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方 丹,隋 梁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广东 深圳 518036)
·短篇报道·
腹股沟原发性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李 亮,方 丹,隋 梁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广东 深圳 518036)
淋巴瘤;腹股沟;罕见病
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是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特别是原发性的病例更是罕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诊治1例腹股沟原发性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49岁,因“发现右腹股沟包块10年,发热、腹痛、腹胀10+d”于2010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十多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腹股沟一包块,为球形,当时直径约2 cm,未予注意,一直以来肿物逐渐增大,但是非常缓慢。10+d前患者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发热,体温最高达40℃,在某一市医院就诊,考虑“阑尾周围脓肿”,予抗炎治疗无效后转我院。发热及腹痛具有明显的规律,腹痛及发热同时出现,腹痛以右下腹部为主,体温波动于38.5℃~41.5℃,出现在15:00~19:00之间,腹痛时伴有明显的腹胀感,食欲差,但是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当腹痛及发热消失后以上症状同时消失,并且恢复正常的食欲,饮食情况正常。3个月前至入院当天患者自诉乏力感并且体重减轻2.5 kg。既往史:患者青少年时期患有“肝炎”,但是具体类型不详。入院查体:患者贫血貌,消瘦,心肺腹部查体未发现异常,右腹股沟触及球形肿物,直径5 cm,表面光滑,质地硬,可部分推动,压痛。入院当时也考虑感染性病变,“阑尾周围脓肿”。入院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3.6%,血红蛋白75 g/L。肿瘤标志物CA12-5:44.8 U/L(正常小于21 U/L,平均值4.8 U/L)。增强CT示:右腹股沟占位性病变,考虑良性可能,脂肪肝,脾大。腹股沟超声考虑右腹股沟多发淋巴结增大。拟进行穿刺活检,但是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拒绝进一步检查。在经右腹直肌切口下进行剖腹探查,术中未发现腹腔、盆腔内脏器异常,肿物位于右髂窝腹膜外,切开腹膜,见肿物为球形,直径5 cm,表面光滑,半包绕股动静脉,完整切除肿物。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考虑精原细胞瘤可能,可见肾型细胞核,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LCA(+),CD5(+),ALK(+),CD30(+),CD20(-),CD3(-),Ki-67(70%+),CD2(-),CD43(-),CD138(-),MyoD1(±),S-100(散在+),Melan-A (-),EMA(+),CEA(-),aFP(-),PLAP(-),hCG-a(+),CK-18(-),CK(-),CD117(-),诊断为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出院后患者未按时化疗,比正常时间推迟1个月,在推迟的1个月期间再次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的情况,特点与手术前相同。回院就诊,超声检查发现右腹股沟淋巴节肿大较前增多。补充进行免疫组化检查,CD79(-),Pax5(-),予EPOCH方案化疗,即:第1~5天给予泼尼松90 mg,第1~4天给予长春新碱0.6 mg、依托泊苷80 mg、多柔比16 mg,第5天给予环磷酰胺1.2 g,共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未发现复发。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属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WHO归类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7%[1],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根据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分为ALK阳性及ALK阴性两类。原发性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罕见,并且往往有发热及腹痛的症状,因此常常误诊,本例患者曾就诊多间医院,均首诊“阑尾周围脓肿”。
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热和腹痛上,以发热为主[2],一般在下午发生,同时伴有腹痛,发热时腹胀明显,食欲差,类似于肠梗阻,当发热消失后,患者往往无不适得到临床表现,饮食等恢复正常,是典型的淋巴瘤症状。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特点是多数患者既往史有“乙肝”病史,本例患者青少年时期有“肝炎”病史,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准确回忆或表达病史,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下,乙肝可能性最大。因此本例在临床表现上,完全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血常规检查并无感染性炎症的表现,不符合“阑尾周围脓肿”的特点,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首要的是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全面的总结,避免先入为主的诊断思维。原发性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第二个特点是生长缓慢,好发于后腹膜及腹股沟等部位,从这个特点出发,虽然CT检查考虑为良性肿瘤,结合超声及CA12-5的检查,可以再次印证诊断。此时最理想的诊断莫过于穿刺活检,但是由于患者经济困难,无法支持复杂的检查,因此只能进行剖腹探查术。手术完整切除肿物,并发现其与股血管关系密切,但是由于术前没有病理诊断,并且术中的冰冻切片对这类疾病无法诊断,单纯的形态检查检出率只有10%[3],这从术后的常规病理都无法确诊可以得到印证,因此没有清除腹股沟的淋巴结。术后的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后,告知患者按时回院化疗。手术后患者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再次耽误治疗,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术前的症状再次出现,与其发展缓慢的特点并不符合,需要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毕竟所有的辅助检查包括病理检查都是我们思考的工具而已,临床医生不应该受到检查的制约。此时我们需要考虑其他表达ALK酶阳性的淋巴瘤,如ALK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展迅速,主要见于成年男性,恶性程度高[4],与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具有完全不同的预后,需要补充免疫组化检查以排除该疾病。CD79和Pax5是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其阴性即排除B细胞淋巴瘤可能。
准确的病理检查是化疗的依据,成人采用多药联合化疗,目前没有标准的方案,CHOP方案是一线的方案[5],但远期疗效差,因此选择EPOCH方案化疗,对B症状控制效果好。原发性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是所有淋巴瘤中最好的,本例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本例诊治的不足是没有进行术前穿刺活检,因此只能选择剖腹探查,增加了腹腔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如肠粘连等,并且也没有依据对腹股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如果对淋巴结进行清扫,治疗效果可能更理想,并且通过腹股沟切口进行手术,手术在操作上更加简单。
[1]沈志祥,朱雄增.恶性淋巴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99-823.
[2]Falini B,Pileri S,Zinzani PL,et al.ALK+lymphoma:clinico-path-ologicalfindingsandoutcome[J].Blood,1999,93(8):2697-2706.
[3]李 博,何小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J].国外医学:肿瘤分册,2005,32(6):474-477.
[4]周小鸽,陈辉树.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2.
[5]Wang WW,Yang XN,Cheng ZS,et al.Clinical randomized comparatived trial of DICE reqimen and CHOP reqimen in treating intermediate and high grade non-Hodgkin lymphonoma[J].Chinese-German J Clinical Oncology,2008,7(2):107-110.
R733
D
1003—6350(2014)09—1388—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9.0536
2013-10-31)
李 亮。E-mail:liliang0086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