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京城的模匠

2014-04-01 23:22李扬
中华手工 2014年2期
关键词:北派杜梨模子

李扬

一股悠悠的梨木香,伴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从京郊顺义高丽营镇的一个小院里传来,这可不是在做家具,而是为吃得漂亮做准备。因近岁末,57岁的孙宝德又忙碌了起来,他是北京唯一的纯手工制作糕点模具技艺的传人。

左手执模,右手执刀,木屑翻飞处,刀锋如画笔般灵动流畅,刮、刨、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准无误的雕刻下,一幅传统的“囍”图跃然木模之中,满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韵味。

作为孙氏糕点模具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孙宝德14岁学艺,与木头、刻刀相伴已有43载。他说自己不是木匠,应该叫“模”匠。

一块上好的杜梨木,先要手工削出模具的外形,再用机器开荒料,也就是在木料上挖出与糕点大小一致的“坑”,小的仅为3厘米,大的可达1.2米,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形、莲花形、桃形等。经过抛光后,再用铅笔打底稿,最后才开始一刀刀地精雕细琢。“做一个模子费的心神,也赶上打家具了,但是一般的木匠还做不了,因为模子的花和字都是反的。”孙宝德说,因为习惯了刻反的字,有时写字都会不经意写反。

一件普通模具成品的制成,需两三天到一周的时间,孙宝德展示了他刻的两块“百福百寿”模具,这是1984年他专门为一位广受尊敬的老人祝寿时所刻。孙宝德说,光是这两块完整的杜梨木,就要生长300多年。一块模具上刻有101个“福”字,另一块上面刻着101个“寿”字,全部是篆字,但每个字形都不重样。“刻字是最考验功夫的,要一层层往下刻,每一刀下去都要让笔划之间接得上。现在很多糕点厂是用聚四氟乙烯压制的糕点模具,比较起来,手工刻出来的更活泛、不呆板。”孙宝德说。“北派糕点和南点的模具也不同,南点的面皮水分比较大,以浮雕居多。北派糕点模具则以阴刻为主,刻的时候讲究下刀的角度,有比例地往下走。”

孙宝德从没学过美术,也没有绘画基础,如果画画他只能画个大概,但是只要拿起刻刀就不一样了,刻了43年,可谓刀刀精准,已臻化境。“通常下刀的深度和坡度的比是1∶1,第一刀直着刻下去,第二刀斜着切下去,还要把木屑掏出来,这时难度最大;雕龙戏凤的图案,主要是龙头最难刻;人物的眼神很关键,有一个月饼模子上刻着八仙过海,神态各异,吕洞宾的眼睛还必须得瞪着。”

依孙宝德的经验,春秋的订单最多,稻香村、桂香村、宫颐府等糕点厂都是老孙家的固定客户,外加一些星级酒店、食品公司和家庭作坊也来订制模具,还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的海外华人也是他的客户,他已有20年不出去跑业务拉客户了,因为“干都干不过来”。有一年,来自韩国的一笔140万元的订单找到他,要做9000个模子,但他没有接,“这是我一年半的工作量,如果接了,国内的订单就没法做了。手工模具的艺术性永远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孙宝德的工作间就设在自家的院子里,他常常早上5点钟起床,一干就干到晚上12点,因为经年累月盯着模具雕琢,这两年他的近视度数猛长了300度。“现在年纪大了,在干不动之前,我想多做一些有文化性、艺术性的东西,一定要留下些精品,不管这门手艺以后能否传承下去,我心里都踏实。”孙宝德有个习惯,每刻完一个模子,都会用它扣出一个泥胎做纪念,经过30多年的积累如今已占据了满满两面墙,图案有上千种,无论是祈福、求吉,还是祛邪、纳祥之意,都映射着中国传统糕点文化的丰富多姿。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派杜梨模子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女儿节
酿酒酵母对制取杜梨种子的影响
运用作文模子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梨子变形记
竹笛曲《五梆子》的演奏阐释
瞎想什么呢
完型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