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军,桂镜茜,李雅婷,余 琳,胡 冰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内容涉及到服装企业在生产加工服装产品时的每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 服装生产前的准备,裁剪工艺、黏合、缝制、熨烫、后整理等工艺,还有产品包装、品质检验、货品物流等过程。生产流程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高低、经济绩效好坏及市场经营成败。
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服装产品开发、原材料准备到加工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的管理。
1.1.1 生产前的管理
生产前的管理包括服装设计和样品制作流程、材料检验流程、服装材料的预算管理等。
(1)服装设计和样品制作流程。其中服装设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订单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参考大多数人的型号比例和具有规律性的尺码;二是时装设计,根据市场潮流设计出各种新式的服装。设计之后就需要进行样板的制作,完成之后要进行严格科学的审核。样板审核工作要求认真、细致,不得有丝毫差错,通常样板制订好后要由企业生产技术部门、产品开发部门中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审核后的样板应做好记录,并在样板四周的关键部位加盖样板审核验讫章,而未经审核通过盖章验讫的样板,一律不准交付使用。
(2)材料检验流程。在服装生产投料前,必须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数量复核、疵病的检验、伸缩率测试、缝缩率测试、色牢度测试、耐热度测试工作,了解材料性能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以便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工艺手段和技术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及材料的合理利用,节约材料,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核查避免裁剪后出现无法挽回的质量问题,把好批量裁剪的第一道质量关。
(3)服装材料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以用料为基础,结合材料的性能,如缩水性、自然回缩率等进行合理调整,还必须考虑到生产过程材料的正常损耗。服装材料的耗用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无疑会帮助企业合理使用材料,节约开支及进行成本核算。
1.1.2 生产中的管理
生产中管理的流程包括裁剪、黏合、缝制、整烫“四大”工艺流程。
(1)裁剪工艺流程。裁剪工艺的主要任务是把整匹的服装面料,按照所要投产的服装样板,裁剪成各种服装衣片,以供缝制车间缝制成衣。其主要的管理工作是裁剪方案的制定、排料、铺料及裁剪。裁剪工艺是服装投入正式生产的第一步,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衣的质量。
(2)黏合工艺流程。要保证黏合工艺所加工的产品质量首先就要对黏合工艺所使用的基本材料黏合衬进行检验。其次,还应选择好黏合工艺参数,因为黏合衬、面料、黏合设备都影响黏合工艺参数的设定。在黏合完成后还要做好黏合质量的检验。
(3)缝制工艺流程。缝制在整个服装生产过程中是一个技术性较强也较为重要的工序,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衣的质量。主要任务按照款式的要求,通过进行合理的缝合,将各个裁剪的衣片组合一件完整的服装。缝制流程的管理主要包括生产前检查、缝制标准的检查和缝制设备的检查。
(4)整烫工艺流程。整烫工艺主要是对成衣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达到理想的外形。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对于整烫工艺的管理应注意熨烫设备的日常保养及设备工艺参数的调节。对于整烫技术要求应做到 “三好”、“七防”,即熨烫温度掌握好,平挺质量好,外观折叠好;防烫黄、烫焦、变色、变硬、水花、极光、渗胶。
1.1.3 生产后的管理
服装产品生产完成后,成品在出厂前,还应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及整理包装等工序,保证出厂的服装外观平整挺括、干净整洁、而且没有污渍、线头等影响产品质量的杂物,提高服装档次。服装的后整理工作包括有污渍整理、折皱平整、色差辨识、布疵修理、毛梢整理及断针的检验。对于产品的包装则既要使其起到宣传、美化、保护产品的作用,又要便于运输、携带和储存。
在工业生产处于完全手工业阶段的时期,由于生产规模比较小,生产技术、劳动分工比较简单,相应的管理工作也就比较简单,管理水平也很低[1]。18 世纪80年代的工业革命使得工厂化产生以后,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手工作坊式,转向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流程化形式,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生产规模随之扩大,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内部分工明细,协作性加强,对管理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产流程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生产产品效率的高低及产品合格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败。精益有效的生产管理必定会促使企业生产的效率提高,服装成品的成本下降,企业就具有更大的获利空间[2]。
在我国的服装企业中,生产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影响了管理,常见的有组织效率不高、工时定额不准、生产计划不科学、管理手段落后等等。
很多中小微服装生产企业都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在生产过程的组织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能够给生产车间以帮助和指导[3]。而在实际工作中,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各科室之间是平级单位,致使在工作中各自为政的情况很多,不能实现协同一致。甚至各部门之间还会出现矛盾,互相觉得对方的工作不对,最终影响整个生产的进度。
服装生产企业由于工时定额不准确,而导致了不能够按照均衡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并且考核机制无法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因为工时定额不准确,就不能按照工时定额来考核车间,就不会促进车间改变当前的生产过程管理模式。工时定额的不准确也使均衡生产成为泡影,导致在线的半成品大幅上升,车间显得拥挤,不利于对产品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反馈[4]。
服装生产企业不重视生产计划的科学编制,生产计划部门只是简单计算一下需要的机器台数、让各生产车间自行上报生产任务,对性价比较差的订单则采取强制平均分配的办法。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5]。
部分服装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受专业知识不足、管理意识不高、运行经验缺乏、信息传达滞后等的影响,对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时不问从何处来的、不知原因究竟在哪里、也不管如何去解决,特别是管理手段落后,企业没有自己的信息传播途径与管理规则,更缺乏量身定制的ERP 或PLM 系统。
要优化服装生产管理,就要从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寻找有用而有利的方法。
3.1.1 组织结构的优化
组织结构优化是服装生产过程管理优化的第一步,可以采用部门合并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计划能够编制得更加科学,而不是像现在编制的不够严谨、可控性不高,实际的执行效果也不好,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均衡生产,减少在制品数量,增加加工效率。另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负责检验,提高服装产品质量。设立质量检验部门可以变现在由事后检验为预防控制和事中检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出预判,通过现场指导来减少不合格半成品,最终使产品质量能有较大提高。
3.1.2 工时定额的优化
准时制生产的实现离不开准确的工时定额。制定准确的工时定额依赖于标准加工时间,在标准加工时间的基础上,结合批量系数和日产量系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加工的期量。在工时定额准确的基础上,可以合理确定流水节拍,实现均衡生产。
3.1.3 生产计划的优化
组织均衡生产是生产计划编制的目标,各生产环节只有按作业计划组织生产,才能使生产均衡进行。生产经营部门根据各车间的加工能力下达生产计划,对期量做出明确规定,各车间按计划执行加工任务,每天上交成品。工艺技术部门下发工艺流程图及工序合并优化方案,生产车间按照该优化方案进行生产。真正实现均衡生产,减少在制品数量,成品尽快流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1.4 管理手段优化
服装企业各级管理者应加强自身学习和提高,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配置适合企业经营特点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软件,特别是约请专业软件研发公司,定制公司适用的ERP 或PLM系统,完善公司各项业务管理,保障信息通畅,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企业在优化生产管理的同时,可以尝试着走向精益管理,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精益生产管理,起源于20 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而在80年代中期被欧美企业纷纷采用。“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产品、高质量、低成本的卓越绩效。
精益生产管理具备以下特点: 以简化为手段,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采用适度自动化,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不断改进,以追求完美为最终目标。从它的特点可以看出,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积极将精益管理引入到服装行业,促进服装生产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对服装行业而言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入服装行业,推动中国的服装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要想在国际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创立一定的知名度,并且能屹立不倒,我们还要倍加努力,也责无旁贷,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服装生产管理在服装企业中占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地位,拥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管理系统对服装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1]陈晓鹏,张祖芳,李克兢.服装生产流水线设计和工序分配的优化目标 [J].东华大学学报,2005 (1):56-59.
[2]成月华.服装生产过程管理及优化问题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128-129.
[3]冯善全.周运涛.精益管理在服装企业生产中的运用[J].国外丝绸, 2008 (3):31-33.
[4]季晓芬, 胡觉亮.服装生产流水线上工作站的最优设置模型[J].纺织学报,2001 (3):191-194.
[5]范福军.服装生产工艺[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