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祥通 许永华
高考命题万众瞩目、影响深远,尤其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由于参试人数众多,考生遍布于全国近二十个省份,加之“中央”命题对“地方”命题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其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目前,我国高考命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每一年都会有一些“问题试题”呈现在考生面前。这些“问题”或表现在试题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方面,或表现在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方面;或源自于试题的设计环节,或源自于表达环节。〔1〕本文以2010~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中生物试题为案例,运用单题分析的方法,从试题的信息呈现、问题设计和题意表达三个维度,对试题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类和诊断分析,给出了相应修改建议,并对各类命题失误指出了预防对策,以期对广大中学师生科学、合理地使用往年高考试题有所帮助,对高考命题人今后编写出更多合格、优质的高考试题有所启发。
材料选取是高考命题的起点,直接影响和决定后续工作的开展。无论是试题材料选自于中学教材、大学教材,还是选自于科技论文等,选取后的处理则是决定试题成败的关键环节。笔者研究发现,部分全国卷生物试题存在着给出的解题信息不充分或提供的试题信息无效、冗余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试题的质量和考试的效度。
案例1:2011年32题第(2)小题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问题诊断】题干中没给出植物的名称,只是用“某植物”加以限定。对于一种具体植物物种,其花色遗传受几对等位基因控制是客观、具体的,题干中所给的3个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用来让学生推导其花色遗传受几对基因控制的。“本实验中”对于“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来说,是一个不起任何作用的无效限定。
【失误修正】将第(2)小题修改为: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该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或修改为:该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试题信息不充分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获取信息能力是生物高考的一项重要能力。高考试题要全面考查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试题信息必须完整、充分、合理。如果所给信息,包括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残缺不全或含糊不清,必然导致考生对试题的考查意图出现错误的判断,导致不能通过考试准确地反映出考生实际拥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
案例2:2013年第31题
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 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答案:(1)AABBCCDDEEFFGGHH(答案符合即可)aaBBCCDDEEFFGGHH (答案符合即可);(2)①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五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②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五个白花品系之一。
【问题诊断】本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对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找出确定新的隐性基因突变的方法。基本的解题策略是: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根据遗传学基本定律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规范地书写答案。
本题总分12分,抽样统计难度为0.130,平均得分不足2分,〔2〕可以称得上是全国卷新课标高考以来最难的一道生物试题。造成学生答题失分的原因当然不排除有:(1)试题能力要求高,是对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全方位考查;(2)花色控制基因达8对之多,不少学生做题时产生了畏难情绪;(3)本题的第(2)小题,是个基因等位性检测问题,学生从未见过此种题型,试题难度也就自然提高。但不可否认,试题没有给足必要的解题信息也是造成本题学生失分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由题目所给信息,并不能作出紫花品系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的推断。由于试题信息不完整,在第一个留空就让考生 “卡壳”,后面的问题即使不难,也会在学生解题的犹豫不决中使“难度值”变小。
【修正方案】笔者认为,所给信息不完整已经构成了原试题的一大“硬伤”,也是造成试题难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必然会对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试题还存在题干中“自交”误用使动语态、第(2)小题括号中解释信息重复等问题。可通过以下修正使试题更加完善:
某种植物花的紫色和白色受8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D和d,E和e,F和f,G和g,H和h)控制,8对基因中任意一对隐性纯合都会使花色表现为白色。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这5个白花品系与原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该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试题必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目标、情境材料和设问。〔3〕情境化的试题有利于甄别与选拔,有利于指导中学生物学教学方向。这就要求试题命制时情景设置必须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刺激并引发考生的行为反应;试题命制应提供给考生以充分、完整的有效解题信息。
如何做到试题信息完整、充分、合理和有效?命题时可以从以下3个步骤着手突破:步骤1,根据题目答案进行逆向逻辑推导,列出解题所需的全部必要条件。步骤2,检查命制出的试题已经提供了哪些必要信息。步骤3,依据写出试题答案所需的信息和试题已经提供信息的差异,删除无效信息,补充所缺必要信息。〔4〕如案例1在题干中补充“8对基因中任意一对隐性纯合都会使花色表现为白色”这一信息。
高考试题在用词谴句、标点使用、语句组织等方面出现的诸多不合理表述问题,都会使学生在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和准确定位知识等方面遇到障碍,导致测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5〕纵观近四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在试题表述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并不少,主要表现在用词不当、成分缺失、句式粘连或杂糅、表述缺乏条理性等方面。
所谓句子粘连,指一句话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后一句话硬往前一句上粘。其实,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应当按两句话进行表述。〔6〕
案例3:2012年第29题题干
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诊断】“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萌发”虽为一词,但实为“让种子萌发”这一个完整句子。原试题将两个相对独立、意思完整的句子粘连在一起,造成语病。从句子中的动词角度看,“置于”、“取”的动作发出者为省略了的人(研究者),而这两个动词之间的“萌发”动作则由种子发出,如此表述,造成表意混乱——“萌发”动作由人发出。
其次,“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表述成一个条件句式,前句中出现“若”字,但后句去没出现“则”字,形成语病。从逻辑分析的角度看,前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并不是“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的条件,而是如何回答问题的补充信息:因为无论考虑不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只来源于胚乳,学生都是应该回答问题的。
【修正方案】对于句子粘连语病,正确的表述或修改方法是:用加逗号或句号的办法把头一句话的多余部分分离出来,并补上所缺的词语(如果缺少的话),使之成为另一句话,如对2012年第29题题干,可进行如下修改:
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于“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这一条件,应做解题方法提示处理,修改为“按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部来源于胚乳进行计算”,并将该提示置于第(3)小题后。
成分残缺,指句子里缺少某个必要的成分,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以及其他成分残缺。在高考试题表述失误中,最常见的成分残缺情形是主语残缺。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句子是没有主语的,也不必要有主语,这些句子叫做无主语句,无主语句常见于存在句、泛指句和祈使句。另有一些句子,其主语可以按一定的省略主语的方式予以省略,这些句子叫做省主语句,常见的主语省略方式有如下4种:主承前主、主语蒙后、主承主定和主承主宾。对于实验报告或高考实验试题,还可采取“自述省主”的方式,把“笔者”、“本文”或“科研人员”等省去,但应以不引起误解为前提。无主语句和省主语句虽然没有主语,但它们是规范的句子。除此而外,该有主语而没有主语的句子就是主语残缺病句。
案例4:2013年第40题题干
资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问题诊断】“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与“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之间虽然用逗号隔开,但实为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兔子,前句主语是兔,后句主语是科学家。但紧跟“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之后却是“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但原试题在“成功”之前并没有给出“兔乙”这一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将题意表达为科学家产出兔甲的后代!此外,整段表述还存在一逗到底的语病。
【修正方案】最为简捷的修改方法是将“产出”一词改为“培育出”。当然也可以进行如下修改:资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兔乙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案例5:2013年30题第(4)小题
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
【问题诊断】主语“血糖浓度”与谓语“增加”存在主谓搭配不当问题。主谓或动宾搭配不当,在全国卷试题中屡屡出现,如2011年第31题中“野兔种内竞争强度增加”,2013年第5题A选项中 “迁入率增加”等等,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试题命制中存在的思维混乱与不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
【修正方案】对症下药,将“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改为“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升高”,将“竞争强度增加”改为“竞争强度变大”,将“迁入率增加”改为“迁入率增大”。
作为纸笔测试,高考试题中每个词语的使用都要精确,每一个标点都要规范,要促使考生产生趋同思维。
案例5:2013年第31题题干
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问题诊断】“自交”的动作执行者应为“白花植株”,不可能是“某同学”。本题题干“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这一表述,误把“某同学”当人“自交”主语,该“白花植株”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自交”了。
【修正方案】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该植株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案例6:2012年第30题题干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诊断】题干中“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一句,旨在告诉说明肺牵张反射的重要性,不是试题的关键信息。“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旨在指引考生做题时的观察方向。“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一句直到补充肺牵张反射信息的作用。后面一句“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在上一句的句号之后出现,让人不知与前面所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此句意欲表达肺牵张反射的概念?是的话为什么不紧随“肺牵张反射”这一术语之后加以说明,倘若不是,这一句话出现在此处又意欲表达什么内容?笔者认为,本题题干内容并不算复杂,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句子,但在表述上存在着东一句西一句的混乱现象。可通过如下修正加以理顺。
【修正方案】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深吸气后肺扩张,位于肺中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请结合图(a)肺牵张反射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试题除具有应有的甄别、选拔功能外,还兼有学习和教育功能。基于对试题教育功能的考虑,高考命制应不失时机地对考生进行知识传播和认知提升的教育。这一命题原则要求,试题表述必须清晰、条理,既要符合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又要符合考生年龄特点与心智状况。
案例7:2011年30题第(2)小题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2)B,浆,记忆,特异性
【问题诊断】在本小题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意在介绍初次免疫情况,后面又说B细胞(实际为浆细胞,原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可以”产生抗体——起到的不是补充说明的作用,而是增加新知识介绍的作用,再后又回到的二次免疫的介绍上:前后两个内容的介绍之间插入抗体分泌的介绍存在顺序颠倒问题。
【修正方案】将题干中的第二句调整为补充说明的表述方式,并修正试题中科学性失误:
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上述过程中,抗体由________细胞产生,该细胞是由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2)浆,B,记忆,特异性
生物试题使用的文字量明显多于物理、化学试题,理科命题人员汉语言功底相对薄弱,加之高考命题时往往重问题设计而轻语言表述,是造成多种试题表述题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语言的准确性是试题优良风格的基础。试题表述语句流畅、文理通顺,能恰如其分地表述命题人的本意,既是试题命题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命题的最高要求。“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如何在命题时做到遣词确切、行文简洁,有效规避生物高考命题中的“言多必失”问题?笔者认为,应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首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试题表述在高考命题中的重要性,在选拔命题人员时要把具有良好的汉语言修养作为重要标准。
其次,命题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常出现的遣词用句问题。试题表述不仅要追求词语用得对,而且要追求用得准确、贴切。如增大、增加等近义词的细微区别,某些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以及能否用于被动句子等问题。在句式选用上,宜多使用陈述句式、肯定句、主动句,少使用疑问句、否定句和被动句;长句的优势是精确、细致、表意严密,短句则显得明快、简洁、利落,试题表述宜多使用短句,这也是避免试题表述语病产生的重要途径。但通题都是短句,常给人以机械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如果在多个短句之中偶尔插入少些长句,长短句搭配使用,则会使人在错落有致、抑扬起伏的试题阅读中眼前一亮、兴致顿生。
再次,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命题人员表述每一句话,须充分考虑这一表述是否来自于平时教学或研究中某一具体语言环境,而在试题中这一具体语言环境有无必要以及是否已经交待,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
最后,一定要加强对试题表述的检查和修正工作。有效的方法有:(1)口读感觉法——口读几遍,感觉试题表述是否有不顺口的地方。(2)成分分析法——紧缩句子,找出主干(主语、谓语和宾语),检查是否存在句子成分不全或搭配不当等问题,然后理清枝叶(定语、状语和补语),检查枝叶与主干搭配是否存在语法问题。因为,要判断某一试题是否有表述问题,光凭语感有时是靠不住的,必须依赖于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规则。用这些规则来辨析语病,就能发现更多问题,进而纠正错误。(3)人员交换法——除表述人自我把关外,由其他人员对试题表述进行多维度的检查。(4)文不厌修,对检查出的存在语病的表述进行修改调整,这种修改调整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由检查到修改再到检查的循环过程,直到合格为至。
全国高考生物试题的问题设计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考试题涉及到的生物学事件必须是真实的,涉及到实验现象通过重复实验依然可以再次呈现;试题所描述的生命过程须客观存在,试题所提供各项数据须有可靠出处;试题命制忌仅仅根据命题需要而凭空想象实验结果或数据,或杜撰、捏造某些生命现象或生命过程或其它科学事实。
案例8:2012全国卷第31题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________,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________性基因突变为_______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_________,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_________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
(1)1∶1;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1∶1;毛色正常
【问题诊断】本题旨在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设问主要集中在探究实验中的“结果预测和结论形成”上。在毛色异常雄鼠由基因突变引起时,用该毛色异常雄鼠(基因型可记作Aa)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aa)交配,后代有Aa、aa两种表现型,理论比为1∶1,但在杂交实验结果中出现该比值须建立在后代数量足够多这一基础之上。虽然鼠每窝产子数量在哺乳动物中是比较多的,但也远远不能达到“足量”要求。我们不妨做出这样假设,鼠每窝产子数目为10,雌、雄数量各为5只,则在上述杂交实验中,1个具体的窝10只子代,5只毛色正常、5只毛色异常的概率=〔(10!)/(5!?5!)〕/(1/2)5(1/2)5=0.246;〔7〕而5窝中每窝子代均为5只毛色正常、5只毛色异常的概率=(0.246)5=0.001,已经小到几乎不可能发生的程度。但本题却把这种几乎不能发生的实验结果当作必然发生,表述为“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1”,犯下了在数学上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这种科学性错误,当然也属假想生物学事实这一大类。
在毛色异常雄鼠是由杂合子“自交”因性状分离而产生时,用该毛色异常雄(基因型记作aa)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AA或Aa)交配,如果参与杂交的雌鼠基因型为AA,则产生的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正常鼠,这一情形,原试题设计是正确的;但如果参与杂交的雌鼠基因型为Aa,则产生的同一窝子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1的概率,同样也只有0.246,而不是1,原试题设计也是错误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有理由认为,关于本题涉及的杂合子侧交实验,命题人根本没有做过,而且也没阅读过他人已经做过的文献报导,实验数据完全来自根据遗传学原理进行的自我杜撰。
【修正方案】一是杂交后代各窝表现型的数量进行合并处理,二是将比值1∶1的表述进行模糊处理。修正如下:
(1)如果每窝子代中均有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多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总数与毛色正常鼠总数________,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________性基因突变为_______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_________,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_________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1)基本相等(或比例接近1∶1);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2)既有毛色异常鼠又有毛色正常鼠;毛色正常
案例9:2012年第32题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略。
答案:(1) 略;(2)群落;(3)略
【问题诊断】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全部种群的集合,即群落由该地域内全部的生物个体组成。由题干中“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可知,该草原除了草、鹿、兔、狼、狐外,还生活着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因此,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能包含草原全部生物,这些生物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
【修正方案】在“微生物”后加一个“等”字即可。
案例10:2013年第32题(1)小题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答案:(1)次生;土壤
【问题诊断】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也还得到保留”是个客观事实,但试题把这两点归结为该“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犯有科学性错误。因为在初生演替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已被完全破坏,群落演替也仍能得以发生。笔者认为,题干中提到的上述两个事实,并不是该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得以恢复的原因,而是得以较快恢复的原因。
【修正方案】将“恢复”修改为“较快恢复”。
案例10:2013年甲卷第40题
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_____酶和_____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____,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_________组织,然后经过________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种培育技术称为_________。
(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这处杂交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_________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答案:(1)纤维素酶、果胶酶、原生质体、愈伤、再分化(分化)、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2)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3)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
【问题诊断】本题15分,共设问9空,其中,第(2)小题两空皆考查必修内容,第(1)小题的前两空也可以认为考查的是必修内容;从分值比重上看,考查必修内容的分值已经过半。自2007年新课标高考以来,全国卷(2007~2009年称为宁夏卷)每年都设置一个《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的选做题,分值为15分,但每年此题的问题设计都有一定比重的必修内容,而且这一比重有时还很大,如2008年共设14空,7空考必修,2009年共设11空,5空考必修,2011年共设8空,5空考必修。
【修正方案】根据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要求,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内容出选做题,分值均为15分。因此,选做题命制时,应把握好命题的重心,除为考查选修之必要,应尽可能减少或不出现对必修内容的考查。
1.关于实验数据的获得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目标。以具体的生物学实验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可以有效地刺激考生的应答动机,通过考生应答情况,科学地反映出他们的信息处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水平能力状况。同时,对于同一生物学问题(或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或探究,因而可以有效地规避高考命题中的“撞题”尴尬,既可避免试题编制只在试题“纯技巧”边缘挣扎,又可避免在试题编制中“题型互变”中打转。
命制生物实验试题,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支撑。实验数据的获得,无非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亲自实验,搜集并整理获得,二是从专业的大学、研究生教材或权威的科技论文等资料中查取。
命题时在确定了测量目标之后,就要进一步选取材料背景。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背景进行处理和问题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试题材料是否含有相关的实验数据,能否实现试题测量目标。笔者认为,如果初步选取的材料缺少必要的实验数据,不能胜任测量任务,后面的工作要么是重新进行材料背景选取,要么是重新实验补充所需实验数据。任何善意的实验数据编造或实验结果臆想,都可能导致试题出现严重科学性问题,从而使这种编造或臆想由善意转化为恶意。
2.关于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不可否认,许多生物学概念如某草原中所有的植被能否看作群落,癌症是否属于遗传病等,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在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有些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在不同中学教材版本之间也并不统一,对它们进行孰对熟非的判断或量裁在目前条件下也是不可能的。高考试题命制时面对这种“不统一”,必须持有一种谨慎态度:既要考虑高考试题使用地区中学教材的版本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当今生命科学所采用的主流标准这一情况。〔8〕
笔者认为,以下两个策略对目前的高考命题具有较好适用性:当大学教材与中学教材存在界定矛盾时,优选采用中学教材的界定方法;当不同的中学教材之间存在界定矛盾时,优先采用大多数考试地区主流中学教材(一般为人教版教材)的界定方法。以上两个试题策略,均是建立在高考命题须充分考虑中学教学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
3.关于设问的精确性
题干、设问与答案是一道试题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三者之间须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设问的角度可以是多维度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但设问必须担负起沟通题干与答案之间逻辑关系的桥梁责任。
(1)问题设计前须通过整体分解、寻找逻辑关系和归纳整合的方法,明晰情景材料之间的内部关系。
(2)努力通过严谨清晰的文字将设问加以表述:设问与答案之间只应有一种合乎一般语感和常情的理解,不允许在语感或逻辑上存在歧义、歧解或其它不符合命题意图的第二种理解。任何通过模糊的表述方式来提高试题难度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这种试题虽然难度上去了,但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却下来了。
(3)设问有要慎重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或术语,如2012全国卷第31题中“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的“直接”一词,其含义就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突变如何就能直接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这类词语还有很多,如“根本原因”、“适宜条件”、“可”、“可能”、“会”等等。
(4)问题表述要留意一些生物经典语句的具体使用语言环境。如“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此表述广泛在中学和大学教材中,但其具体使用的语言环境是人体细胞中各种元素含量比较。如果单独将该表述设置为一个选择题的选项,该表述则很难说是正确的:在人的活细胞中,氧原子的数目比电子或质中的数量多吗?再如“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也是大学遗传学教材普通提到的一句话,但2013年全国卷(甲卷)第1题将其修改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并作为错误选项,其试题加工的简单和机械跃然纸上。笔者认为,这些设问失误多源于命题者思维上惰性和成见,要纠正和避免这种“惰性和成见”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在命题思想、命题过程、命题程序等各个层面上,时刻预防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11〕
高考命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命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千头万绪,出现偶尔的顾此失彼也是必然。但由于这些历年“真题”,套着神话般的诸多光环,在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认为高考试题由教授或专家编制,科学性、权威性不容质疑的条件下,会在高考测试后的若干年里指引着中学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其中“问题”也会随之“流芳百世”,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高考命题须加强制度建设,尽早建立起试题质量标准。在目前缺乏国家教育考试命题质量标准,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的形势下,命题机构应多听取社会大众尤其是中学教师对试题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敢于正视已出现的问题,要有承认失误和修正失误的决心和勇气。教育教学报刊等媒体要有百家争鸣的胸怀,鼓励评论性文章尤其是批评性文章的写作和发表。一味地称好只会让命题人产生视障,不能帮助他们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对于日后提高高考命题质量是十分不利的。
需要指出的是,全国卷理科综合自2007年新课标高考以来,其生物试题命制所表现出的开创性是有目共睹的,部分试题呈现出的瑕疵并不能完全抹杀已有的努力和成绩。本文谈及的试题命制失误,在其它各个分省的高考命题中也有或多或少的体现。批评、指责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未来高考能够出现更多高质量试题才是本文所希望看到的。
〔1〕卜祥通.2013年重庆高考生物命题失误与评改〔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4).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题分析(课程标准实验?2014年版)〔M〕.2013:405.
〔3〕雷新勇,周群.试题命制的理论和技术(一)〔J〕.考试研究,2008,4(1):87-88.
〔4〕王后雄,孙建明,陈成华.高中化学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J〕.中国考试,2013,(4):7.
〔5〕肖巧玲,俞如旺.关注考生思维流畅性的纸笔测验有效性分析——以一道生物试题为例反思命题〔J〕.中国考试.2012,(6):15—19.
〔6〕冯长根.科技论文病句评改〔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7〕斯纳司塔德,西蒙斯著.遗传学原理:第3版〔M〕.赵寿元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0.
〔8〕卜祥通.山东高考生物试题设计失误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2014,(4).
〔9〕依兰.对高考生物学题目设计的若干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4(3):50-53.
〔10〕2005年第40卷第1期 生物学通报 45-47
〔11〕扬帆,李天一.编制合格高考生物试题策略的研究.中学生物教学,2003,(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