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4-04-01 05:28翟丽娟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

翟丽娟

摘要: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从目前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分析了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论述了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以文化为切入点,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文化。正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性,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此,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情景,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汉威(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差异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

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指人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即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各种因素都处于不同层次,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二、初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2013届5、6、7、8四个班级的学生,共183人。调查问卷为《文化意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几年的英语学习中对文化现象的注意情况、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非语言行为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表达真实想法,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问卷的题目全部采用中文,并实行无记名形式。虽然这次调查比较简单,调查的题目和参加调查的人数都比较少,但这项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文化意识能够促进英语学习的看法持支持的观点,但是85%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记单词、背语法规则,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应试能力,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英语口语水平低,不但存在交际障碍,还经常犯一些交际错误,所以他们最感恐惧的是课堂上的口语操练。

三、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的问题

大部分初中教师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但对教学和考试来说,他们认为语言知识比文化知识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要模式,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培养。很多教师不能在备课和上课时注重强化跨文化交际,为学生提供跨文化意识的实践平台,使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真切地感受西方文化。

(二)学生的问题

初中学生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以及文化差异很感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考虑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学习语言知识更有利于升学考试,所以,平时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

(三)中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1.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教育信息的载体,英语中许多词汇与中国文化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例1:英语中的“restroom”并不等于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room”是指剧院、大商场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屋子,里面设有供方便和盥洗的设备,供顾客或雇员用。而汉语中的“休息室”译成英语应是“lounge”或“lobby”。

例2:“boxing day”指的是“圣诞节的次日”,是送礼物给服务人员(如送报员、送牛奶工等)的日子。绝非字面上所谓的“拳击日”。

例3: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出售零食、报纸、饮料、提供冲印胶卷等服务。

2.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中的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人们在言语和行为方式上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例1: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会不高兴。因为他会以为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这才是最得体的回答。

例2:在汉语中“你吃饭了吗?”是一个打招呼用语,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 yet”这名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所以他会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决不会回答“Yes/No.”

例3: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说“慢用,慢用”,这应该是礼貌的情景性语言。但如果对一起用餐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eat slowly”,他会觉得你是在暗示他贪吃而不高兴。

3.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规范化的价值系统是一个文化意识的核心,它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准则。在跨文化教育交流中,如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了解其中的观念差异,就能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使交际成为可能。

例1:英语民族习惯说:“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可以证明他们的价值观和商品意识,既然他们把“time”与“money”等同起来,因此就有了如下的表现法:to spend ones time(花时间);to save ones time(节省时间);to budget ones time(计划时间);to squander ones time(浪费时间);to invest ones time (投入时间)。

例2: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提倡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人则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这句谚语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例3:教学实践中,常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The rascal hit his face.”出现这样的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汉语着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语则着眼于人的整体。正确的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 +身体部位。如“pat somebody on the head;slap somebody in the face;hit somebody on the nose;lead somebody by the arm。”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语言交际中出现某些误解或意外后果,并非因为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有差距,而是对英语文化中的语言习惯、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等知识缺乏了解。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语言问题并不突出,文化问题乃是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培养需遵循的原则

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必须遵循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境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

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渗透性原则强调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

(二)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上,关注词汇和语法输入的多少,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学在课堂上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以往侧重语言知识传授,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课型设计的角度来看

(1)阅读课

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文化信息,同时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课本知识,和学生共同搜集与话题有关的素材。例如:讲食品与健康,就会谈到外国快餐进军中国和餐桌文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一些国外名著的选段,如Jane Eyre, Gone With the Wind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的习俗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词汇量,又可以体验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意识,一举两得。

(2)听力课

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听和说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三两分钟时间进行free talk的活动,即每次课前布置给大家一个话题,上课时让学生到前面作自由发言,用学过的单词和句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或当天的天气等。然后由发言的学生提一些问题,通过回答问题来检查其他学生是否听懂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听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准备话题时更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另外,现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网上有很多可以供教师利用的资料,而且许多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一些听力材料。如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美国人怎么纪念9.11中死去的亲人等,这既练习了听力,又可以了解异国风情。

(3)口语课

口语教学中,传统的听说法教学中过多的机械化的句型操练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交际法能使学生从互相说提高到互相交流的实践层面,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鱼得水,自如交际。

关于口语课堂教学,我认为创设形式多样的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是最佳方法,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4)写作课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时,应有意识地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通过这一训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打招呼、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的同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2.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来看

(1)词汇教学

英语的词汇是借鉴了许多西方国家甚至一些东方国家的词汇而形成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单词的发音用法和意义,还要解释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培养跨文化意识。许多单词都有自己的起源,比如英文中的姓氏来源于古时候人们的职业,如Carpenter 原指木匠,Cooper(制桶工)、Barber(理发师)、Clark(clerk店员)、Cook(厨师)、Taylor (tailor) 、Baker(面包师)等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强调中英文化差异,通过对比母语与英语的差别,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化。在七年级教授几个关于颜色的单词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同种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例如,

color English Chinese

red 危险、暴力、血 喜庆、幸福、吉祥

white 纯洁无暇 恐惧、死亡和不吉利

black 魔鬼、邪恶、痛苦、不幸 不吉利、不幸

yellow 忧郁、病态、胆小的 贵族、皇族的颜色

教师应该将文化教学和词汇教学相结合来学习词语,不仅要了解它的字面意义,也应该了解它的隐含意义。例如,在遇到谚语俚语时应不失时机地穿插故事,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单词。

(2)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汉语句子主动句较多,反映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反映了讲英语民族重客观、重逻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3)句子讲解

教师在分析句子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文化方面的内容,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译成汉语是“你是幸运儿”,不能说成“你是幸运的狗”。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dog(狗),英美人视为宠物、伙伴和朋友。他们还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我们中国人却不喜欢狗,常说“走狗”“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等。这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再如,“He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instructions, but was completely at sea.”译成汉语是:“他努力想理解这些说明文字,却感到一片茫然。”“At sea”是不知所措、茫然之意。此处应该讲清楚,英国人属于航海民族,他们和大海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是农耕民族,差别很大,这一点也反映到语言上来。比如我们说“进退维谷”,他们则说“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我们形容东西之多说“多如牛毛”,他们则说“sea of sth.”。

3.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看

(1)阐释法

阐释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含有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把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表达法,专门加以讲解,针对母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及语言结构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困难。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的概念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其中实物、图画与照片是比较容易就地取材的。

(2)比较法

比较法一般强调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极有益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教材中出现的中英文化的差异直接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并简单地了解一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或社会背景,使学生在正常的交际中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以下是我认为行之有效的三种比较方法:

①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②选择适当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为了学生能敏感地发现外国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可有意识地选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练习,做完练习后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人询问同事或朋友物件的价格是经常发生的事,可是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种禁忌。教师对这类文化差异可能已讲解过多次,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习惯,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少中国学生仍然会下意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与讨论,可以减少这类错误。

③利用多媒体教学比较中西文化。现代外语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如投影、自制幻灯片,原声录音、原版电影等,教师都可以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并且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法

实践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等学习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事实上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从而经历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条件、创造条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英语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跨文化意识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本族文化的氛围中体会异族文化的“异处”,增强跨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加大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和容忍度。

教师应在课堂里创设更多的情景,灵活选择和综合应用“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airwork, simulation”等方法,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语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脱口而出,言之有理。

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让学生经常模拟情景,使所学内容不断巩固提高。

(三)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练习。

1.布置有效的课外作业

大多数英语教师关于课外作业,不外乎就是抄单词、背课文、做相关练习本上的作业。周末,做一大堆的模拟试卷或是全真试题。对此,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持厌恶情绪的。可想而知,这样的作业质量是不高的。针对这一现象,我对于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实验,7班布置的作业内容还是传统的,而8班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结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关于8班的作业,我有两大创新:

(1)课文背景知识查阅

以Go for it教材中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为例,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Vacations”,整个单元的内容是围绕“Vacations”以生动、活泼的对话,以及个人的自我介绍展开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谈论自己想去的地方,并学会介绍旅游景点,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一些名胜古迹,从而能自觉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因此,国家和旅游景点的介绍,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本单元有一大难点: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学生对于课本上Mexico,Florida,Amazon,Niagara Falls等国名、地点名比较陌生。原本不少学生就不敢开口,羞于在人前表达,口语薄弱,如再加上话题不熟悉,会更加没话可说。为此,笔者在课前做了调整。给8班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他们查找有关国家、城市的相关图片或资料。这样能使学生在预习中就掌握大量的信息,具备了相应的选择能力和重组能力,这也恰恰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天的课堂上,果然两个班反映截然相反。7班学生对于这些地名非常陌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相反,8班学生在课堂上就非常活跃。

(2)有效运用daily report

我要求8班每天有一名学生作为reporter上讲台向全班学生讲述英美国家特有的文化知识,内容可以是词汇典故、西方重大节日的介绍等。

例1:有位学生在做daily report时,就表现得非常好。他将blue一词的多种含义阐述得淋漓尽致。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a word. What color is the sky? Yes, blue. Blue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our sky, it also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Yesterday, my deskmate said she was blue. But today, she is very happy. So, now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blue? That means unhappy. And do you know The Blue Room? Blue room is one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It is the place for presidents to receive guests.” 作为reporter的学生对于blue一词有了较为详尽的解释,这不仅调动了课前气氛,使其他学生对于blue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教师的词汇教学。

例2:Christmas来临之际,我让学生查阅有关Christmas,Christmas Eve 以及Santa Claus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陈述。这种课前准备、课后分享的方式使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语言功底较差而不敢发言的学生受到鼓励。学生有准备的发言会克服学生开口的焦虑。另外,通过搜集资料,学生增进了对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学生做了陈述之后,我再进行必要的概括和补充。这样,学生对于Christmas这一西方重要节日有了深入了解。以至于在中考前写作练习时,关于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比较中,大多数学生都有话可说。

2.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1)谚语竞赛

英语中许多谚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组织英语谚语竞赛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味望文生义。学生积累大量的谚语对写作也有很大帮助。如以下这些谚语笔者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看见:“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No pains, no gains.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而且这些谚语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使用。我也了解到学生喜欢用谚语,他们认为这样能使作文增色不少。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开始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希望语言更地道。

(2)英语戏剧表演比赛

学生参加英语戏剧的排练表演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角色说什么话等语用知识,以及注意各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交际习惯的讲解。课后,学生自我表演时这些都能起到作用,大大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英语演讲辩论赛

英语演讲与辩论是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英语国家,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极受重视。因为演讲与辩论,如果仅仅掌握几句浅层次的交际口语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场合中全面、得体地表达、分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二人组合练习、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复述、表演、采访等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思想沟通,逐步达到英语表达准确与流利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师就某个话题让学生演讲或辩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媒介,增加知识积累

除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杂志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注意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外语节目。这些是传播国际文化的重要媒介,不但文化信息覆盖面广,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四)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姿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衣着、时间、空间以及辅助语言等大多数非语言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

以“预约”为例,在中国拜访他人一般不需要预约,而在西方国家则一般会预约,以避免给对方带来不便,同时给对方留有选择的余地。再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

一些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表示不同的含义。教师不能只教语言知识而忽略了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以宏观的角度,多侧面、深层次地进行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应注意的事项

(一)寻求教学相长

文化知识有许多层面,比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只有自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世界知识,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

(二)注意阶段把握

在起始阶段,学生的词汇不多,表达水平不高,在教学中应侧重教会他们一些既简单又常见的跨文化知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到了中高级阶段,在教学中就应该侧重教会学生一些更深层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教师应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切忌本末倒置

教师通过文化知识的导入的确可以促进学生有效交际,但是切不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尤其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以为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很感兴趣,就滔滔不绝,而忽视了语言本身。

语言归根到底是一种交际的手段,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3]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1998(9).

[4]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5]周仪.中国文化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9).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