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东,李旭霞,陈伯华
医学科技情报作为一门学科,通过需求牵引、信息的获得、分析和实践,指导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各类研究,特别是对未来趋势的观察、发现、分析和判断。海军医学情报管理人员应洞察趋势,在情报人员中布好阵,开展体系论证和总体设计。
众所周知,情报人才是情报研究的重中之重,人才的结构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年龄构成上。据报道,国际上的情报人员主力,大都是40~50岁的专业人员,较少有特别年轻的人员。《纽约时报》2007年7月19日刊登文章很好地佐证了这个判断:美国在伊拉克反恐战争中,情报判断最准确的不是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而是国务院情报和研究局。后者由工作20~30年的中年人组成,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二次和深入分析”得到的情报对赢得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经验的盛年专业人员是情报服务从跟踪走向引领的关键[1]。
情报人才的培养是基础。近年来,笔者单位利用各方面的便利,积极培养和培训相关人员,如开展学历培养。对某个学科从延革、基础到前沿“走一遍”;对医学专业人才,加强外语能力培养;对外语专业人才,安排去医学院学习医学专业课,使情报人才专业知识丰富,科技底蕴深厚,外语运用熟练,创新思维敏捷。用任务和加压来锻练人才,并建立与相关研究的合作机制。海量信息既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又对情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分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特网上不少信息垃圾也是蜂涌而至。如何识别真伪和良莠,不仅需要情报研究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海军医学基础知识及外语能力,而且更要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各种数据库及专家模型,更好地分析处理情报。与此同时,积极和相关单位建立研究合作机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当前的形势,准确判断转型方向,对重大趋势的观察发现和分析研判,有利于抓住关键,赢得先机。10年前,笔者就着手收集国外航空母舰医学和生活保障的相关资料,并于2007年4月正式出版了《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医学保障》一书,为以后陆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情报支撑。随后,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航空母舰的卫生需求、航空母舰卫勤保障、航空母舰编队卫勤保障、航空母舰饮食保障系列研究、航空母舰甲板识别服系列研究、航空母舰特种服装系列研究、航空母舰上的预防医学等几个大的系列课题不断开展,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随着任务的转变,积极关注大深度潜艇艇员脱险、海上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航空母舰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控制、男女性舰船员健康保障、舰载机飞行员健康保障等等各个方面加强了关注,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对未来重大动向的预见,尤为重要。国家科技情报体系就是起源于第一个重大科技项目的制订,情报课题也是随着每个5年计划的发展而开展。然而,虽然情报工作者依然在参与制订每个5年计划,但前期规划的介入却越来越少了,有的只是为基本成型的想法寻找些国外依据。因此,不能再局限于小圈子,只搞“路线图”或者“预见”,而应该充分发挥“合作情报”的作用,来启发规划的新思路。加强“开发式创新”的理念,更新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这就更加需要情报工作者有敏锐的洞察力。
情报工作在以往的收集文献信息,特别是国外信息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同时要国内或军内的战略和政策提出真知灼见,仅仅依靠外国文献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产生于50余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整体性和共享性的特性,使得其未来发展趋势是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出现丰富多样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半结构化模型等),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数据流、Web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每隔几年,国际上一些资深的数据库专家就会聚集一堂,探讨数据库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关注的新技术焦点。就海军医学而言,常用的包括:重庆维普信息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超星32万册电子图书、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Medline、ProQuest英文医学期刊全文美国网站、Science Magzine、Springer英文期刊全文库、Elsevier全文数据库、NTIS数据库和the Journal of Bilogical Chemistry 等[2]。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串连而成的,这些庞大的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简称为网络。其主要特点有:通讯(即时通讯、电邮、微信),社交(face book、微博、空间、博客、论坛),网上贸易(网购、售票、工农贸易),云端化服务(网盘、笔记、资源、计算等),资源的共享化(电子市场、门户资源、论坛资源等),媒体(视频、音乐、文档、游戏、信息),服务对象化(互联网电视直播媒体、数据以及维护服务、物联网、网络营销、流量等)。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信息时代信息的大“爆炸”,是一把双刃剑。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善于识别真伪和良莠,并从中得到有用的情报。今天,世界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将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也给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
互联网以外的人际情报,是由美国国家情报界定义的概念,与地理空间情报、公开来源情报和技术情报等并列。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人作为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不限于基于互联网和通讯线路的社交,更强调网外的人际面对面交流。人际情报是各种信息的基本来源之一,是预见性信息和意会型知识主要来源,其价值超出文献和网络等其他信息源。
所以,扬长避短,注重跨领域的边界;打时间差,提前捕捉端倪,抓住弱信号等,通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使情报人员渐渐有了“情报特质”,体现出超常的“洞察力”,才能真正让情报服务从跟踪走向引领。
[1] 王双菊,高峰.学科情报研究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图书与情报,2008,(1):47-50.
[2] 王刚.浅论情报学[J] .竞争情报,2012,(3):2-11.
[3] 张志强.面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构建战略情报服务体系—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实践[J] .医学信息杂志,2009,30(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