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魁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0014)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朱占魁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0014)
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并应有专人负责。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
砌体的组砌形式有:一顺一丁、三顺一丁、梅花丁、砌法、丁砌法等。砖砌体是由砖块和砂浆通过各种形式的组合而搭砌成的整体,砌筑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砌体中的砖块必须错缝砌筑。砖砌体由一块一块砖利用砂浆作为填缝和黏结材料,组砌成砖墙。为了使它们能共同作用,砌筑时必须错缝搭接。
2)必须控制水平灰缝的厚度。按规范规定,灰缝一般为10 mm,最大不超过12 mm,最小不少于8 mm。
3)墙体之间的连结应牢固。理论上认为:两道相互接合的墙体,应该同时砌筑。要保证墙体连接牢固,接槎应严格符合规范规定。砖墙接槎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房屋的稳定性相当重要,接槎不符合要求时,在砌体受到外力作用和震动(如地震)后,会在墙体之间产生裂缝。
1)对构造柱,应先把钢筋绑好后,清理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并用水冲刷干净,然后支撑构造柱两侧的模板。模板要支牢夹紧,用支撑法或螺栓拉结法使之牢固。
2)对圈梁,可先绑钢筋后支模板,也可先支模板后绑钢筋。侧模立在担上,待钢筋完成后把模板上口卡住,保证模板的断面尺寸。同时也要防止胀模和漏浆。
3)检查钢筋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主要内容是检查构造柱钢筋直径、箍筋直径和间距,检查圈梁断面尺寸、主筋直径、箍筋间距以及钢筋长度不够处的搭接长度是否足够,垫块是否垫好,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等。
4)浇灌混凝土。混凝土要控制坍落度防止漏浆;由于构件较小,振捣时要适当。
5)现场养护。混凝土的养护要根据水泥品种和气候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养护时间。
6)拆模。由于构造柱和圈梁都在砌体中,因此浇灌后2~3 d就可以拆除侧模板。
为避免墙体砌筑砂浆漏浆,既浪费材料又达不到防潮效果。先往墙体内注防水素水泥浆,填实需压注防水材料区域内的砂浆缝隙,再压注防水材料。
1)外墙施工。
①在要处理的防潮层上部一层砖的竖缝位置,用冲击电钻每隔两块砖钻深240 mm、孔径12 mm的孔,均匀分布于全楼外墙同一水平面位置。
②清理孔内杂质,并注清水湿润。
③掺入2%防水剂、水灰比为1:1.5的水泥浆。用压浆泵逐孔连续注人,直至压满为止。维持一定压力(03 MPa)后,再灌注下一孔。
④在压索浆孔的下层外墙水平砖缝处,用手提式切割机沿砖缝切出深30 mm、宽5 mm的水平槽。
⑤槽内用电钻以孔距300 mm、孔深240 mm、孔径12 mm钻孔,均匀分布在外墙同一水平线上。钻孔完毕,清理孔及槽内杂质。
⑥在槽内嵌放自制的半圆铁皮槽(r=8 mm),埋深约20 mm,以形成注浆通道,外抹砂浆保护层。通道的首末端预埋套有胶皮管的铁管,作为注浆及通气之用。为了保证注浆质量,经现场试验,确定分段注浆,每段3 m,并且检查管槽是否通畅。
⑦待砂浆保护层达到一定强度后,先将注浆通道用水湿润,然后将注浆材料用压浆泵注入墙内通道,当末端孔道溢出浆液时,将此孔封住。继续压浆,直至压不进为止。维持压力约0.3 MPa,再将注浆孔封住。
⑧注浆完毕一天后,将外墙各段注浆孔预埋管除去,用水泥砂浆封严、抹平。
2)内墙施工。内墙施工程序基本同外墙施工,只是钻孔深度为120 mm。较外墙要浅。在墙面剔除局部空鼓、脱落部位,抹1:3水泥砂浆,然后按前述工艺进行压注索浆和压注单一注浆防水材料两道工序。
5.1 预防地面返潮的施工工序
1)预防地面返潮。
除严格按图纸施工外,严把施工质量关非常重要。
2)重视素土填层的施工质量。
这是地面防潮的第一道防线。防潮地面的填土应采用黏(黄)土夯填,有条件时可采用3:7或2:8灰土夯填。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以20 ram为宜。防潮地面的填土,按回填土质要求,不得增大地基土的含水率。
3)防潮层施工采用25 cm厚夯实,碎石干铺垫层,粗黄砂或片石填面缝;6 cm厚细石混凝土;l:2.5水泥砂浆面层。实践证明,地面都无返潮现象,说明这种垫层隔潮是行之有效的。
5.2 架空地面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架空板下的地基土仍应夯实,尽量减少潮气向板下空间渗透。
2)架空板下应有足够的空间和通风条件,设置通风洞,这对地面干燥是极为有利的。
3)搁置架空板的地垅墙应用水泥砂浆砌筑,顶面应抹一层防水砂浆层。
据从实践来看,引发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问题
最常见的材料问题就是水泥和粗细骨料因过期、品种选择不当、配合比例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裂缝。骨料与水泥中还可能含有的一些有害的物质,外加剂选用不当、酸碱物质相互反应以及钢筋结构的性能限制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混凝土裂缝。
2)设计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上存在着问题。地质报告有误、钻探勘测数据不准确、施工图纸设计方法有问题等,这些都会引发混凝土施工裂缝。比如居民楼客厅楼板出现垂直裂缝,原以为是因温度原因造成的收缩性裂缝,经详查,实际上是因地下车库一道墙的主体下沉而产生的应力裂缝。
3)混凝土材料的配制问题
从实践来看,混凝土施工裂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配置上的混合比例控制不当引起的,标准水灰配比是0.24~0.38,最低限度也要保持在0.6以下。如果使用同样的水泥,水灰比例就直接决定着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搅拌过程中,所需水量仅是水泥总重量的1/4,但为保证其流动性与混凝土浇灌的质量,水灰比例也应当相应地提高一些。但水灰比例不能过高。因为水泥水化热后会产生过多的水分残留在混凝土材料中形成水泡,就大大地降低了混凝土的抗荷载能力。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泡及气孔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因过度集中而产生裂缝。
4)环境问题
混凝土材料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施工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结构就会随之产生温度变形,建筑结构将会在温度变形下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当该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本身的抗裂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一般而言,裂缝宽度总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而且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钢筋结构在受到了腐蚀、火灾等侵害时其表面被就会被侵蚀,因这种物理和化学作用而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1]江正荣.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
[2]郭维海.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施工质量问题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