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春 钟守冰
高校后勤编制外职工工资分配制度探索
●马红春 钟守冰
编制外职工作为高校后勤用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其切身利益是保证后勤工作顺利运转的需要,也是高校管理者的责任。在当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建设日趋完善,劳资纠纷增多的情况下,完善编制外职工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编制外用工工资待遇,成为高校后勤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高校后勤 编制外用工工资待遇 制度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日趋繁重,为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正常运转,后勤部门聘用了大量编制外职工,编制外用工已成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工资分配制度,对规范高校编制外工作人员用工管理,激励高校编制外用工人员积极性、合理规避劳资纠纷,减少学校用工成本都有积极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1.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数量增多,工种结构复杂,工资考核发放方式多样。随着高校人事招聘制度改革,高校只能招聘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高校正式编制工勤人员逐渐减少,学校办学规模又不断扩大,编制外用工人员占后勤编制内职工的比例不断上升①。以昆明高校为例,编制外用工人数占后勤总职工人数的80%以上,在后勤的餐饮、保洁、绿化等一线岗位,编外职工占95%以上。从工种结构来看,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涉及学校餐饮、保洁、绿化、修理、驾驶、医疗、幼儿教育、管理等岗位,且用工形式多样,固定工、临时工、钟点工、计件工,从而决定工资考核发放方式多样复杂。
2.总体待遇偏低。高校编制外大部分员工从事服务性工作,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中,员工工作的压力大,而与之相应的工资普遍偏低。据调查昆明地区高校2012年编制外职工月工资平均约为1350元,远低于昆明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2011年3470元的水平,略高于昆明市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100元的标准,而2013年昆明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260元,且部分高校寒暑假还相应扣减工资,职工实际得到的还更少。同时编制外职工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基本没有保障,还存在加班费标准过低,出现劳务纠纷时经济补偿不到位的现象,职工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
3.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由于用工单位的工作性质、经费管理模式、分配制度、工资筹措渠道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在同一学校、同一部门,甚至是同一工种、同一类岗位工作的不同身份的职工之间,出现工资差别较大的情形②。以云南某高校为例,2012年该校后勤在编职工月工资收入平均约为4500元,而该校编制外职工工资收入平均约为1500元,二者相差三倍,与此相对应的是后勤脏、累、苦的岗位大多由编制外职工承担。同工不同酬分配现象使编制外职工经济上贫富差异明显,并形成累计效应;身份地位上,编外人员受到身份歧视,不平等感增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大多数高校存在,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改革问题。
4.工资管理水平滞后,结构设置不科学。规范科学的薪酬制度对维护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认真履职,完成工作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查,多数高校制定外聘员工工资管理方案不尽完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资构成过于笼统。编制外职工工资主要采取学校用工部门与个人协商的方式确定,干什么工作,每月给多少钱即可。工资管理粗放,没有明确工资构成,工资是否包含职工福利、节假日加班等费用,范围界定不明确。此现象在规模较小的学校较为普遍,成为日后劳资纠纷的隐患。
(2)缺乏工资的正常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部分学校虽对编制外职工工资构成进行了分类细化,外聘职工的收入也达到了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略高于此标准,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并未建立起编制外职工与学校固定工、集体职工工资同步增长的保障机制,其贡献与报酬相适应的正常晋升机制没有建立③。同一岗位工资的设置没有量化分级,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没有建立岗位绩效与工资待遇相对等的薪酬管理制度。
(3)工资发放考评机制不健全。多数高校编制外职工工资发放只有病、事假及迟到、早退、旷工等简单的纪律考核,对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没有体现,公平合理的工资发放考核制度没有建立或不完善。造成赏罚不明,导致人浮于事,出现怠工、窝工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工资作为雇主或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以及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本质上是员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高校后勤编制外职工工资还是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管理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高校后勤编制外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对稳定职工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编制外职工工资待遇。针对当前编制外职工工资偏低的状况,提高编制外职工工资整体水平,逐步向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靠拢,使他们安心工作。这既体现劳有所值,又可有效地提高员工跳槽的机会成本,抑制员工流失。同时,工资水平的提高也能吸引外部优秀人员,有利于后勤人力资源的优化。
2.逐步实现编制外职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同工不同酬的分配现象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制度层面的问题。2013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从制度层面规定了编制外职工享有和“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但真正实现它还有一个过程。高校后勤要积极探索同工同酬制度,用人上实现从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按岗定酬,按岗定员,按劳分配,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鼓励创新紧密联系的岗位绩效激励机制。
3.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编制外用工工资考核办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发放考核制度,对职工在工作岗位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量化评价,把考核结果作为薪酬管理的主要依据,强化职工的多劳多得意识,促进职工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习惯。工资考核办法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同时考核办法要具体化,形成制度,做到每个员工在考核过程中条件相同、机会均等,判定考核结果和运用考核结果要一视同仁。在操作过程中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职工对评估目标要接受认可。业绩评估目标一定要在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职工之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制定;(2)考评测量手段要可靠、公正和客观。要将规定指标和实际考核指标的差距及时反映给被考核者,达到及时沟通的目的;(3)对考核指标不达标者,要帮助和监督其制订完善的整改计划。根据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或提供改进的条件,达到鞭策后进的目的;(4)对考核优秀者,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给予提供晋升和发展机会的激励,从两方面鼓励优秀员工为学校后勤做出更大的贡献。
由于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工种类别繁多,可结合后勤管理的具体工作,分类设计编制外职工工资结构。按照大类相同、分类区别的原则,采取在学校后勤实行统一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结合各中心的工作,考虑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差别,采用计件或超额工资作为补充的工资考核分配体系。
1.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基础工资是编制外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职工正常履行职责的劳动报酬,高校后勤可设立统一的基础工资标准,由后勤集团统一测定和考核。具体设置标准可参照当地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工龄工资可作为基本工资的补充,主要考虑编制外职工在后勤工作时间年限进行设置,对职工在后勤工作经验和劳动贡献的积累给予的经济补偿,
2.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设置以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技能等评价要素作为确定的依据,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标准应占工资总额的60%左右。绩效工资是建立在单位的效益之上,它是结合职工所在工作岗位的业绩贡献,以考评形式发放的非固定工资收入。绩效工资对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职工爱岗敬业,树立职工主人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工资管理的实践看,用工单位设立分配与责任挂钩的岗位和绩效工资,得到编制外职工的普遍支持。
3.超额无限计件工资制。高校后勤对工作量可以量化考核的岗位,可设超额无限计件工资。如车队驾驶员可按公里数计件,医院医生护士可按处方量和注射量计件。采取超额无限计件工资管理模式时,重点和难点是设置基本工作量和与基本工作量相对应的定额工资标准、超额单件计价标准,一般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职工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发给本人的岗位工资;(2)职工未完成定额的,按本人的定额工资标准乘以所完成工作量与基本工作量的比例计发;(3)职工工作任务超过定额的,超过部分按规定的计价单件发给超额工资,工资总额不受限制。
4.其它分配方式。对一些管理型岗位,如食堂经理,可采取按食堂营业额的比例提取个人工资收入,把职工的利益和单位的服务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单位利益和职工个人价值双赢。对绿化、保洁等岗位可按管护区域面积的大小、管护标准的高低来确定职工工资,鼓励多劳多得,优劳多得。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让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大背景下,提高编外职工工资待遇,逐步实现编外职工与编制内职工同工同酬,完善编制外职工工资分配及考核办法,既是稳定职工队伍、确保高校后勤工作完成的需要,也是高校依法履职、率先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注释:
①罗永全.高校后勤外聘员工的全过程管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②张庆国,祝晓红.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外聘员工管理初探.高校后勤研究,2008(3)
③徐建国.高校外聘用工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理论与实践,2010(9)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钟守冰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责编:吕尚)
G647
A
1004-4914(2014)01-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