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唇炎的中医证治

2014-04-01 21:39:04刘可普马华安陈国丰
河北中医 2014年3期
关键词:火毒风火唇炎

刘可普 马华安 陈国丰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学术探讨

剥脱性唇炎的中医证治

刘可普 马华安△陈国丰1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唇炎;皮炎,剥脱性;中医疗法;辨证论治

剥脱性唇炎是指是因化学物、日光或不明原因所致的口唇慢性炎症,以唇黏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结痂为主要特征,其症时轻时重,日久不愈,为慢性唇炎的一种。现代医学认识,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茧唇、唇风等范畴,中医历代医家也对本病早有认识。

1 历代传承

《灵枢·寒热病论》中“寒热者……唇槁”,为最早有关本病的症状描述。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风热邪气乘之,而肿发于唇”,阐述本病唇部肿胀疼痛是因风热邪毒侵袭而致。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中载有治唇部肿痛、破裂方剂二十余首,常选用黄连、白矾等外涂用,提到本病的外治方法。宋·《严氏济生方·口齿门》“唇者,脾之所主……盖风胜则动,寒胜则揭,燥胜则干,热胜则裂,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沉而无色。治之之法,内则当理其脾,外则当敷以药,无不效者矣”,比较全面的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疮疡经验全书》“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名曰茧唇也”,进一步明确的表述本病症状。元·《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菊花丸治……唇裂。薏苡仁汤治风肿在脾,唇口瞤动”,强调了内治法。明·《外科正宗》“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丸自愈”,详细论述了本病的病位、症状及内外治法。清·《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动”,《重楼玉钥》“驴嘴风生在下唇,逐时肿大不堪论,更加作痛如刀刺,敷药频施效自神”,对本病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外科证治全书》“唇上起白皮小泡,渐肿渐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饮食妨碍,或破血流久则变为消渴、消中难治之症。……日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现,口干渴甚者,俱为不治之症也”,论述了本病的症状及预后情况。

2 辨证分型

我们在总结历代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2.1 风火外袭

临床表现:患者唇口肿胀,色红,干燥,广泛灰白色秕糠样鳞屑,或有皲裂,干痒灼痛,舌淡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平素多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内生,复感外来风火毒邪,引动湿热上蒸,因足阳明胃经环唇口,故风火湿热毒邪搏结唇部而成本病。

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

方药:双解通圣散加减。

2.2 心脾积热

临床表现:唇肿坚硬,或皲裂溃烂,伴有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心思忧虑太过,心火内炽,移热与脾,热胜肉腐终至病发。

治则:清火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凉甘露饮加减。

2.3 脾胃实热

临床表现:口唇肿胀突起,皲裂、脱屑,灼热疼痛,伴有口渴面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平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极热移脾,火盛煎浊津液生痰,流注于唇故生本病。

治则:通腑泄热,化痰解毒。

方药:凉膈散加减。

2.4 阴虚血燥

临床表现:口唇皲裂,干燥,脱屑,痛如火燎,犹如无皮之状,色紫黯,时流血水,伴有两颧发红,手足心热,舌干少津,无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肾水亏损,相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虚火灼津伤血,致血虚血燥,口唇失养,火毒积聚故发本病。

治则:滋阴降火,养血润燥。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3 典型病例

藏某,男,40岁。2012-02-04初诊。因口唇红肿干裂反复发作2年,加重1个月就诊。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唇红肿,干裂,时有糜烂流血水,平素嗜酒如命,多食辛辣厚味。先后求诊于多家医院,多次服用维生素、抗生素及外用激素类药膏,效果均不佳,反复发作。查:口唇干裂,有痂皮,潮红,粗糙,口周皮肤充血糜烂,时有黄水渗出,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唇风。辨证分型:风火外犯型。拟方以双解通圣散加减,考虑患者病已日久,毒邪已深,火热之邪已减,除去甘寒通利之石膏、滑石,加用祛风燥湿解毒生津之品。具体方药如下:黄芩5 g,芦根15 g,藿香10 g,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蝉衣5 g,防风5 g,当归10 g,苍耳草10 g,怀牛膝10 g,甘草3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同时外搽黄芩油膏(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苏药制字Z04000518),每日1次。2012-02-18二诊,诸症略有改善,口唇干裂减轻,痂皮逐渐脱落,黏膜仍潮红、粗糙,口周皮肤充血糜烂减轻,少有黄水渗出,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考虑到患者服药后已见效,风火毒邪已减,唇为脾之华,脾胃不调则唇无以润泽,治唇之病应考虑脾胃之和,故加用运脾和胃之品。方药调整为:川黄连3 g,升麻5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鸡内金10 g,藿香10 g,佩兰10 g,豨莶草10 g,白鲜皮10 g,土茯苓10 g,苍耳草10 g,炒白术15 g,人中黄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2012-03-10三诊,诸症好转,继续依上方服用14剂。2012-03-24四诊,诸症明显好转,考虑病已愈至后期,以巩固调理为主,方药调整为:生地黄10 g,竹叶10 g,藿香10 g,佩兰10 g,豨莶草10 g,白鲜皮10 g,苍耳草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砂仁3 g,怀牛膝10 g,土茯苓10 g,乌梢蛇1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继服14剂后,唇口病损已痊愈。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按:本案属1例顽固性剥脱性唇炎患者,为风火外侵,加之脾蕴湿热,而成风、湿、热三毒搏结于唇而成。治以祛风、胜湿、清热为原则。采用内服中药煎剂、外涂黄芩油膏治疗。内服中药中防风、蝉衣疏散肌表之风邪;白鲜皮、地肤子、苍耳草、豨莶草、土茯苓祛风止痒,清热利湿;藿香、佩兰化湿醒脾;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和胃;当归、生地黄凉血养血滋阴;怀牛膝引火归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白术、砂仁等健脾和胃。病至后期,加用虫类药乌梢蛇以搜取经络之风邪。终至风火毒邪外祛,脾胃和,则口唇自安。黄芩油膏是以黄芩为主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养血,润燥生肌之功。内服与外治并举,全身与局部兼顾,相得益彰,以至唇口病损得以痊愈。

4 小 结

剥脱性唇炎属疑难病症,罹患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预防调护更加关键。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应该改掉不良习惯,如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②应少食烟酒,少食辛辣厚腻之品,避免烈日暴晒,减少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化妆品,如稠厚的普通润唇膏、唇彩;③发生本病后切勿因症状稍有改善就中断治疗,病期越迁延越难根治;④应注重食疗,平素多服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芡实等煎汤饮。

(本文编辑:石 康)

△ 通讯作者: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江苏 南京 210029

1 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刘可普(1987—),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咽喉科方向。

R276.1

A

1002-2619(2014)03-0439-02

2013-03-08)

猜你喜欢
火毒风火唇炎
道家去火毒法在《圣济总录》矿物类药炮制中的转变与利用*
考虑频率二次跌落抑制的风火联合一次调频控制
能源工程(2021年5期)2021-11-20 05:50:42
降低黑膏药过敏反应的关键技术探析
十二生肖·蛇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养生阅刊(2021年1期)2021-05-10 02:57:15
黑膏药去“火毒”工艺研究进展
说说嘴唇皮上的那些事儿
健康博览(2018年3期)2018-10-23 03:28:24
内生火热之毒致病特性探讨
世界中医药(2018年8期)2018-09-10 03:23:12
唇炎为何长期不愈?
浆细胞唇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