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晓红,翁懿清,秦秀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特需科,上海 201203)
·护 理·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乳糜漏的护理
谈晓红,翁懿清,秦秀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特需科,上海 20120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乳糜漏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178例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6例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经及时发现,采用禁食、肠外营养支持、腹腔充分引流及生长抑素的应用等保守治疗。6例患者均痊愈,平均愈合时间为12 d(7~18 d)。结论乳糜漏经及时而有效、系统地保守治疗及整体性的护理是可以治愈的。
腹腔镜;胃癌;乳糜漏;护理
胃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系统、彻底地胃周淋巴结清除术是治疗胃癌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一项基本原则[1]。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尤其是外科腹腔镜消化道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辅助下行胃癌D2根治术的应用也日趋成熟。但在淋巴结清扫过程中,难免会伤及较大的淋巴管,导致术后淋巴漏的发生,即乳糜漏。据国外文献报道,胃癌根治术D2后淋巴漏的发生率为0.3%~0.4%[2]。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共进行了178例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患者,其中术后并发乳糜漏6例,均经临床治疗与精心护理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例发生乳糜漏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2~78岁,平均53.5岁。分别为全胃切除术后3例,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后2例,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1例;TNM分期:Ⅰ期1例,Ⅱ期5例。术后出现乳糜漏的时间平均为6 d(5~8 d),均发生于开始恢复饮食后;乳糜液最大引流量1 500 ml/d;引流液乳糜定性试验均为阳性,确诊为乳糜漏。
1.2 诊断及治疗
1.2.1 诊断标准 ①胃癌根治术后3 d腹腔引流液>200 ml/d,持续1周以上;②引流液行乳糜定性或甘油三酯测定确定为淋巴液;③引流液为非血性且淀粉酶、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④排除出血、胆漏、肠漏或胰漏等其他并发症。
1.2.2 治疗方法 ①禁食,予以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引流量减少后,逐渐向肠内营养(EN)过渡,继而予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②保持引流管通畅,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③生长抑素的应用。
2.1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2.1.1 妥善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在术中于皮肤戳口处给予缝合固定,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患者卧床时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于床单上,起床时固定于上身衣服,而且引流瓶的位置低于引流部位,防止引流液倒流。
2.1.2 保持有效的引流 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予以协助患者取低半卧位行体位引流,使引流管处于身体较低或最低位,使引流液充分流出;同时鼓励患者常变换体位以利于引流。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和折叠,防止血块或引流物纤维素沉着堵塞引流管。因乳糜液呈浑浊乳白色,易产生块状物堵塞引流管,造成引流管不畅,这会增加腹腔感染机会。
2.1.3 准确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护士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外,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并做详细记录。一般胃癌术后正常的腹腔引流液为淡血性,3 d后明显减少,但本组6例患者在术后第5~8天开始进食后,发现引流量突然增加,最大引流量为1 500 ml/d,随着进食量的增加引流量亦增加,颜色呈乳白色,遵医嘱予以禁食后,引流量骤减,乳白色液体逐渐消失,通过对引流液行乳糜定性试验,结果为阳性,确诊为乳糜漏。
2.1.4 拔管指征 本组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引流管中引流液每日逐渐减少,患者术后第12~26天乳糜液逐渐消失,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表现,予以拔除引流管出院。
2.2 营养支持 乳糜漏发生后的治疗首先是饮食控制与营养支持,早期予以禁食、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其间由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向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逐步过渡,恢复期再行全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予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2.1 TPN护理 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后并发乳糜漏,最大引流量增加至1 500 ml/d,遵医嘱予以禁食,行TPN支持治疗。TPN是采用全营养混合液方式配制3 L/袋,经中心静脉均匀输注。热量按25 kcal/(kg·d)供给,糖脂比为1:1,热氮比约120:1。常规使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同时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可减少腹腔内淋巴液的积聚,亦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低蛋白血症,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持续1周后,本组6例患者腹腔引流量明显减少,遂向肠内营养支持过渡。
2.2.2 EN护理 本组6例患者术中常规留置经鼻空肠管于胃肠吻合口远端20 cm,用胶布以分叉交织法固定于鼻尖部与脸颊部。患者在EN期间,每2~4 h用温开水10~20 ml冲洗体内导管1次,体外管道更换1次/d。本组6例患者由TPN过渡为EN支持后,其中1例患者出现乳糜漏的复发,即行禁食,改为TPN支持。其余5例患者均无乳糜液引出,继而过渡为经口进食低脂饮食。术后12~26 d,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3 生长抑素的应用与护理
2.3.1 正确使用生长抑素 ①单独建立一个静脉通路泵入生长抑素,避免生长抑素与其他药物产生反应。②保持用药的连续性。静脉给药后,生长抑素的血浆半衰期非常短,根据放射性免疫测定结果,其半衰期为1~3 min,停用药物的时间不超过3min[3]。因此,要计算好输注结束时间,按医嘱提前15 min配好药液,以便及时更换,以保证用药的连续性和有效性。③严格控制输注速度。0.9%NS 50 ml+生长抑素3 mg配制好后,用微量泵以2 ml/h持续泵入。当注射速度超过0.05 mg/min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和胸闷现象[4]。
2.3.2 观察和预防生长抑素的不良反应 由于生长抑素对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胰腺多肽分泌有抑制作用,易引起低血糖。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出虚汗等低血糖的症状。同时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 h的手指血糖,了解其血糖的变化。本组6例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经及时有针对性地系统治疗与护理,1周后腹腔引流液明显减少4例,2周后减少2例,待乳糜液消失后拔除引流管并予以出院。出院1周后复查B超或腹部CT,未见腹腔明显积液。患者均治愈。
4.1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患者术后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腰痛或腹部不适,观察腹腔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对引流液量突然增加且禁食时为淡黄色,而进脂肪餐后为乳白色者,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引流液的检验,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4.2 禁食、TPN支持是治疗乳糜漏的基础 研究表明,禁食状态淋巴流量为0.93 ml/min,而餐后则为225 ml/min[5]。禁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胃肠道乳糜液的形成,为淋巴管漏的愈合创造条件。乳糜漏可导致大量水分、电解质、蛋白质及淋巴细胞的丢失,使机体发生低蛋白血症,还可因细胞丢失、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致术后感染,加重淋巴液的渗出,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患者在禁食时,予以TPN支持是必须的。
4.3 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腹腔引流管,一般使用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同时要预防引流管受压、扭曲和堵塞。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可以减少腹腔感染机会,是预防和治疗乳糜漏的有效方法。
4.4 生长抑素是治疗乳糜漏的有效药物 有研究报道,生长抑素抑制内脏分泌的血管扩张激素,通过与肠壁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减少脂肪吸收,从而降低淋巴流量;其典型的反应是使用生长抑素后24~48 h,乳糜漏的量会有戏剧性的减少,待腹腔引流量<200 ml/d可予以拔除引流管,少量的淋巴液渗漏可以自行吸收,创面可自行愈合[6]。
综上所述,乳糜漏在临床上以TPN为主,联合生长抑素的非手术治疗中,其重点是做好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护理和腹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对腹腔引流液中出现异常液体应及早发现、及早检测,或因肠内营养实施不当而引起乳糜漏的复发,给予随时调整营养制剂。因此,合理的治疗与整体性的护理有助于促进腹腔镜辅助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早期康复。
[1]郑 虹,陈峻青.胃癌淋巴结清扫致林巴漏的防治[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3(1):17-19.
[2]Sakamoto J.Incidence of 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chyloperitoneum from Japanese gastric surgeon’s point of view[J].Gastric Cancer,2005,8(2):37-38.
[3]葛琳俐,钱海泳,唐 蕾,等.腹部外科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的护理体会[J].江苏医药,2011,37(7):867-868.
[4]魏立坤,陈丽莉.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治疗消化道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67-669.
[5]吴亚中,聂岁丰,吴维敏.深静脉营养在肾切除后乳糜漏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2,17(10):560.
[6]Berzigotti A,Magalotti D,Cocci C,et al.Octreotide in the outpatient therapy of cirrhotic chylous ascites:a case repot[J].Dig Liver Dis,2006,38(2):138-142.
R473.73
B
1003—6350(2014)09—1393—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9.0539
2013-10-22)
翁懿清。E-mail:qinger126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