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茜 □ 祖克宇 □ 殷俊良
(1南召县水利局城关水利服务中心;2南召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3南召县水利局城关水利服务中心)
南召县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是深山县和全国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辖16个乡镇64万人,总面积2946km2,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占96.60%,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2014年全县秋播面积4.47万hm2。自2014年4月份以来,连续70余天无有效降雨,造成大部分乡镇严重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60万hm2,其中轻度干旱面积1万hm2,重度干旱面积0.54万hm2,干枯600hm2。截至7月18日,全县七大河流除白河、淞河外,黄鸭河、留山河、鸭河、空山河、灌河全部断流,86座中小水库90%已无水可放,有660眼农村集中供饮水井、52处山泉干涸,全县16个乡镇198个行政村436个村民小组缺水断水,9.51万人、1.52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特别是县城上游黄鸭河断流,县自来水厂告急,造成县城居民2.32万人和218个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6.91万人供水不足,居民自备井出现枯竭现象,整个县城正常生产生活正在经受严峻考验,严重的旱情灾情属南召县近50年来罕见。
面对严峻的旱情灾情,南召县政府不等不靠,理顺先保供水后保苗的救灾思路,多次召开抗旱保供水专题会,动员广大干群积极投身以保群众供水安全为重心的抗旱应急救灾行动。县四大家领导率先带头进驻分包乡镇,督促指导乡镇抗旱,解决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县财政先期向受灾严重的小店、太山庙、南河店、四棵树、白土岗、崔庄6乡镇下拨15万元,其余旱情相对较轻的乡镇下拨10万元的抗旱应急资金。
一是县抗旱专题会召开后,各乡镇迅速召开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村镇干和各村支书、村主任参加的抗旱应急专题会议,成立以书记为顾问,乡长为组长的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副乡级领导联村,乡干包村,村干包组”的救灾工作机制,深入村、组、户掌握旱情动态,分类施救,确保每组都有处吃水,每户都有水吃。
二是各乡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保人畜饮水为重心,针对各地不同旱情,采取打水井、淘老井、挖饮水坑、引山泉水、水车拉水等多种应急方式救灾。县乡财政投入抗旱资金,在群众生产自救的基础上,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用于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如,白土岗镇政府决定根据抗旱实际需求,除县拨付的15万元抗旱资金外,剩余缺口部分全部由镇财政支付;小店乡政府与受灾严重的村组签订打井补贴责任书,落实工程建管责任,待工程验收合格后,乡政府按标准给予补贴;崔庄乡政府实地对打井、挖水坑数量及实际费用进行核算,按政府补贴70%、群众自筹30%的比例匹配抗旱资金;太山庙乡每淘1眼老井补贴3000元,每打一眼新井补贴5000元,每新建1个饮水坑,供水点等不同工程,根据工程大小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的补贴。
三是县直单位入驻分包乡镇、乡镇包村干部驻村,指导协助当地抗旱救灾,做到旱情不结束,人员不脱离抗旱工作岗位。
四是及时做好抗旱宣传。各乡镇教育群众克服靠天等雨的消极思想,化解民怨,积极协助开展生产自救,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保供水安全,稳定群众情绪,确保社会稳定。
截至2014年7月21日,16个乡(镇)财政共投入抗旱资金225万元,已打井105眼,淘老井221眼,正在打井67眼。已建设临时供水点24处,挖吃水坑183处,引水管线11.52km,渠道清淤9.03km。
旱灾出现后,南召县及时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抗旱救灾领导小组,连续召开抗旱专题会和现场办公会,对全县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把抗旱应急保供水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来抓。县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分包乡镇责任制,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到16个乡(镇)指导抗旱救灾。
水利部门协调中小型水库、灌区合理调度水资源,指导群众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旱情、雨情预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项准备工作,条件适合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农机部门对政府指定的潜水泵、离心泵实施购置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的30%左右。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及时把抗旱应急资金安排到位,拨付到位,解决群众抗旱应急供水需求;民政部门认真做好灾情调查,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救灾;电业、商务、石油、供销等部门努力做好电力、柴油、提水机具等生产物资的供应,做到不误抗旱所需;公安、工商、物价部门严厉打击破坏抗旱基础设施、囤积抗旱物资、非法涨价等违法行为,为抗旱应急保供水保驾护航。
因地制宜,做好饮水工程的水源调度工作,合理调配水源,推广集中连片的抗旱应急水源点建设模式,建一处供水点尽可能多地辐射解决周边群众吃水问题。按照优先保证人畜饮水,其次做好农、林、牧业生产的科学用水。
县成立以县委、政府两办和水利、农业等部门组成的督导组,巡回到各地进行督促检查,听汇报,看效果,对行动迟缓、效果差的,逐级进行责任追究,对各乡镇采取的抗旱措施,建设应急水源工程进度进行及时通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一是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心理,认为抗旱保供水是政府的事,不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二是由于旱情不同,各乡镇投入抗旱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平衡,抗旱工作力度有大有小,个别乡镇配套资金投入不够,过分依赖原有水利基础设施。有限的财力投入不能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地方,打深眼井需求量大,建设成本高,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三是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够。重防汛轻抗旱,抗旱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心理,没有做好长期抗旱准备,大部分乡镇还没有制定抗旱应急预案。
逐步消除靠天吃饭思想,不等不靠,通过政府帮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扎实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化解群众积怨,稳定群众情绪。
乡镇应当时刻绷紧抗旱这根弦,旱情不解除,抗旱保民生思想就不得松懈,随时掌握旱灾动态,千方百计加大抗旱投入,建设好管理好抗旱应急水源。分包乡村领导干部俯下身子,坚守抗旱工作岗位,解决群众抗旱遇到的实际困难。
县直部门积极向上汇报南召旱情,向旱情严重区域倾斜各种惠民政策,主动争取资金,深入抗旱一线,支援协助乡镇抗旱救灾。
各乡镇、县直单位做好抗大旱、救大灾的长期思想准备,不等不靠,在积极抗旱自救的同时,县直部门主动做好对口支援,县委县政府做好抗旱指导、跟踪督查,建立完善抗旱联动应急机制。通过干群共同努力,保障“每组都有处吃水,每户都有水吃”抗旱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