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
(河北省邢台市中医医院内二科,河北 邢台 054001)
中医特色护理慢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张红英
(河北省邢台市中医医院内二科,河北 邢台 054001)
结肠炎;慢性病;护理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炎症,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及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及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2008-04—2012-10,笔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慢性结肠炎60例,并与常规护理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病例均为我院内二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19~61岁,平均(38.05±10.3)岁;病程2.5~21年,平均(9.8±2.7)年。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6~57岁,平均(41.5±11.4)岁;病程2.8~19年,平均(8.6±2.6)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确诊[1]。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①向患者讲解情绪与本病的关系,鼓励及安慰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心理,指导患者掌握腹痛的诱发及缓解规律,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②饮食指导宜选择少渣、易消化、低脂肪及高蛋白饮食。腹泻严重的患者要注意补充营养,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纤维素成分,如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饮食,以减轻高纤维素成分可能给结肠黏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宜多进食温、软、易消化的食物,如面片汤、小米粥等,忌暴饮暴食以及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嗜好。③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重者应卧床休息,腹痛者采取止痛措施,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出现,若见腹痛加重、腹胀、肠鸣音消失,或者水、电解质紊乱等症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医师给予相应治疗。④做好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劳逸适度,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诱发因素及发病机制,休息、情志及饮食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练气功等,并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1.3.2 治疗组 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施膳、艾灸等中医特色护理。
1.3.2.1 中药保留灌肠 选用我院协定处方,药物组成:黄芪、白术、丹参、白芍药各20g,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连翘、白及、生地黄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适当抬高,药液距离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min,药液温度38~42℃,灌肠管插入深度约为15~30cm为宜,灌肠结束后,协助患者舒适卧位,也可视情况变换体位,保留2h以上为佳。
1.3.2.2 辨证施膳
1.3.2.2.1 脾虚湿滞证 出现腹胀、腹痛、泄泻症状。适用银花红薯粥。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生姜调胃和中。
1.3.2.2.2 湿热下注证 出现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症状。适用马齿苋饭。马齿苋洗净切细,与大米调和,加水常法煮饭,可早晚服食。连服15d以上。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止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为食物用。乡间以马齿苋加肉做馅,包饺子、包子等均可。
1.3.2.2.3 脾胃虚弱证 出现便溏泄泻症状。适用山药芡实扁豆糕。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将茯苓、扁豆、芡实研成细粉,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六七层,成千层糕状,上锅再蒸。待熟取出。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山药益气健脾治本,芡实固涩,扁豆、茯苓助山药健脾,乌梅配伍芡实收敛。主要作用为健脾止泻,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1.3.2.2.4 脾肾两虚证 出现大便溏稀,气滞不畅症状。适用荞麦山楂石榴饼。先将陈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加适量白糖,用水1 000mL煎煮,30min后滤渣留汁。鲜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状待用。荞麦面用药汁和成面团。将山楂泥揉入面团中,做成小饼烤熟。每日2次,每次1块食用即可。以上配量为1 剂量,服完后可继续再做。荞麦又名净肠草,有清利肠道污物之效。
1.3.2.3 艾灸 调整室温18~22℃,患者取平卧位。取中脘、胃俞、脾俞穴,切取6~9片厚约2cm的生姜,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置于穴位上施灸,施灸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如其感觉灼热不可忍时,要及时更换,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每日2~3壮。此疗法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腹痛、泄泻患者。
1.3.3 疗程 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无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或者以上症状明显缓解,大便近似成形,次数未超过3次/d,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腹泻次数较前减少,不伴有腹痛症状,结肠镜检查见黏膜轻度炎症;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患者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较前减轻<50%或加重,结肠镜检查无改善[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组60例,完全缓解4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0例,完全缓解4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久痢范畴,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主要病机属脾胃虚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证,其总的特点为脾阳(气)不升,脾湿不运,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传化失司。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临床上紧紧抓住脾虚这个根本环节,从补中益气、温阳健脾立法,以甘温益气、健脾和胃治其本,以涩肠止泻、止痛止血、生肌消肿治其标,积极开展中医治疗护理项目,自制中药保留灌肠协定处方,具有止痛、消炎、收敛的功效。中药灌肠后,药物直达病所,经由肠黏膜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愈合,增强免疫功能,避免药物被肠道消化酶破坏和被肝脏分解,对胃无刺激性,并可调整肠道内外环境,药物作用在局部吸收后还具有全身治疗作用,是整体与局部用药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另外,采用睡前灌肠,可以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增强药物的吸收和弥散。中脘、胃俞及脾俞采取隔姜灸方式,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同时给予辨证施膳,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功效的药物加工制成,进一步辅助改善患者体质。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中医理论发挥中医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效果确切,配合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施膳、艾灸等中医特色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1] 陈治水,危北海,陈泽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效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39.
(本文编辑:董军杰)
张红英(1972—),女,主管护师,学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574.62
A
1002-2619(2014)07-1100-02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