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社会上多数人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误区,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技术性转换,只要懂得两种语言和拥有一部双语词典,便可以从事翻译[1];还有些人一味地认为翻译教学重在实践,不需要理论,理论对实践无指导意义[2],反之亦然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都制约着翻译学科的快速发展。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目前日语翻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已经逐渐趋于合理,但多数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还是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学术训练”。[3]具备翻译行业经历的日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加之课内教研的压力,教师也很少有精力去课外兼职从事翻译工作,因此授课时只能纸上谈兵,课堂效果不理想。
长期以来,各高校的翻译教学课堂模式大多以“填鸭式”为主,学生练习,教师讲评。学生只要通过了相应的翻译课程考试,似乎就代表其掌握了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技巧;但一旦到了实际翻译场合便会无所适从。究其原因,除了反映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一面外,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各高校日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状。
现行的日语翻译教材在翻译理论体系方面已经非常系统,便于对基础翻译理论的理解,但在内容上多局限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不了与时俱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4]。
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大多是招生零起点的学生,所以大部分院校都是从大三才开始开设日语口笔译课程,而且开设的相应课时少(一般为周2-4学时左右),在此现状下,必然导致翻译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具有综合性、高端性、实践性等特征的日语翻译教学因为受上述诸多问题的影响,使其在各高校的大学日语教学中处于弱势,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致使该学科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日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日语翻译教学方面上,做了如下的改革尝试。
大学四年间,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日语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外,各高校日语专业可适当从第二学期开始,有意识地在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课堂上让学生做简单的日汉互译练习,通过中日文化的初步对比,努力提高学生对翻译教学的兴趣。
各高校的日语翻译教学教师应积极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此外,各高校还应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校外日语翻译实习基地,让日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翻译项目中。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日语翻译教学的教师找到课堂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点,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复合型整合。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依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并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日语课程设置体系,调整优化翻译课程体系,除设置日语口笔译课程、日语口笔译实践课程外,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副教授、教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的翻译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具体展开的形式是利用第二课堂提供的网络平台,学生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的日文网页,捕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词汇,从自己感兴趣的报道中,每周选取一篇口译或笔译文章,在翻译过程中,摸索一些翻译技巧。
实际翻译教学中,采用国内外权威性日语口笔译教材,对学生加强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的指导,同时自编口笔译教辅讲义。在自编讲义当中融进时下的最新技术信息和文化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
以日语口译(二)的“入职典礼”翻译为例,翻译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入职典礼场面下的各种致辞固定表达”。具体展开的教学流程如下:(1)课前预习。让学生分组了解日企“入职典礼”的流程及参加日企“入职典礼”时应注意的基本礼节。重点是通过网络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参加日企“入职典礼”的相关信息。(2)课堂集中发表。各组学生就各自归纳整理的日企“入职典礼”的信息,用日语进行发表汇报,教师引导各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3)观摩翻译案例。教师播放“入职典礼”上的社长致辞、前辈致辞、新人代表致辞的场面,让学生进行观摩,体验现场翻译的感受。(4)翻译模拟实践与教师点评。观摩翻译案例后,各组学生分别从中选出各自感兴趣的场面,进行模拟翻译(各组学生需要课外的分角色的准备练习时间)。教师事先提出考评要求:场面的道白、角色的划分、语言的表达,尤其强调是否使用了新的语言表达。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翻译。(5)反复修改。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堂讨论与教师的点评对译文进行修改。
课程学习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除了实施必要的随堂小测试外,应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即增加学生的模拟实战技能考核。教师在完成每单元的翻译基础理论、翻译技巧的讲授后,通过播放相关的翻译录像或翻译资料等,要求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表,教师将发表的效果作为平时重要评价考核环节记录备案。
总之,作为日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翻译技能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翻译课堂的教学规律,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搞好日语专业翻译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1]朱徽.具开拓意义的翻译文学研究新著——评谢天振著《译介学》[J].中国翻译,2000,(1):59.
[2]苟丽梅.论翻译教学的人文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21.
[3]陈莉莉.漫谈日语翻译教学[J].中共科教创新导刊,2009,(19):114.
[4]周虹.关于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