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匀
众所周知,比利时小提琴大师伊萨依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了六位音乐家,其中的四位——西盖蒂、埃内斯库、克莱斯勒和蒂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可是,另外两位——马尼奥·库伊罗加(Manuel Quiroga)和马修·克里克布姆(Mathieu Crickboom)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太了解。
马修·克里克布姆(1871-1947)是一位比利时小提琴家,生于比利时的韦尔维耶,逝世于布鲁塞尔。他是伊萨依的得意门生,除了作曲家将第五首无伴奏奏鸣曲献给了这个出色的学生之外,另一位作曲家恩斯特·肖松也将自己的弦乐四重奏献给了克里克布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克里克布姆长期在伊萨依的四重奏组中担任第二小提琴。
克里克布姆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居住过一段时间,凭自己的力量开办了一家小提琴学校和一支乐团。1897年,克里克布姆组建了一支挺牛的四重奏组,组员中有卡萨尔斯担任大提琴,罗卡布鲁纳(Josep Rocabruna)担任第二小提琴,加尔维兹(Rafael Gálvez)拉中提琴,克里克布姆自己自然是第一小提琴手。
回到比利时之后,克里克布姆成为了比利时列日(Liege)音乐学院的一名教授,接着布鲁塞尔音乐学院也聘用了他,所以他的后半生主要是在布鲁塞尔度过的。克里克布姆的主要贡献在于编订了十八至十九世纪不计其数的小提琴协奏曲,但是他自己原创的作品主要集中于小提琴教学法方面,比如一些练习曲、二重奏、通俗旋律和技巧性的小主题等等,克里克布姆在这些曲子中主要吸取了十九世纪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的演奏理念,自己的创新理论其实并不是太多。
至于马尼奥·库伊罗加,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地位就重要很多了。他的全名是马尼奥·库伊罗加·罗萨达,出生于1892年,卒于1961年,在西班牙国内名噪一时,简直称得上“继萨拉萨蒂之后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库伊罗加年轻时曾经特地前往柏林,想师从克莱斯勒,但是没有成功。最后,还是雅克·蒂博为他上了一些课。一战期间,库伊罗加主要呆在巴黎,其间也去过美国巡演,从1924年到1937年,这十几年是他事业的最高峰。1937年,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后来的1941年,纽约大街上的一辆卡车也巧合似地撞倒了克莱斯勒)让库伊罗加的演奏生涯戛然而止,但他年轻时舞台上流星般耀眼的辉煌早已奠定了一位伟大小提琴家的地位。之后,库伊罗加聪明地转向了作曲。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库伊罗加在音乐史上的杰出地位不单体现在演奏方面,更体现在作曲上。经后人整理,他的作品囊括了小提琴练习曲、随想曲、协奏曲、独奏变奏曲等多种体裁。他不仅对斯卡拉蒂、门德尔松作品的改编独具匠心,更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片段,比如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更让人称奇的是, 库伊罗加对于西班牙民族舞曲与民歌很有研究,为数众多的舞曲(除了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哈巴涅拉舞曲,竟然还有古巴和阿根廷风格的)都是他旺盛创作力的明证。
从1992年开始,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位早已失去众人关注的小提琴大师身上。库伊罗加的故乡彭特维德拉(Pontevedra)展出了他的音乐遗产,其中还包括了他所创作的油画。1992年,他所谱写的乐谱被集中出版,1993年,学者乌尔塔扎(Fernando Otero Urtaza)出版了库伊罗加的生平传记。对我们更有吸引力的或许是,1996年,Symposium公司历史录音《伟大小提琴家第五卷》中就收纳了他当年质量最高的录音。
这份录制于1912至1928年的“古老”录音以小品为主,囊括了比如维尼亚夫斯基《莫斯科的回忆》、克莱斯勒《吉普赛女郎》和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华彩片段等等短小精悍、却能充分体现手指技巧的曲目,虽然底噪较大,不过对大部分历史录音爱好者却不成为问题。就录音中所表现的来看,库伊罗加的琴音亮丽、清澈,而且在慢板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甜美感觉。另外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对于自由速度(Rubato)的运用,较之同一时代的西盖蒂和埃尔曼也许更加个性化,但是从对曲子理解的深度来看,库伊罗加恐怕就及不上西盖蒂那般“知识分子”层次的深思熟虑了。
所以,把库伊罗加定义为一个具有美男子魅力的、深谙小提琴娱乐性的演奏家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萨拉萨蒂第二”的头衔可能也由此得来——他所演奏的萨拉萨蒂作品录音恐怕是这张Symposium公司唱片的最高潮。说到美男子,与他时代相近的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师普利荷达(Vasa Prihoda)也曾让无数女性粉丝倾倒,但是库伊罗加骨子里的“沙龙气质”比之普利荷达更擅长大编制、大场面的曲子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另外,唱片里收录了一点库伊罗加自己谱写的作品,在我看来,多少也离不开萨拉萨蒂式的轻快迅捷,可是却撒上了一把西班牙味的胡椒粉,更显火花四溅、畅快淋漓。
1998年7月,《弦乐器》杂志以专题撰文,纪念了这位小提琴家被遗忘的灿烂一生。毕竟,西班牙人不希望库伊罗加这个名字仅仅停留在伊萨依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