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花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山东 济南250012)
家族性白血病是指具有家庭或家族聚集性质的白血病或白血病前期,同散发性白血病相比,前者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发生1例以上的白血病或白血病前期;后者则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中仅发生1例白血病或白血病前期[1]。近期我院收治2例同胞兄弟在1月时间内同时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经精心治疗与护理病情稳定,达到完全缓解状态,现报告如下。
病例1,胞兄,56岁,患者于2012年2月查体时发现血小板减少示:17×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当地医院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示:符合血小板减少症,骨髓活检未见特征性组织学改变,骨髓染色体核型分型未见异常。给予地塞米松40mg口服×4d,复查血小板计数示:75×109/L,后改为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维持剂量为10mg/d,血小板维持在60~70×109/L。2013年8月患者出现发热伴牙龈出血,来我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7.12×109/L,血红蛋白106g/L,血小板21×109/L,幼稚细胞占47%。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单核系:异常增生,原幼单核占90%,粒系、淋巴系增生受抑,全片见巨核细胞58个,血小板较少见。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原幼单核细胞占73%,NAP:阳性率:72%,积分:92分。铁染色:细胞外Fe(+),铁粒幼红细胞45%。提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免疫分型:细胞活性94.76%,异常原始细胞50.83%,MPO+,CD34+,CD13+,CD38+,HLA-DR+,CD117+,CD33+,TdT-,符合AML表型。染色体核型分型:46,XY[20]。
病例2,胞弟,52岁,患者于2006年5月因全血细胞减少2月来我院就诊,确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RAEB-2),给予对症成分输血及小剂量化疗效果欠佳。于2006年11月行女供父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术后完全缓解,无明显排异反应。术后7月停用抗排异药。后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异常。2013年9月患者复查血常规:三系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骨髓穿刺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单核系:异常增生,原幼单核细胞占34%,粒系:增生偏低,早幼粒以下各期粒细胞均见,比值偏低,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偏低,早幼红以下各期幼红细胞均见,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系:比值、形态大致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9个,血小板少见。外周血:白细胞偏低,原幼单核细胞占3%。NAP:阳性率:60%,积分145分。提示: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2、MDS移植后。骨髓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有核细胞占32.61%。CD117+,HLA-DR+,CD13+,CD33+,CD7+,CD34+,MPO+。融合基因检查:BCR/ABL P210及P190均为0。FISH检测结果:性染色体-,Y占4%,XY占72%,XX占24%。
家族性白血病有一共同特点,即预后相对较差,常规治疗效果不好,与同期、同类白血病相比,其生存时间明显缩短[2]。因此,经过全科会诊讨论,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兄,无移植条件,因此选用相对强度较大的DHA方案,目标是争取1个疗程达到完全缓解状态,其后给予巩固强化治疗。其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且为移植后复发,选用强度相对较大的IA方案化疗,如1疗程缓解后,巩固2个疗程尽快进行二次移植。化疗的同时,及时监测血象、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一系列指标,加强化疗后的对症、支持治疗。病例1给予DHA方案化疗7d,过程顺利。化疗后第11天,出现骨髓重度抑制,复查血象:白细胞0.15×109/L,血红蛋白61g/L,血小板11×109/L,中性粒细胞0。居住环境给予严密的消毒隔离,住无菌层流床,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等,第22天复查血象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第30天复查骨髓细胞学达完全缓解。现病情稳定,正在我病房进行第二疗程化疗。病例2给予IA方案化疗7d,第1~3天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mg/(m2·d),第1~7 天用阿糖胞苷(Ara-C)100mg/(m2·d)。化疗期间病人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及口腔溃疡。化疗结束第17天出现高热、水电解质紊乱、肺部真菌感染、肛周感染、骨髓重度抑制,患者一度想放弃治疗。经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居住环境的严格控制、加强抗感染力度、对症成分输血、多学科联合治疗会诊,第31天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指标逐渐恢复,第42天复查骨髓达完全缓解。
2.1 组织专家会诊,尽快进行家系调查 及时与医院伦理委员会联系,在其家族成员的知情同意下对其主要的11位家庭成员进行孟德尔显性表型遗传筛查,以发现家系中是否存在c-erbB重排/扩增[1]。各兄弟科室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克服重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结论:此家系四代未发现c-erbB重排/扩增,基本排除此病与家族遗传性有关。我们同时采用SSP-PCR(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此同胞兄弟主要位点H LA-A、B、D R及DQ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基因呈半相合。
2.2 化疗前宣教及护理 兄弟二人第一疗程化疗方案强度相对较大,化疗毒副作用强,因此做好化疗前的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是非常必要的。特护小组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到:病例1为初发性白血病,对化疗的过程、注意事项及防范措施均缺乏了解;表现为对化疗的恐慌及无从应对。病例2在7年前曾经历过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过程,对上述内容均有详细的掌握。为此,我们采取让病例2首先与病例1适当交流,采用现身说教的方式交流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防范措施,护士再适当进行补充与强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并发症的护理
2.3.1 骨髓抑制期的护理 骨髓抑制一般发生在化疗结束后的7~14d,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最常见也最严重。我们安排病人入住无菌层流床,对其实行全环境保护,层流床可以持续动态保持消毒,能减轻感染程度,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3]。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及安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病人安静休息,缓解焦虑状态,减少出血的几率。
2.3.2 肛周感染的护理 每日肛周护理后,将纳米银敷料修剪成长3~4cm、宽1~1.5cm的条状,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无菌注射用水将银离子敷料打湿,其中约1cm轻放入肛门,剩余2~3cm覆盖于肛周破损处,这样既保证纳米银辅料对肛周的局部覆盖,又保证其不会随时脱出。
2.3.3 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 加强呼吸道管理。病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再根据病人的情况,调节合适的吸氧流量3L/min,并抬高床头30°~45°,指导病人每次深呼吸后用力将痰咳出,同时护士协助轻拍背部,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根据病人体力的情况可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将痰咳出。及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使药物与水分经吸入装置分散呈细雾状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达到湿润气道局部消炎作用。
此病案兄弟二人既非同卵兄弟;其父母也非近亲结婚;且兄弟二人分开生活已有20余年,无共同的生活环境,同一时间患同一类型的白血病实属罕见。一个家族中白血病类型差异较大,可以相同,也可以非同系,临床表现相似,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国内报道多数在1年左右。巩固维持治疗中1年内复发,再次治疗无效,预后极差[2]。因此,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在最短时间内,用标准剂量化疗使病人达到缓解状态。
[1]冯宝章,陈文杰.我国家族性白血病研究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2005,14(4):243-245.
[2]徐卫,李建勇,吴雨洁,等.母女同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家系调查[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11(11):76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