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210008)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呈阶段性分布,可侵犯胃肠道任一部位,其中以结肠及小肠为主[1]。发病高峰年龄为15~30岁,儿童少见。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最近10年CD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儿童患病率有所增加[2],应引起足够重视。CD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进行性消瘦,儿童常以急性起病为主,还伴有低热、贫血、皮肤、关节等多系统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n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的状态,恢复其肠道功能[3]。目前国内临床应用FMT治疗克罗恩病例甚少,实施FMT护理方面的报道相对缺乏。我科2013年对2例CD患儿经鼻十二指肠管实施FMT治疗后,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本科收治2例CD患儿,均为男性,年龄7~11岁。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回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结节样增生。组织病理示:回肠、结肠坏死性肉芽肿,符合克罗恩病改变。2例患儿均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右下腹压痛伴明显腹泻(每天大便次数>8次,为黏液脓血便>1 000ml)并出现低热、体重下降等症状。
1.2 方法 2例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经鼻十二指肠管以40~50ml/h匀速输注粪菌混悬液(30g∶150ml)500ml,根据患儿消化道症状每隔2日接受治疗1次,直至症状明显好转。
1.3 结果 2例患儿经FMT治疗后,每日腹泻次数下降为1~2次,大便常规检查显示为黏液可见或无,白细胞、红细胞阴性或偶见,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糜烂面积显著缩小,消化道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均好转出院。
2.1 FMT供体和受体的准备 异体粪便移植,应对供者进行严格筛查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4]。选择我科身体健康,近6个月内无抗生素使用史,无胃肠道病变、粪便常规、肠道细菌性致病源、寄生虫、轮状病毒、肝炎(A、B、C)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及Ⅱ型、梅毒检查均正常的普通疝气患儿清晨第一次粪便,作为供体。受体为2例CD患儿,临床医师向患儿家属告知FMT治疗的目的、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内窥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移植前3D停用抗生素,为FMT治疗做好准备。
2.2 FMT标本采集及制作 收集供体普通疝气患儿清晨第一次粪便于一次性便盆中,进行标准化处理,选用无菌水作为稀释液,取中段粪便称量后按1∶5,100g粪便溶于500ml无菌水中,既往研究显示[5]使用量>500ml时,疾病缓解率为97.3%,复发率为4.7%。粪便经充分搅拌、混匀,再用6~8层纱布滤去大的颗粒,最终将收集的粪菌悬浮液放置在无菌容器内待输。
2.3 粪菌混悬液的输注 保持CD患儿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位、通畅是输注的先决条件,每次输注前、后均用温开水20ml冲洗营养管,防止管腔堵塞。输注完毕后,以消毒纱布包裹管口。为保证疗效粪菌混悬液应现配现用,使用输注泵控制速度,开始输注速度为20ml/h,然后在输注过程中逐渐增加至40~50ml/h,使患儿有个耐受适应的过程。并注意混悬液的温度维持在37℃,冬季使用加温器维持恒温,使患儿胃肠道能更好的适应。输注时,患儿可采取半卧位,防止液体返流。开始15min责任护士应尽量守在患儿身边,之后每15~30min巡视患儿一次。巡视时要询问患儿有无不适,告诉患儿稍许不适应立即告诉责任护士。
2.4 不良反应的观察 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其原因多与输注过程有关,若症状明显,可通过减慢速度、调节温度及更换体位来缓解。定时监测患儿大便的量、性状、次数、颜色、pH值及细菌培养等指标。2例患儿经FMT治疗后胃肠道症状逐渐减轻,大便情况好转,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扮有重要的角色,CD是一种全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病变,将粪便菌群用于治疗CD是一创新性举措。临床通过对CD患儿实施有针对性地心理护理、不断规范FMT护理流程、密切监测胃肠道症状,从而提高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本观察例数有限,FMT护理流程还有望修订。希望不远的将来,有望见证粪便移植技术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1]董梅.小儿炎症性肠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7-199.
[2]O’Beirne JP,Ireland A.Progression of collagenous colitis to Crohn’s diseas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5):573-575.
[3]Borody TJ,Khoruts A.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 [J].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9(2):88-96.
[4]Bakken JS,Borody T,Brandt lJ,et al.Treat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wit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9):1044-9.
[5]Gough E,Shaikh H,Manges AR.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ecal bacteriotherapy)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J].Clin Infect Dis,2011,(53):99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