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北 临城 054300)
解毒凉血汤联合烟酸片治疗烟酸缺乏症60例临床观察※
张 丽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北 临城 054300)
尼克酸;缺乏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烟酸通常是指烟酸及其衍生物烟酰胺等具生物活性一类物质,烟酸缺乏症又称尼克酸缺乏症,也称糙皮病和陪拉格拉病,本病的发生与烟酸、烟酰胺、色氨酸的摄入、吸收减少及代谢障碍有关,属于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以皮炎、痴呆、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以皮炎最为常见,治疗不及时者可在4~5年内导致死亡[1-2]。2008-01—2011-01,笔者采用解毒凉血汤联合烟酸片治疗烟酸缺乏症60例,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24例,女36例;年龄35~60岁,平均(38.26±3.29)岁;病程2~5个月,平均病程(3.66±1.18)个月。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中烟酸缺乏症的诊断标准[1]。
1.2.2 纳入标准 选择仅有皮炎表现的早期患者,且皮损为初起;依从性好,自愿参加本试验,能按规定方案坚持治疗。
1.2.3 排除标准 排除病程>6个月者;伴有消化系统或(和)神经精神系统症状者;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予解毒凉血汤联合烟酸片治疗。解毒凉血汤药物组成:生地黄炭15 g,金银花炭15 g,莲子心10 g,白茅根30 g,黄连10 g,羚羊角粉(冲)0.6 g,玳瑁粉3 g,天花粉15 g,紫花地丁10 g,重楼15 g,青蒿15 g,牡丹皮15 g,地骨皮1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烟酸片(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61021841)100 mg,每日3次口服。同时指导患者调整膳食结构,不偏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 显效:皮损颜色明显变浅,自觉症状消失;有效:皮损颜色稍有改善,自觉症状轻微;无效:皮损及自觉症状无改善[1]。
本组60例,显效32例(53.33%),有效22例(36.67%),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90.00%。其中有3例在服药2 d后出现皮肤潮红、恶心等症状,但患者能耐受,未改变治疗方案,余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烟酸缺乏症是1762年由Gasper Casal首先报告,曾经一度成为一种重要的致死性疾病,直至1926年人们才认识到该病的真正发病原因,并使其得到根本控制,该病常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常用“4D”来形容,即Diarrhea(腹泻)、Dermatitis(皮炎)、Dementia(痴呆)、Death(死亡)[3]。烟酸缺乏症多以皮炎为首发症状,皮炎主要发生于暴露部位,如手背、指背、腕、前臂外侧、面部、颈、上胸、足背、踝和小腿伸侧等处,亦可发生于易受摩擦部位,如肩、肘、膝、和臀等处,皮损初起为对称性鲜红色斑片,界限清楚,酷似晒斑,自觉烧灼、微痒[4]。因此,寻求一种能在早期快速控制病情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目前本病多采用西药治疗,而中医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病变部位、皮疹形态辨证论治亦可取得较好疗效。烟酸缺乏症属中医藜藿之亏范畴[2],本病皮损多春夏季发病或复发,火热之邪蕴于肌肤,肝肾阴虚,脾胃不和,脏腑积热化火,热郁于血分,故本病初起皮损颜色鲜红,治疗多采用凉血解毒之法。笔者所采用的解毒凉血汤方中羚羊角粉、玳瑁粉、重楼清热凉血,解毒定惊,且重楼还可消肿散瘀、收敛瘢痕;生地黄炭、金银花炭能入血分清血分之毒热,又能养阴护心;黄连、紫花地丁、天花粉、白茅根、莲子心养阴凉血清心,黄连清三焦毒热重点在于清心热;牡丹皮善透血分伏热,地骨皮善清阴分虚热,青蒿既能达表,透肌间郁热,又能入里,退骨中之火,三药配伍可清日久郁热。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解毒凉血汤联合烟酸片治疗烟酸缺乏症临床疗效确切,在配合调整膳食结构去除病因的前提下,能在短时间缓解患者早期皮炎损害,疗效显著,有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应做好对烟酸缺乏症的宣教工作,增加人们对本病的认知度,早期及时的对疾病开展治疗。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2.
[2]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3.
[3] Hegyi J,Schwartz RA,Hegyi V.Pellagra:dermatitis,dementia,and diarrhea[J].Int J Dermatol,2004,43(1):1-5.
[4]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26.
(本文编辑:石 康)
※ 项目来源:2013年邢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3ZC048)
张丽(1977—),女,主治医师,学士。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
R346.36
A
1002-2619(2014)03-0388-02
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