩张、软预算约束竞争和银行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