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运
( 珠海红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珠海519000 )
国内传统纺织染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进了大批进口设备,促进了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升级换代,加上引进设备时的局限,导致企业设备不配套、一些设备不能充分运转、能源消耗大、造成生产成本高,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的产品档次沦落为低挡品,企业发展难以为继。珠海格力织染厂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这个痛苦的阶段。该厂于1986年引进日产化纤仿真丝织染(喷水织机)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成功对企业进行了重大的技术改造升级,主要是改造染整设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织造车间有120 台喷水织机,织机主要产品(塔夫绸)的生产转速为500 r/min 左右,满负荷高效运行,单机生产能力100 米/天,全车间生产能力1.2 万米/天,而染整与织造是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流程,染整生产均为大型设备,其中一台热定型机,一般产品的工艺车速也有40 m/min,一天的生产能力可达5 万米多,染整车间其它设备也有这个生产能力,这造成的结果是: 染整的生产能力是织造的四倍。染整与织造车间的生产完全不能配套。
染整车间有两台连续式精练机,生产能力更达8 万米/天以上,而只有两台高温染色机和三台常温染色机,其生产能力分别为4 000 米/台班和1 000 米/台班,总共最大日产能只有3万多米,如果生产较厚重织物,产量还要低于这个数,这样染整车间设备前后工序均为高产,中间工序为低能,两者相差一倍以上,染整车间内部无法组织均衡生产。
织造车间为满足涤纶丝加捻后的定型需要,有一个点需供蒸汽,但用汽量小,一天24 h 要断续供汽,而该处没有专门配套锅炉,需要动力车间统一供汽,这个点距厂锅炉房路程遥远,而主要用汽大户染整车间生产终日处于不饱和状态,对蒸汽的需求是时开时停,对织造车间的供汽又不能停。锅炉的燃料为柴油,造成能源浪费。
由于织造的坯布产能有限,导致染整车间只能每天安排一个班生产,加之染整内部不均衡,有的设备只能时开时停。这样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比如定型机为电加热,每天开班需要30 ~50 min 由室温升温到180 ℃或以上工作温度,造成600 ~700 kW 的能耗,每天几次升温降温,造成资源浪费。染整其它设备大多需要蒸汽,锅炉燃油的消耗也造成浪费,例如冬天染整车间早上开工,锅炉升温需半小时,排放蒸汽管道中的冷凝水也排空浪费掉,当染整用汽量减少时,锅炉房只得把大量蒸汽空排,造成生产成本高,能耗占加工产品售价的50﹪。
染整车间内部设备不配套,造成大量设备运转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造成投资浪费,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受生产设备产品定位的局限,只能生产极少量强捻高档产品,原设计主导产品为涤纶(锦纶)塔夫绸即里料,随着国内多家厂引进喷水织机及相关染整设备、加之该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国内市场很快饱和。原定位的主产品塔夫绸品种单调且趋于大众化,塔夫绸由一种依赖进口的时髦产品变成一种普通产品、价格逐渐回落,使销售收入逐年降低。格力织染厂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 操作昂贵的进口设备、承担不合理的高昂设备折旧费用、巨大的能源费用,而生产着廉价的大众商品,导致生产举步维艰,企业效益日趋下降。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厂里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首先立足提高产品档次,格力织染厂地处经济特区,工资和其它配套生产成本较高,又使用全套昂贵的进口设备,要摆脱困境必须要有适销对路、盈利能力强的高档产品。其次是降低单位产品的消耗,只有发挥企业原有设备的最大效能,使设备配套、扩大产能才能降低产品的单位能耗和整个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有一批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化纤产品的经验,我司充分利用现有的30 台双喷织机(其中还有部分配有多臂),在化纤强捻织物上突破,生产盈利能力强在市场上流行的高档仿丝绸小提花(色条)高档衬衣料产品。
与织造配套只需要染整部分的产能,染整设备要想发挥最大潜能,只能走出去寻求对外加工,加工什么品种,只能到市场上去找。通过市场调研,仿毛织物的加工需求量相当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在仿毛品种的加工上摸索了一套成功的办法。充分利用了生产设备的潜能。
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染整企业才有经济效益,我司根据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厂区、设备配套、能源供给、人员安排等选取一个最佳配套。在原染整车间的基础上大幅扩张,以3台热定型机、20 台高温高压染色机为基础,以这些主要设备满负荷运行为基准添置其它所需配套设备设施。
通过对格力织染厂的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出具有良好悬垂回弹性又具真丝般柔和手感的衬衣面料;在不停产的条件下安装了近30 台高温高压染色机、2 台热定型机、1 台蒸呢机及锅炉等其它一些设备,改造后染整的生产能力扩大,加工品质明显提高,对外加工供不应求,在市场上颇有名气。改造后的格力织染厂由原来年年亏损转变为产品适销,产能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市场、企业的产品依赖于市场,正是靠着西樵这个纺织大市场,格力织染厂才得以走出困境。我们在西樵设有办事处,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坚持来往于市场客户之间、听取意见收集产品信息,及时改进经营策略、改进工艺,做到企业与市场无缝对接。
花钱买设备容易,买好设备也不难,难的是能产出优质产品、更难的是稳定的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这次改造成功取决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技能和企业质量管理的提高。我司开发织造品种的措施是走出去、虚心学习。我们走访了化纤仿丝绸衬衣面料起步较好的生产企业,实地考察化纤强捻织物的生产过程,虽然学习较为肤浅,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及改进措施。
制定方案,大胆探索。我们组成攻关小组,定下目标: 要使目标产品不仅在表面、更要在内在品质达到高档产品水平。所以我们在织物的手感上下功夫。重点是各项工艺条件的选择和染整与织造工艺的相配合。例如织造加捻后定型的工艺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操作,很容易被人忽视,实际上这道工序既要满足织造顺利生产的要求、又要保证染整解捻工序的方便。生产过程要求加捻定型温度不能高、染整解捻要彻底,使加捻的应力充分放松,经多次试验选出一个最佳定型温度和时间。在织造高捻度、合适密度的前提下,染整在碱减量时,在保证织物不纰裂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减量率,使仿丝绸衬衣面料既有优异的悬垂、回弹性,同时手感很柔和。使该产品做到 “不是真丝胜似真丝”。
染整加工水平的提高重点是加强质量管理。要做好一缸织物(一台高温高压喷射染色机一次加工仿毛织物容量一般为1 000 m 左右)不难,难的是成批成批的织物要保持色差一致、手感一致。而要解决这个难题除了技术,管理同样重要。
以工艺管理为纲、带动企业管理。染整行业是有着鲜明特性的行业,一日三班、24 h 不停生产,一个产品生产需要经多个独立工序在几天内分别完成,这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产品质量的保证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质量管理。我们经过小样大样充分试验后制定了合理的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为了保证这些工艺的执行,除了进行全员质量教育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 每天24 h 均有能独立执行工艺的人员上岗;制定严密的工艺执行记录制度,对工艺操作中的情况完整记录,确保下达的工艺正确,同时为修正、验证工艺条件提供可靠的依据。还有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24 h 设有巡回检查人员检查操作规程的执行、检查生产过程的各项记录等,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染整加工质量的稳定,车间的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随着市场变化,生产产品的调整,我们虽不是设备的制造者,但我们了解对设备的要求。为了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设备,必须从设备的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进行介入,这也是我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延伸。当时市场流行特厚重的仿毛织物(每米重达600 多克),通常高温高压溢流喷射染色机染特厚重机织物很困难,运行不顺畅且易擦伤易染花,为了保证染色机适合厚重产品的需要,我们通过与国产染色机设备制造厂进行深入探讨,重点筛选、配套大流量但不强求高扬程的水泵,加强喷嘴光洁度加工、督促工厂对机内各焊接处精细处理、做到光滑无毛刺,经过这些改造措施,解决了染色机的核心问题,使生产设备达到生产高性能低价格产品的需要。
节能是企业的生命工程,染整加工的成本主要为能耗、染化料、工费,而能耗在染整加工的成本中占约三分之一,能耗是否能降,决定了生产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能源供应采取灵活多变措施。对于特殊微型供汽要求的加捻工段作特别处理。加捻后的定型需要24 h 断续供汽、且需蒸汽量极小,我们单独配置一台微型锅炉安装在加捻工段。虽然另外花了一点钱,但大大降低能耗,效益非常明显。
设计安装热水回收利用系统,对染整车间的冷却水实行再利用。高温高压染色机工作时,将120 ~130 ℃的工作液降到80 ℃以下,需要消耗大量的常温自来水用于冷却,经过热交换的自来水温度可达50 ~60 ℃,这些清洁的热自来水却白白排放掉,现在我们将这些冷却水(其实是清洁的热水)集中收集到一个蓄水池,再用专用管道送往部分需要热水的染色机、碱减量机台。染色工序和减量工序在水洗阶段需要使用大量的热水,这样既节约了自来水、又节约了蒸汽、还缩短了染色机的工作时间(染色机和减量机用热水洗阶段需要蒸汽加热的时间)。结果降低了消耗,节约了成本。
锅炉改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主要改造是锅炉喷嘴,喷嘴的质量是锅炉使用的关键因素。我们将锅炉的燃料由原使用柴油改为重油,因为重油的价格较柴油低10%以上,而重油的热值并不比柴油低,使用重油使成本大大降低。
新增定型机不再选用纯电加热方式,而选用高温导热油作热媒,这也可节省不少电能。
对每天每班的用水用电用汽情况做详细记录,做到实时监控,特别防止不正常的消耗出现。
技改升级是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关键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发掘现有生产设备的潜力,改造不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部分,减少生产(水、煤、电、汽)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员的技能,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通过成功的技改升级,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1]《纺织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http:/ /www.miit.gov.cn/n112 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4399 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