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铭
(中共中央党校 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91)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从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正式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年多的历程。截至2013年9月,全世界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1],汉语的国际教育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汉语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也是势在必行。在9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不断跟进。早期研究多数集中于介绍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阐述其推广的意义等;随着汉语海外教学的不断深入,针对特定国家孔子学院的发展个案研究逐渐增多,此外对教学方法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而近年来,随着软实力列入国家发展的重点目标,关于孔子学院与软实力建设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可以说这些研究对总结孔子学院的成就和指引其今后的发展贡献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孔子学院不仅是汉语国际教育机构,更是国家推进海外文化战略的前沿阵地。因此仅进行现状研究和本体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战略视角重新审视孔子学院的意义、作用和走向,必须从战略理念方面对其进行更清晰的定位。本文即着重分析孔子学院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对它的战略定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中国走向世界大国、实现全面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不仅能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的发动机,更要在文化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来看,与经济上的巨大成就相比,文化方面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因此迫切需要抓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齐头并进地推进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就国际方面来说,孔子学院是我们推进对外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孔子学院立足于国外的高校,直接面对各国人民进行汉语教学,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孔子学院办得成功与否,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文化能否成功走向世界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但是也受到了许多误会与质疑。“中国威胁论”始终不绝于耳。虽然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是真诚的,但是国际上鲜有相信者。尽管在相互依存与合作共赢成为共识的今天,对我国的敌视与防范未减反增。这说明世界对中国并不了解,国际关系领域仍然不能摆脱西方传统的“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传统外交领域继续坚持和平道路之外,在公共外交领域对中国进行切实有效的和平形象塑造也是极其重要的。孔子学院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依靠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向外国人民传达中国“和为贵”“和谐共赢”的思想理念,以东方价值观来回应西方传统思维中的疑虑和恐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相比领导者和精英而言,普通民众往往更加真诚和朴实,他们的观点能代表社会的多数。越多地影响这些人,对中国形象的改善越是有利,也会更为持久。
相比国家形象宣传片等媒体手段,孔子学院更能鲜活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孔子学院的教师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语言教材的内容多取材于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孔子学院本身的建筑风格、设计布局、运作方式、人际关系特点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元素和中国风格。此外,孔子学院还经常承担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工作,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孔子学院是外国人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窗口,对于绝大多数无法亲自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来说,孔子学院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这个窗口建设得好不好,关乎国家形象的建设。如果能把孔子学院办得成功,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的效率。
目前,孔子学院定位为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汉语推广机构,主要任务是进行海外的汉语教学。笔者认为,随着中国走向全面崛起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的展开,孔子学院也应该进一步拓宽眼界,提高定位,承担更广阔的任务。
目前的孔子学院以讲授汉语为主要任务,文化教学处于辅助地位。笔者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文化推介在教学中的比重。因为从国家整体的文化战略角度来看,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比学习中国语言更加重要,也更容易持续和产生深远的影响力。目前,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介绍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技艺,比如太极拳、中国画、书法、烹饪等等,另外就是主办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这些中华才艺和节日的介绍确实提高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仅限于此,笔者认为显然是过于表面化和明显不足的。作为国家主导、中外大学联合主办的汉语教学基地,如果把中国文化的推介工作止步于此,则不能很好地显示它与普通民间机构的区别,也不能充分地利用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孔子学院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定位,在进行表层的传统文化展示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投入。
首先,孔子学院的主要任务虽然是教授汉语,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如若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那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思维和方法的局限。
其次,国外汉语学习者虽然多为零起点学生,但是成人占大多数。尽管语言存在障碍,作为成人对文化的理解能力是与母语者没有区别的。如果仅采取才艺展示这种单一的方法,则难免出现成人教育幼儿化倾向,学习者很快会觉得乏味,甚至会将中国文化片面化、简单化理解,难以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长久的兴趣。
第三,中国语言和文化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除了语言教学要走出去之外,汉语研究和文化研究同样要走出去。一直以来,海外的汉语和文化研究工作比较零散,通常是一些教授在自己任职的高校进行,影响面比较狭窄,也很难持续发挥作用。为了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以孔子学院为依托,整合海外汉语言文化科研力量,建立若干个海外汉语研究基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打开思路,不仅立足于从国内向国外输出教师与资源,还要直接扎根于海外,进行长线投资,吸收借鉴海外的研究成果反哺国内教学研究,实现两个阵地的双线发展。
孔子学院由国家汉办领导,基本职能是汉语的国际推广。孔子学院的出现得到了很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但是它的迅速发展扩大也被一些国家所担忧。它们把孔子学院的迅速壮大与“中国威胁论”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在经济强大以后开始向世界输出价值观,而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的原因使得这种忧虑更加严重,发生在2012年的美国驱逐孔子学院教师事件即是一例。诚然,某些西方国家的这种排斥思想是狭隘和充满误解的,我们应进行解释和斗争。但是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际的担忧也并非全无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孔子学院应该转变思路,从单向的语言文化传播转向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更温和的方式实现使命。
杜维明教授认为,现在世界面临的挑战是需要展开全球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这是建立和平的世界秩序的前提。[2]而中华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和为贵”,重视“亲仁善邻”、“和衷共济”,向来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3]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有责任也有条件促进本国文化与驻在国文化的相互沟通。例如,孔子学院以其天然的优势,可以建设成一个很好的跨文化学科研究的平台和实验基地。这种思路与职能的转变,对中国和驻在国双向都是有利的。不仅有助于消除外国对中国文化的担忧与排斥,也能更好地促进孔子学院的本土化适应和发展。中国文化几千年以来正是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繁荣成长,今天我们依然要秉持这种大国的文化心态和文化传统,在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分的同时壮大自己。
在我国的外交总体布局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目前,世界正处在深刻的转型过程中,大国之间经历着权力转移的动荡时期,新兴大国不断涌现,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中国周边地区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在这种新形势下,公共外交作为整体外交的一部分,应该积极配合我国的对外战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发挥更多作用。而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也应该树立战略意识,以文化交流为手段,促进与大国的合作共赢关系,柔化中国周边的复杂矛盾,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首先,促进与大国的合作共赢关系。以中美关系为例,据统计,目前美国48个州已经设立了97所孔子学院和357个孔子课堂,是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1]如何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资源,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实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共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孔子学院在上述问题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
第二,柔化中国周边的复杂矛盾。近几年来,中国周边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加剧了对中国的遏制态势,一些邻国趁机挑起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中国的周边外交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与中国发生争端的邻国往往有大量的华人华侨,或者历史上曾经是中华文化圈的一员。它们由于地缘、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无法摆脱中国对它们的天然影响。在这种状况下,公共外交尤其是文化外交在柔化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方面比传统外交方式更有用武之地。目前在亚洲的93所孔子学院覆盖了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中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中,只有朝鲜、越南、不丹和文莱4个国家没有设立孔子学院;而像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与中国临近的国家以及伊朗、约旦、阿富汗等伊斯兰国家也都有孔子学院存在。[1]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亚洲的孔子学院呈现出跨文化信仰、跨发展阶段、融合多种社会制度的特点,这种多元并存的局面恰好体现了文化外交的优势,给了孔子学院大有作为的机会,能够为中国的周边外交助一臂之力。
第三,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这里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指非洲国家。在建国初期,我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深厚友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许多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在实现国家海外利益拓展的同时帮助非洲国家加快实现现代化步伐。然而,中国在非洲的举措也遭致了一些非议,给中非传统友谊带来了一些阴影。尽管有许多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非常向往,但同时也有部分质疑和担忧的声音。这种情况说明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同样存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缺少价值观方面的沟通。目前在非洲有26个国家建立了共35所孔子学院[1],与其他大洲相比,拥有孔子学院的国家和学院总数都相对较少。非洲总体上是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稀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但越是这样的地区教育机构越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孔子学院在非洲就应当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输送中国当代优秀文化作品以及进行价值观沟通的工作,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和工业产品一样进入非洲普通人民的生活,让他们了解到当代中国的面貌。2011年11月,中国热播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被译成斯瓦西里语在坦桑尼亚开播,收到热烈的反响。而在此之前,中国电视剧极少在非洲播放,何况是翻译成当地语言。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笔者认为,今后非洲其他地区的孔子学院应当更多地承担起此类文化产品传译工作,此举能够大大促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成长。
目前存在一种观点,即孔子学院数量发展的越快,代表汉语在世界上推广的成就越大。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强调速度却忽视质量其实得不偿失,并不能提高汉语文化教学的效率。另外孔子学院的过速增加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甚至产生反感。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办了435所,另外还有644个孔子课堂。(出处在正文第一段已标注)相对于其他著名的语言教育机构如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等,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可以说用几年的时间达到了别人几十年发展的规模。这个成果是可喜的,也是令人担忧的。语言与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生根发芽需要有长期的积淀和酝酿过程,语言文化传播机构本身也需要经过长期探索才能进行高质量的教学。身为文化使者和语言传播者,相比一腔热血一知半解地进行对外宣传,对本民族文化怀着深厚的感情和敬畏去研究和探索是更可贵的思想境界。
首先是师资的遴选与培训。目前孔子学院教师的甄选标准主要集中于外语水平和教学经验方面,对孔子学院发展的研究也主要针对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汉语教学更像是一种“匠人”的工作。笔者认为,考虑到孔子学院的战略作用,教师的选择与培训也应该同时注重战略思维的层面。在教师培训阶段,应该对孔院教师进行基本的外交学知识尤其是公共外交理论的传授,还要让教师对中国外交现状有所了解。应该让教师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定位,增强使命感。
第二,加强孔子学院的科研建设,提高孔子学院的学术水准,为一线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英语教学和各类英语考试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长盛不衰,很大原因在于其语言教学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集中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对英语教学进行探索,使它的教学科学性强,其测试具有极高的信度和效度。汉语的世界教学也应该树立同样的高标准来进行,否则就是没有世界竞争力的。对此,笔者建议孔子学院应利用国家的主导力量和财政支持,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专家汇聚起来,针对海外语言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为对外文化战略的推进输入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持。其次,设立海外中国文化基金会,将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与孔子学院相结合,定期举行研讨会,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办学理念。最后,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现当代优秀文化作品的翻译工作,源源不断地为教学第一线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为汉语和汉文化爱好者提供学习资料,等等。
前文已经提到,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以及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都是具有传统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其中法语联盟已经创办了100多年,歌德学院也有超过50年的历史,它们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和经营方式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尤其歌德学院是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在全世界对纳粹德国心有余悸的情形下创办起来的。但经过几十年兢兢业业的努力,如今它已经成为德国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为德意志语言文化的推广和本国软实力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在德国的孔子学院也是众多孔子学院中十分突出的。德国模式和德国孔院的发展探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当下孔子学院和其他汉语教学机构普遍存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的现象,即在语言教学方面完全采取现代汉语,甚至以时下口语为主,对流行语的跟进非常迅速。而在文化教学方面却完全依赖古代传统资源,比如书法、国画、太极拳,或者介绍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对于当代中国的介绍相比之下十分欠缺,似乎这已经成为文化教学的一种思维定式。然而,察哈尔学会等机构2012年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半数左右的受访外国人表示最想了解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4]这一比例与对中国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不相上下。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对当代中国的客观介绍恰恰是最需要进行的。因为许多误解正是来自于无知,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模式中。这既是由于发达国家本身的傲慢,也与我们相关介绍的滞后有关。因此,介绍当代中国,讲好身边的故事,是当前对外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
越是边远地区越是需要教学资源,在农村和山区的教学机构能发挥大城市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作用。孔子学院在拓展过程中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把眼光盯向气派的大城市和名牌高校,更应该关注缺少教育资源的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之火也是如此。诚然,边远和农村地区对外派教师的吸引力会大大减少,国家应做好相应的安全保障和财政支持,促使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向草根,走向基层,走向最需要知识的地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就应当做到“文”与“质”的统一,表与里的协调。一方面,孔子学院应该有高远的理想和广阔的视野,树立起与大国气象相匹配的战略眼光,担当起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及与其他文化和谐交流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也必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摒弃好大喜功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修养,打造与其名字相匹配的文化品牌。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一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期待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自信地走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1]孔子学院官方网站.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http://www. hanban. edu. 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 _10961.htm.
[2]杜维明.多种现代性:东亚现代性涵义初步探讨[C]//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14-323.
[3]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J].求是杂志,2011(4).
[4]察哈尔学会等.“中国国家形象调查2012”[J].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