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胜利
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西平 4639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多发疾病之一,多见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传统药物治疗复发率高或并发症较多。近年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的治疗[1],2011-10—2013 -10,我们应用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42~72 岁,平均(52.04 ±2.78)岁。均为单侧发病,右侧11例,左侧9例。第Ⅱ支痛12例,第Ⅲ支痛27例,第Ⅱ、Ⅲ支痛11例。病程:6个月~7年,平均(5.28 ±1.96)年。均经MR 检查排除继发性疼痛。术前均经中西药物、封闭等治疗后无效或频繁复发。术前头颅CT 或MR检查,排除颅内肿瘤、囊肿等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1.2 手术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腋下垫软枕,将头向对侧偏转15~20 °,使乳突位于最高位置,有利于三叉神经的显露和显微镜操作。手术切口于发际内0.5 cm,与发际平行,长约6 cm,向上越过横窦平面约1 cm,骨窗直径约3 cm,上界至横窦,外近乙状窦,悬吊硬膜后"Y"状切开硬膜。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小脑角区蛛网膜缓慢释放脑脊液后向内侧轻轻牵拉小脑半球。打开小脑桥脑池,排空脑脊液初步显露三叉神经。置入30°冷光源内镜辨别三叉神经周围血管及其走行。显微镜下分离松解蛛网膜后,将明确压迫的责任血管与神经分离。再次导入内镜观察神经前方及与桥脑交角等显微镜的死角,仔细辨别并分离责任血管,避免遗漏血管,在微血管与三叉神经间垫入Teflon 涤纶绵。内镜配合下观察,并协助调整Teflon 垫片位置,确定术野止血彻底后严密缝合硬脑膜及皮肤。
1.3 疗效评判标准 显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偶有轻微疼痛,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25%。有效: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需日常药物维持治疗,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25%~50%。无效:疼痛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显效+有效做为总有效率。
本组5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8例(56.00%),有效19例(38.00%),无效3例(6.00%),总有效率94.00%。术后2例感头晕或恶心,1例出现呕吐,2例有面部麻木感,经对症处理后均明显缓解。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小脑半球损伤、出血、听力丧失或死亡病例。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不表现有神经系统体征,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者。以第Ⅱ、Ⅲ支常见,呈周期性发作,中间有缓解期。病程越长,发作次数越频繁、症状越重。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存在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小血管襻压迫,或者神经根扭曲成角粘连,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微血管减压术是指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三叉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颅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解除血管对颅神经根部的压迫,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根本上的消除。在解除局部血管压迫的同时,保留三叉神经感觉传导的完好,减少对面部感觉的损伤。同时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可多角度近距离观察病变区域,弥补显微镜的不足,避免死角及遗漏责任血管,能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2]。常用于:(1)药物治疗止痛效果不佳或无效者或有副作用或药物过敏者。(2)采用过酒精周围支封闭,或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复发者。(3)第I 支痛或第I~Ⅲ支痛者,或双侧痛者。(4)三叉神经痛伴有面肌抽搐者。术中应注意:(1)一般以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方法视野宽,适应证广,且并发症较少。(2)在探查三叉神经感觉后根时,手术操作应尽量轻柔,以避免损伤面神经与听神经。(3)冲洗桥小脑角处,如果用过大压力和冷生理盐水,可引起术后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等反应,因此应该用等体温生理盐水轻柔冲洗。(4)选用Teflon 涤纶棉可避免使用其他材料而引发炎性细胞肉芽肿导致三叉神经痛复发[3].
[1]李江安,鲁晓杰,王清,等. 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2011,28(3):235 -237.
[2]王伟民,管勇,孙淼,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附56例报道)[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3(4):348 -349.
[3]钱令涛,郭景鹏,王虎山.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21(1):3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