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内在逻辑

2014-04-01 11:19王丽娜赵建玲
关键词:贫困家庭普惠信贷

王 宁,王丽娜,赵建玲

(1.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社科部,河北 保定 071000;3.河北金融学院 教务处,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普惠金融”写入会议决议。可见,随着中国金融的发展,金融手段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反贫困的过程中。因此,从金融的视角来研究反贫困的问题,可以极大地促进该片区贫困人群人力资本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国内扶贫开发工作在注重“输血”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造血”功能,这对于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新的信贷模式和金融制度创新使那些长期得不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贫困人群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早在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就提出了金融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权利的消失会导致贫困的观点。随后Galor和Zeira(1993)、Ban-erjee 和 Newman(1993)、Clarke(2003)、honohan(2004)等通过对金融与贫困关系进行研究表明,覆盖所有社会阶层的金融体系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强调金融市场应该更多向穷人开放。盖哈(Ra.Gaiha)(2003)将“信贷干预”作为减贫困的主要干预形式之一。2006年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尤纳斯教授甚至将穷人的信贷权利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提出“信贷权是人权”的观点。

国内较早倡导“普惠金融”理念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教授,他被称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白澄宇(2005)提出用“普惠金融体系”作为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中文翻译。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瑾璞在2006年3月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普惠金融于减缓贫困的作用、形式、途径做了广泛研究,如周孟亮(2012)、董晓林(2010)、朱乾宇(2007)、李菁(2006)认为大力推广无抵押无担保的微型信贷产品,能够使贫困人群通过这种信贷增强自我扶贫的能力。李昌平(2005)、濮宜平(2007)、饶小龙(2008)、腾昊(2009)、程玲(2010)、刘胜安(2011)等都认为社区发展基金是一种适应贫困社区农户生计方式的,自愿、灵活、简易的公益性自我服务体系。王曙光 (2012)、李志军(2011)、刘七军(2012)等学者认为农民扶贫互助资金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纵观以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只有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使贫困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时,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才会得到显著提高,穷人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对于金融“造血式”扶贫的研究才刚刚展开,各大报刊对金融扶贫多是项目实施的报道、推广宣传等。而期刊学术成果零散,多集中于现状的描述,缺乏基于一手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为了深入揭示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笔者在梯若尔和霍姆斯特姆(Tirole和 Holmstrom,1997)及李志阳等(2010)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经济逻辑。

一、方法与分析结论

(一)基本假设

假设有2类贫困家庭(相对贫困),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A和未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B。将2类家庭生产周期划为t期。其中这2类家庭在第1期具有的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和技术水平等初始禀赋相同,以货币表示的初始资本均为Y0。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面临着2种投资机会:(1)将Y0在金融机构中进行保值储蓄,利率为r,利息收益为R1,维持简单再生产;(2)投资于投资规模为I,收益为R2的固定项目,进行扩大再生产。其中隐含一个前提假设,2类家庭的初始财富Y0小于I,家庭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进行借贷,且项目投资收益大于贷款利息。

(二)模型推导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贫困家庭普遍缺乏抵押品等原因,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时设置了一个借贷门槛,即低于这一门槛的人将无法获得信贷。

1.贫困家庭A

对于贫困家庭A,在未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情况下,由于初始资本Y0小,且缺乏足够的抵押品,从而使该类家庭不能越过金融信贷门槛,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进行利率为r的保值储蓄。

第1期的财富为:W1=Y0;

第2期的财富为:W2=Y0(1+r)=Y0+Y0r,其中Y0r>0,设R1=Y0r,W2=Y0+R1;

第3期的财富为:W3=W2+D=Y0+2R1;

第t期的财富为:Wt=Y0+(t-1)R1,t≥1。

显然,对于该贫困家庭A来说,如果在t个生产周期内,不能获得信贷的机会,就无法对有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只能把财富进行储蓄,根据常识可知贫困家庭的存款利息收益R很低,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于当期存款利率,R为负值,个人财富就会不断缩水,甚至经过几个时期后,就没有财富可储蓄,导致寅吃牟粮,入不敷出,其用于自身及后代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将面临极大不足,更进一步说,意味着不具备摆脱贫困、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2.贫困家庭B

对于贫困家庭B,虽然初始资本Y0小,缺乏足够的抵押品进行信贷,但其在普惠金融体系支持下,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较低,从而使该类贫困家庭越过门槛获得信贷L来I规模投资,在第2期实现扩大再生产,投资收益为R2。其中L≤I,IY0为资金缺口。当L=I时,表明贫困家庭A进行I规模的投资项目资金均来自于信贷资金。假设贷款利率为i。

第1期的财富为:W1=Y0;

第2期的财富为:W2=Y0+R2-L(1+i),其中R2-L(1+i)>0(普惠金融体系下,投资项目收益大于贷款利息支出),因此W2>Y0。设D=R2-L(1+i);

第3期的财富为:W3=W2+R2-L(1+i)=Y0+2D,W3>W2>Y0;

第t期的财富为:Wt=Y0+D(t-1),t≥1。

显然,对于该贫困家庭来说,如果在t个生产周期内,能够不断获得信贷,特别是在扶贫贴息贷款等普惠金融体系支持下,贫困家庭B获得信贷所实际支付的利息成本很低。在项目平均收益和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个人财富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长,更进一步,其用于自身及后代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将不断增加,一旦家庭资本拥有量超过了信贷门槛,意味着该类贫困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恶性循环,具备了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

3.模型的基本结论

(1)贫困地区家庭大多生活在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返贫率较高的边远地区,经济收入有限,初始资本很小甚至为负。由于贫困地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一般来说金融机构都会设置很高的信贷门槛。

(2)未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由于初始财富值小于信贷门槛,其生产被迫停留在简单重复的低级生产状态中,家庭财富长期处于很低水平,且边际收益递减,要想摆脱贫困,从理论上讲,在无法获得外部信贷的支持下,此类家庭必须通过自身积累使初始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使资本达到投资某个具有收益的项目最低规模。换句话说,要想达到最低投资规模,只能通过减少家庭每期的消费支出来实现。但这是以牺牲家庭生活质量,甚至下一代教育为代价的,因此该类家庭容易陷入“贫困陷阱”。

(3)如果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完善贫困地区信贷市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降低贫困地区的信贷门槛,使更多的贫困家庭获得信贷的机会,从而贫困家庭在初始财富很低的情况下也能投资某个具有收益的项目,财富在短时期内就会得到快速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投资也随之持续增加,从而摆脱“贫困陷阱”。

二、政策与建议

贫困表面上表现为生产、收入、消费等生存状态的贫困,实质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配置上的贫困。要使低收入群体真正走出“贫困陷阱”,就必须给贫困者以平等的发展机会,而是否享有良好的金融服务是贫困者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重要部分。

(一)确立市场化扶贫观念,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造血”功能

传统的反贫困的理论中,政府的“输血式”扶贫仅从外部松动了贫困的土壤,而并未从内部彻底打破贫困的自我循环机制,造成返贫现象突出。要打破这种贫困恶性循环,需要在以往政府“输血”的基础上,确立市场化扶贫观念,发挥好金融在脱贫致富中的“造血”功能。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的创始人尤纳斯曾指出:“穷人不需要我们的同情,他们只需要一只援助的手。以金融服务的方式给予援助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①政府、金融机构有责任通过某种机制和工具的创新,为那些缺乏资金但拥有强烈致富愿望和能力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支持,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扶贫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金融方式扶贫能起到财政方式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催生有效金融需求,降低金融扶贫成本

健全的基础设施是金融扶贫有效开展的前提。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滞后,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乏力。一方面难以催生贫困群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服务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较高,出于盈利本能,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网点布局少,金融供给不足。政府要发挥好财政职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为贫困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包括教育、法制、社会保障等),催生有效金融需求;采取税收优惠、补贴等多种措施降低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网点和资金向贫困地区延伸。

(三)推动传统正规金融机构与新兴非正规金融机构合作,发挥各自扶贫的比较优势

针对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国家一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机制、产品等方面的存量改革;另一方面,允许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诸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村级互助金等新兴金融机构,实施增量改革。一般来说,正规金融机构具有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组织制度完善等优势,但也存在信息方面的劣势。非正规金融机构具有灵活、便捷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但存在资金、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劣势。在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这个共同目标下,可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互联体系,探索由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牵头,各类型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多方共赢的互联信贷模式,推进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信息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合作,形成金融扶贫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

(四)建立金融扶贫对象筛选机制,提高瞄准精度

金融扶贫的对象主要应是那些具有致富愿望和生产技能的相对贫困的低收入群体。对于那些不具备生存能力的绝对贫困群体,应有政府通过财政支付转移的方式保障其生存需要。对于那些中等收入以上群体,由于其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不应再进入金融扶贫之列,否则会进一步拉大阶层间贫富收入差距。但从目前小额信贷的目标人群来看,经常以中等收入或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主,李小云(2011)研究发现,在扶贫项目中,贫困户受益比例仅为16%,中等户为51%,富裕户为33%。因此建立有效的金融扶贫对象瞄准工具和筛选机制,避免扶贫目标偏离尤为必要。可根据评价对象的初始财富,受教育程度,生产技能,致富愿望,身体状况等情况,建立金融扶贫对象评价体系,确立金融扶贫对象,并随扶贫对象的收入水平,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瞄准精度,确保有限的金融资源真正配置给低收入群体。

(五)建立多维立体化风险防范分担体系,确保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

金融扶贫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扶贫,但金融机构作为追求利润的企业,如何使其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规避好扶贫对象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所经营项目经营状况差、信用缺失等状况形成的经营风险,是金融扶贫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总结国内外金融扶贫的成功案例,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设立担保基金。通过财政控股和参股的形式开办担保公司,开展综合性融资担保,对农民在金融部门不能办理抵押贷款的资产提供担保。(2)组建乡镇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五权”,确权办证,纳入担保抵押范围,开展物权交易等相关业务。(3)试点农民信用等级评定工程。按照政府先期发动、后期农民自管的模式,组建包括党员,驻村干部,村民代表及银行工作人员在内的评定小组,建立信用档案,发放信用证,评定信用村,提高农民信用意识。

[1]周孟亮.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4):1-7.

[2]董晓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约束与农信社小额信贷——基于对江苏睢宁县的农户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2):27-34.

[3]李志军.扶贫互助资金成农民“自助银行[J].中国财经报,2011,8(23).(3)

[4]刘七军.对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开发研究,2012(5):30-33.

[5]腾昊.社区发展基金与农村信用社连接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4):80-85.

[6]高伟.探索社区发展基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J].济南金融,2007(10):66-68.

[7]向华,贺天博,葛菁华等.利桃村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4):199-202.

[8]GALOR,ZEIRA.Income Dist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1):35-52.

[9]BAN-ERJEE,NEWMAN.Occup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2):274.

[10]CLARKE.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2003,Paper:2984.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普惠信贷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