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沫含 陈元龙 赵伯飞
基于市场经济下理工科高校以美育人现代性路径的渗入
●周沫含 陈元龙 赵伯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思路的不断转变,如何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高校人才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内化和升华,而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产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近几年来,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和重视,与之相关的如以美育人在我国许多理工科高校中蓬勃发展、日益壮大,但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存在。文章通过分析现如今市场经济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等,以点带面地剖析了以美育人的现代性路径的渗入。
美育 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 理工科高校 现代性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战斗力,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文素质培育机制。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实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和中枢,其宗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高校的总体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双结合,造就“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一面镜子,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梳理枝节、造就未来的一把梳子;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育和发展。但是,在这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当一切都与“经济”、“成绩”、“效益”之类的词语相挂钩时,人们就会渐渐地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利益权衡之中失去了方向和自我。在这种思维定势的驱动下,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知识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不同于科学教育的是:“科学”的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去做事,“人文”的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而“人文”提供的是“道”。
现如今,强烈的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刺激同样冲击着高校的大学生。我国高校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不重视,认为是来去自由、可有可无的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有一些学生利用人文课的时间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笔者在学校当辅导员的时候,曾经做过“如何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课题研究和演讲,并对所带的260余名机械类学生做过走访、倾谈和调查问卷,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被问及到“为何要选人文素质类课程”或者“你们学习人文类课程的目的”的时候,70%以上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学分而完成任务,因为人文类课程考试比较轻松容易通过,所以没有必要花心思去学习这门课程;2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为日后毕业应聘奠定基础;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可以“扩充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数据和结果以及背后隐藏的问题确实令人堪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被尽可能地压缩,甚至是排斥。
2.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导致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失衡。
3.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依托。
4.以“美”育人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本性教育,它不仅包含着人的知识、能力、思想的提升,还包括着道德、情感、行为的规范。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以达到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通过美育,可以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可以在绘画、音乐、山水、饰物等形形色色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意识美、心灵美、职业美、社会美等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事物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只有知识传授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美能储善、能启真,以美育人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子集、一个分支,是引导学生净化心灵、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的核心和实践手段之一;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构架,感化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操,能够辨别世间的善与恶、真与假、是与非,对于科学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现代教育改革倡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美育恰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有着志同道合的作用和内在的必然性与统一性。
一些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认为美育或是人文素质教育是文科生、艺术生、体育生的“专利”,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切合实际的利益,尤其是理工类的院校,这种毫不掩饰的“优越感”和片面的教育理念曾一度导致了我国高校“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的教育误区。而事实证明,理工类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与本专业的知识架构相结合,形成文理互动、文理渗透,双互双赢的效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同样,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的同时,也可以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分化进行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更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把总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差异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样化的美育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通过世间真善美的事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体现一个健全的人格体系。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就是“重格物,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精神和审美教育思想理念,那么如何通过“美”的教育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提高高校的教师素养。我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而园丁对于花园的理解和定义最终决定了花园的整体的视觉效果,这就好比审美教育,教师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与情感交流的对象。教师的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因而,提高高校的教师素养是做好审美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美化校园自然环境。“天人合一”是哲学范畴上最为常用的学术词语之一,它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相互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从内心真正地激发学生自我的审美意识,给人以一种愉悦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积极向上、阳光蓬勃的自然之美。
3.注重高校审美教育教学,开设与“以美育人”相关的主题创造性活动。开设相关的审美教育课程,比如音乐、绘画、壁画、摄影等艺术鉴赏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长河中了解当时的人物故事、历史背景等,扩充人文知识,而且还通过学习理解课程背后的美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形象和思维。同时,开展一些与“以美育人”为主题的创造性课外活动,比如红歌比赛、文学艺术讲座、文艺演出、参观历史博物馆、文艺作品展等等。让学生真正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正确地树立他们的美育观念,挖掘学科中的美育内容,运用美和美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科学美、内容美、形式美、社会美的和谐统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面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化的操作工具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使得教育观念与措施与时俱进,和国际化的科学技术接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现代的、高科技的网络手段和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求真、求善、求美、求理想,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的价值,建立他们自爱、自律与自制的精神,使他们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高尚的人格、道德、精神和审美品位。
因而,笔者认为新时代网络条件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美育人”的核心对策,除了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因为这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1.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与美育网站,大力加强网络虚拟化校园建设。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网站,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自动化信息教育管理系统。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比如,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和新闻、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人文素质教育成果展、古今中外文明的艺术家作品展、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BBS讨论站等等。这样不仅仅注重了人文知识的传播,丰富了网络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增强素质,升华精神。
另外,可以大力加强电子化、设备化的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比如,在校园中设立专门的人文电子图书角,以触摸式固定电脑电子浏览器为核心,四壁布置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诗词、绘画、电影、雕塑、名人名作等,上空用滚动的人文天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史景观)做点缀,配上优雅的音乐,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人文氛围,寓教于美、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充实心灵,让学生在一个浓郁的美的人文素质空间里全面地发展。
2.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结合,挖掘学科中的美育内容。美育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我国高校的一些专业已经在用“美”将科学与人文联系在一起,比如机械类的工业设计专业,就是将工程设计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设计。它们如同是同一个天平上的两个不同的砝码,产品设计是核心,颜色形态是关键,工业设计就是通过对消费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心理的定位,将材料的结构、技术、材料披上形态、色彩、装饰的外衣,达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审美的统一。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美育应用渗入到每门学科的教育当中,积极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国素质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考虑的问题。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的学习应该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知识竞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展览、征文活动,开展纪念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奉献祖国、认知社会、服务人民,树立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青年学生为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精神。
基于市场经济下我国理工科高校以美育人的现代性路径的探讨是一个持久性的问题,它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不能拘泥于单纯的条条框框的课堂讲授方式,更多的是多层次、多跑道的立体式开放教学。对于每个学子而言,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无疑是青春洋溢、丰富多彩的,它代表着一个学子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择点。比如,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因为接触的人群或是受到的教育的不同而相互差异,因而在这个时间段内教育的全面化、个性化、社会化、时代化都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把我们学到的种种知识全部忘掉,最终剩下的就是素质。”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剩下的是生活和教育赋予我们的崇高理想、完美人格、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生存能力。美是对人精神的升华,是对心灵的洗礼,只有常抓不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使得“科学”和“人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让学校实现教育的目标,成为真正“教书”与“育人”的地方。因而,打造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新视点,将“以美育人”的现代性路径融入素质教育这一新的系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归根结底,新时代下网络技术现代性路径的渗入只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而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依然是人,教师思路的开阔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仍然占着主导的地位。
总之,市场经济下网络的高速发展为高校“以美育人”的现代性路径渗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不断地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为开拓网络“以美育人”工作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1] 孟天屹.美育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2005年8月第3卷
[2] 程泽峰.论孔子教育思想在语文文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辽宁师专学报,2009(3)
[3] 廖爱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4] 银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2年12月第22卷
[5] 张庆威,章立源.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等教育.1999(4)
[6] 杨叔子.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应忽视.中国科学报.1995.10.16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责编:若佳)
F270,G647
A
1004-4914(2014)01-009-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之课题“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7212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