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蕊 李 根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44)
在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论述中,经常会听见“全球化”的字眼.关于全球化的表述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在这里将全球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部分.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地区性向国际化融入的这样一个过程.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世界各地的联系与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一种政治和经济世界性的共同体.全球化是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技术甚至文化肯定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趋同现象.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又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问题.毋庸置疑,全球化在世界趋同的同时,对世界各地传统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文化以及建筑都会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在城市建筑领域,西方的建筑话语权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大城市相似度极高,而设计来源都源于西方建筑体系,各地的中小城市争相向大城市学习,如此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也就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也就不断淡化,最终导致城市空间的趋同,城市文化的缺失.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活动.对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球化现象削弱了亚洲建筑和东方文化意识.在全球化这一背景下,建筑领域快速发展.许多大型的跨国建筑公司在全球建筑行业,尤其是中国的建筑行业—被描述为能包容无限创造力的一块巨大的空白画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这一调查,在中国过去的十年中,外国建筑师的成功投标比例从34%增加到了63%,而这使中国成为了“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地”Vigne,2011).由环境和背景远离工程选址的这些建筑师设计的大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这些建筑师无视了对城市和环境,历史和区域特征的理解,而这会造成中国文化的遗失.
建筑产业面临着全球化,而全球化会使当代城市空间和建筑更加趋于同化.城市全球化减少了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多样化,大量的建筑主要考虑其适用性,于是大量的方盒子一样的简单的几何形建筑拔地而起.这意味着城市看起来更加相似.Theodore Levitt指出,由于世界建筑被无情地均质化,每个地方的每个建筑与其它建筑变得越来越相似.在建筑行业中,全球化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崛起密切结合,而这曾经被视为是“国际风格”(Gropius,Taut,Behne,1971).正如Robert Adam(n.d.)所指出的,现代主义征服了地球.对于掀起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国家,现代化的都市代表着进步和经济实力;它为现代主义主导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条件.在多数城市中,建立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际风格”的地标性建筑和摩天大楼.通过比较北京、东京、首尔和纽约或伦敦,我们发现亚洲城市已经失去其特征,彼此之间、与西方建筑非常相像.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和非个性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多数城市的一个中心问题.
文化和风格的传播,也是增强传统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途径,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个性,过去也被称为身份,文化身份,体现在各个层面中,如衣着、语言和食物、口头语言;它们都反映了其文化个性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最充分地体现在实体空间中,包括建筑、我们的村庄、城市和我们的风景园林中,所以城市空间是关键,是国家和民族最为重要的“身份证”.本土化与身份政治密切相关,Robert Adam(n.d.)在他的文章中对此作出了概括.亚洲城市越来越倾向于注意本土化.外国建筑师,顶住了全球化的浪潮,很好地保留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的印度.Ar.Bankim Dave(2012)—亚太空间设计师联盟的主席,声称不论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还是结构主义者,建筑师都要遵守印度的传统建筑规范,从而使新建筑与旧建筑保持和谐,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要保护当地的文化.人们更倾向于、更欣赏当地的建筑师,因为他们对城市历史和区域特征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另外,在发达国家身份的影响下,外国建筑师要想脱离“印度化”是很困难的.比如说,瑞士最为著名的现代建筑师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不仅能唤醒文化意识,而且对多文化交流具有促进作用.
问题在于全球化应是现代性的国际化,其趋势和结果不应该是全球的同质化,而应是多样化的,且与地域文化相关.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文化,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这使我们很容易想起日本建筑的现代历史.在最近的现代建筑历史中,日本经历了一段追随、模仿西方国家的盲目时期,其建筑被同质化.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日本再次获得了自信,坚持振兴民族文化,最终日本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和杰出的建筑作品.所以当一个国家足够强大时就会对自己的文化具有充分的信心,其文化取向会自觉抵制趋同性,最终,这个国家会将其文化身份传播至全球.
日本的发展对于我们自己也有很好借鉴作用.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都市文化变得丰富多彩,所以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应该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思维方式不断更新的社会,我们应该对于城市文化和建筑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我们既不能抱着传统不放,也不能完全的抛弃传统.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成为了我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城市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演绎着我们精彩的生活.人作为这个大舞台的主角,与城市的重要构筑部分建筑一起演绎着属于这个城市自己的文化.由于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又加上全球化大背景的冲击,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意味的追求现代化高速发展,大量的拆除传统古建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高楼大厦.这就使得我们的城市看起来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缺少了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我们国家现在是建设的高峰期但不是创作的高峰期,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数量使得设计师很难去做好东西.但随着我们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正在由量到质的转型,在这个方面,国内部分城市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例如素有“中国园林之城”的苏州.为了保护其特有的气息与风韵在城外建设规划新区,既可以很好的保护了传统的文脉又不妨碍我们今天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我们的城市目前高速发展,将城市做一个合理有序的规划布局不失为一个上策,例如划分新城区和旧城区.我们对于不同的区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持有辩证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在新城区,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以实用功能为主,高速前进.这里高速前进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完全忘记历史,忘记过去,而是顺其自然.以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建设城市.古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建筑,又是构建城市的主要景观.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和记忆,大多是从建筑中了解和认识.北京的故宫和长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别具一格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的名片,甚至成为了民族的重要图腾.所以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城区我们的重点则应该是放在保护好典型的老街道以及传统的建筑上,保护好城市特有的文化和传统.因此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进行建设才是我们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说明了全球化对传统城市文化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的影响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明显下降,而全球化的趋势是创建均质化的建筑文化.但是,全球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不是像人们想象得那么令人沮丧,因为全球化的到来也伴随着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互补性的增强.基于这一点,我们可推断出:传统文化应不得被视为全球化的对立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化仍然推动着世界建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建筑行业的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形成某种个性化的,地方化的文化特征,而这对亚洲建筑文化起保护作用.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冲击融合.从建筑方面看,建筑形式与自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表达出各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但建筑形态是在发展演变的,文化的交流会不断的完善建筑文化的内部结构.当前,纯粹的中西之辩已毫无意义,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域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焦点,辩证的看待全球化也就是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的提出创造性的设计理念,从而推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Adam,R.[n.d.]Globalisation and architecture.[Internet].Available from:http://www.adamarchitecture.com/publications/articles-papers.htm[Accessed 18July 2012]
[2]Dave,Ar.B.(2012)Desig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Insite.pp.108-113.Available from:http://www.insiteindia.in/2012/october/Bankim%20Dave%20Article_New_26092012.pdf[Accessed 18July 2012]
[3]Gropius,W.Taut,B.Behne,A.(1971)Programms and manifestoes on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Vigne,Q.(2011)Foreign Architects in China:Innovation at the Cost of Culture?[Internet].Available from:<http://www.echinacities.com/expat-corner/foreign-architects-in-china-innovation-at-the-cost-of.html[Accessed 16July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